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范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课题: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

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

……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因为蜗牛很轻。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刻度1,这只蜗牛重1克。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1举着一块橡皮: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

生2:校牌。

生3:3粒玉米。

生4反驳道:有可能是4粒。

师:为什么呢?

生4解释:因为有的玉米大,有的玉米小。

4、称物品的质量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

(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1千克,但不一样多。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生:1千克大米和1000克盐同样重

师: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100克

方便面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对质量单位以及意义还是缺乏认识的。

【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并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掌握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开始提取学习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环节目标: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习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课件出示:一些物品的质量情况。)

师:听了,看了,你发现它们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环节目标: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6本数学书,两袋盐……)

师:这6本书的总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这6本书,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板书:比较。在重的前面。)

师:我们再来掂一掂其他东西吧!(掂物品,比较重的,有1千克,2千克的)

师:你估计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的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四、认识“克”,感受1克。(环节目标:认识克,感受克的微小,初步建立克的概念,体会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更加合适。)

师:刚才,我们用盘秤称了一些物体的质量,现在我想知道这颗玉米粒的重量,用盘秤能称出来吗?(不能。为什么?)

师:看来盘秤只能用来称比较重的物品,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另一种秤——天平。

师:老师在课前称了这颗玉米粒,它重1克,也可以用1g表示。

师:请同学们把这颗玉米粒放在手心,闭上眼睛,感受1克有多重?

师:你觉得1克怎么样?(太轻了)(板书:太。在轻的前面。)

师:找一找,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如:回形针,乒乓球,茶包,黄豆等的重量。

师:克一般用在比较轻的物体上,你觉得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师:掂一掂物品,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环节目标:知道1千克=1000克。)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1,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这说明1千克等于(1000克)。(完善板书:1千克=1000克)

六、解决问题。(环节目标:巩固所学。)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约重3( ) 小胖今年7岁,约重28( ) 一个苹果约重150( )

一个鸡蛋约重60( ) 一个篮球重450( ) 一包方便面重100( )

2、判断。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千克。( )

小刚今年8岁,体重30克。( ) 一只鸭约重4克。( )

3、在○里填上<、>、=:

500克○500千克 800克○8千克 600克○700克 1千克○1000克

4、(课件出示)妈妈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

1)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500克鱼。1千克苹果,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如: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3)如果鸡蛋7元1千克,鸡蛋要多少元?

5、这是小明给爷爷写的信,大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爷爷您好:

我已经7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32克,每天早晨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您的孙子:小明

20xx年4月

6、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可真重呀。

3)一头大象大约有5000千克那么重,而最大的蓝鲸大约相当于30头大象那么重。

师:像这样的动物太重了,用千克来做单位都显得小了,它们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了,至于是什么,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七、小结:(环节目标:整理所学知识。)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太 轻 比较 重

豆、纸、回形针……

1000 克 = 1 千克

【几点说明和疑问】

(1)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我真的很难准备这么多的东西,有的也不是整千克数的,该怎么办?

(4)内容实在是有点多,不知道该怎样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

(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 第3题

教材第106页 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 g 500克 500克=1000克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刚、小芳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一个汉堡重2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作业。

1、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物品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000克=1千克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

(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

1、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

一根牙膏是30克

生:一袋大米30千克

生:一袋虾条15克

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

生:一袋感冒药5克

......

⑴思考:

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

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 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称量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

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称称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等,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改进建议

一、课前游戏:背同学。

二、课题导入: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新授:

(一)质量单位

1、出示自学要求:观看主题图并说一说。

2、得出结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g)、千克(kg)。

3、找一找身边的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并感受轻重。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1、1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

2、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

3、提供砝码请大家再感觉一下不同的质量。

4、每个组都有一些物品,请大家先掂一掂在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三)感知1千克

1、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2、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

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

3、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四)认识秤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称?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杆称,盘称等。

四、知识拓展

1公斤=1千克

平时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三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

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感受到轻重之分。

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

感受1千克的质量。

两袋重1000克,很重。

1000克=1千克。

(注意读法)

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称。

市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千克(kg)

1000克=1千克

作业

布置课本89页3、4、5题

重要问题及解决办法重要问题: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解决办法: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想认识,并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形成一定的技能。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教学设计]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感知、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

六、谈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平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掂一袋(大米)和一袋(黄豆),这回你能不能看出它们谁重谁轻?有时只靠眼睛看和用手掂是不能准确的得出结果的,那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平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等方法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而且解决了很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谁愿意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选择是单的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质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测物体的质量。

课前准备:

1、两袋食盐,一些红豆

2、一台盘称、一个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苹果和乒乓球),请你告诉老师,谁重谁轻?请同学们一手举起数学书,一手举起一支笔,掂一掂有什么感觉?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在生活中,称物体质量的时候都用哪些单位、?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二、明确学习目标

认识1克和1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估测物体的质量。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标杆题:课本86页内容学习要求:

1、掂一掂:两粒红豆的重量,猜一猜它有多种?

2、用秤称一称两粒红豆的实际质量。

3、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克。

4、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他的质量,在掂一掂。

5、掂一掂:一袋500克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算一算如果两袋这样的食盐有多重?

6、称一称,两袋这样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

7、说一说:通过计算和称你发现了什么?

8、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重1千克的。反思

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类比训练课本89页第4题反思说说你是怎样估测出物体质量的?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1个鸡蛋重约50

(2)妈妈的体重约50

(3)一个乒乓球约重3

(4)一袋方便面重110

2、下面是聪聪给姥姥的一封信,请你找一找信中存在的问题。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五、反思小结

说一说在本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六、本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表示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1000克=1千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3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天平 、弹簧秤 、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和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同学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同学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同学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想)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同学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需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假如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同学掂量)

师:假如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同学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资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身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同学相互传送,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身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 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身的体重。

(五)教学: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 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

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的重量。

比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

小结: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学生尺比1克重。

4、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页上面两幅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我们在用秤称物品时,首先要看秤是以克还是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板书:1000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板书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

讲述:小明和小强进行爬楼梯比赛,小明手里拿了10枚2分硬币,小强背了20袋盐,结果小明获胜了,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6、完成“试一试”。

分别先掂一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个重一些,再称出它们的重量,看看和估计的结果是否一样。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插图,并回答问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猜一猜,然后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出答案,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交流学习体会。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克

重量 克 g

几十粒黄豆大约重10克。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 6kg=( )g 7000g=( )kg 11000g=( )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4: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