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活动教案 |
范文 | 科学活动教案(通用2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一、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动物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动物的基本概念。 2、发展幼儿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游戏磁带; 2、各种动物卡片、挂饰若干; 3、动物的家背景图。 三、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 以幼儿喜爱的动画形象狮王辛巴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①师:小朋友,如果你是辛巴你会怎样给动物分类,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分组操作图片,尝试给动物分类。 ③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分类的理由,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动物的异同。 3、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总结概括不同动物的不同特征,并形成概念。 4、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调整。 5、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动物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6、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设置游戏场景。 第一遍游戏: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挂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 第二遍游戏:幼儿互换胸饰,增设难以归类的动物,增加游戏难度,让幼儿来进行猜测与比赛。 7、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8、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磁铁能吸引铁之类的物体。 2、让幼儿感悟到磁铁不同磁极的相斥作用。 活动准备: 大小不一的磁铁若干,幼儿钓鱼玩具,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材料包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吸铁石。 1.出示不同形状的吸铁石,请幼儿识别——它是吸铁石吗?(是或不是) 2.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吸铁石的作用。(上课时黑板上要用,妈妈包包上的暗扣等) 3.主要问题:吸铁石能吸住什么? 二、实验操作,体验吸铁石的神奇魅力。 1.出示各种可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体,请幼儿猜一猜它们跟吸铁石相遇会产生什么情况? 2.让幼儿自主验证刚才自己的结论,两人一包材料。 3.让幼儿通过实验,将手上除磁铁外的材料分成两队,并请一名幼儿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老师和幼儿帮他集体验证。 4.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可以吸住的材料和不可吸住的材料。 5.总结幼儿的操作结果,帮助幼儿了解吸铁石的相关知识及它的学名——磁铁。 三、玩具里的磁铁。 1.出示幼儿常见的“钓鱼”玩具,吸引幼儿兴趣。 2.与幼儿一同分析该玩具中磁铁的位置及作用。 四、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出示两块有n、s标志的磁铁,演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利用小型的两极磁铁制作磁性小火车,让幼儿体验同极相遇和异极相遇的变化。 3.让幼儿实验,根据同极和异极的原理制作磁性小火车。 4.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了磁铁的哪些新本领。 五、活动延伸 1.通过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利用圆环形磁铁和长棍,制作弹簧磁铁。 2.找一找社区中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体,下次和小朋友分享,比一比谁找到的多。 科学活动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创设问题情境,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乒乓球; 3. 能够相互协商,分工合作完成接力比赛。 活动准备: 幼儿实验材料:把乒乓球放在杯中;筷子、勺子、铁丝、吸管、报纸(小组一份);幼儿记录单,大记录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尝试操作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一只乒乓球被管老师不小心掉到了杯子里,你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吗?有什么办法呢?(幼儿相互交流)并引导幼儿尝试利用材料取出乒乓球。 二、交流讨论 1、提出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成功取出乒乓球的?两种工具选哪种更好?老师还有一种方法,吹,三种办法只能选一种,哪种最好呢?用比赛的方法来验证哪种方法最好。 2、吸管有两头,应该用哪头来吸乒乓球? 3、幼儿操作验证吸管哪一头合适,验证完毕后进行小组接力赛,师交待比赛规则后幼儿进行比赛。 4、再次进行分组接力赛。 5、会跳舞的乒乓球展示 6、小结 科学活动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 (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5活动生成 每当孩子们散步经过花圃时,看见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他们都情不自禁地叫道:“老师,红颜色的花,黄颜色的花,真多啊!”“1朵、2朵、3朵……” 小班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还不浓,因此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用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法,让幼儿在有趣、形象的“游万花园”的情景中学习按颜色分类、配对,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花朵色彩、数量的感知。 2、幼儿能尝试简单的分类。 3、体验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红、黄、绿纸花若干;红、黄、绿圆点即时贴若干;平衡木、做小河的彩布条;音乐磁带《郊游》;纸杯制成花状,花心分别为红、黄、绿。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要去万花园玩玩。瞧,我们必须先过小桥,再跨过小河,才能进入万花园。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幼儿随着《郊游》的音乐出发去万花园。 (这个环节增强了活动的情景性,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捡花 1、走进“万花园” 师:地上这么多漂亮的花朵,我们快来捡花朵吧! 幼儿分散捡花朵,老师参与幼儿活动。 (美丽的花朵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活动气氛很活跃。) 2、感知1和许多 师:瞧,我也捡了几朵花。你们来帮我数一数吧! 幼儿数不清,能力强的幼儿就说:“老师捡了许多花。”让幼儿比较1和许多。 3、请幼儿把花朵贴在自己的衣服上 (让幼儿贴花朵,一是练习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二是为在下面活动中幼儿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花朵的数量奠定基础。) 师:瞧,你们都变成花宝宝啦! 老师提问幼儿:你开了几朵花?有哪些颜色的花? (巩固幼儿对数量和颜色的认识。如果有超过4个以上的,可以让幼儿用“许多”来表示。) 三、送花儿回家 1、师:现在花朵该回家啦,我们把她们送回去吧!看,那里有什么颜色的篮子?红花应该送到什么颜色的篮子里?绿花应该送到什么颜色的篮子里…… 2、幼儿把花朵送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如果老师发现有送错的花朵,请幼儿自己纠正。 (幼儿第一次尝试按颜色分类。个别幼儿有分错的现象,老师加以引导。) 四、找朋友 1、引导幼儿按照纸杯花心颜色去粘贴相同颜色的花瓣。 师:瞧,那里还有些白色的纸杯花,他们的花心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黄色的,请小朋友们根据花心的颜色去粘贴和它相应的花瓣。 引导幼儿可以用红、黄、绿圆点做花瓣,并强调一片花瓣贴一个圆点。 幼儿每人拿一只纸杯花,找相应的圆点来装饰。 (让幼儿用粘贴的方法,渗透一一对应的概念,这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并让幼儿第二次进行颜色配对练习。) 五、回家,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来到万花园,做了好多事情,你们真能干!现在让我们带着小花回家吧! 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结束部分自然、轻松,有情景性,幼儿玩得开心。) 活动评析 《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执教者构思了本次教学活动。以幼儿喜欢的花朵为教学具,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 本次活动的几个比较成功之处: 1、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各种美丽的花朵对幼儿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重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感知花朵色彩、数量的基础上,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3、活动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符合幼儿当前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有利于幼儿调动原有经验,探索和学习新的事物。 4、活动材料均是幼儿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做到了既保证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又不花哨,从而有利于幼儿专注地学习。 5、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趣味性、科学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科学活动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的落叶树,感知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 2.尝试按树叶的形状、大小与影子进行匹配。 重点难点: 尝试根据树叶的形状、大小与影子进行匹配。 活动过程: 一、感受秋天的变化。 提问: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哪可以看出是秋天了?(天气变化、人们的着装、大自然环境的变化)小结:秋天草儿变黄了,树叶落了,树上结果子了,天气也变凉了。 二、播放多媒体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1.播放动画前半段提问:小树叶为什么会离开大树妈妈? 小结:秋天到了,一些树叶就会慢慢地变黄,慢慢地离开大树。 2.播放动画后半段提问:树叶离开大树妈妈后做了什么事情?树叶宝宝是通过什么办法,怎么样才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它们的形状一样吗?颜色一样吗? 教师小结:小树叶终于亲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树叶和影子在形状和大小上是一样的。 三、在观察、比较、质疑中发现秘密,获得经验。 播放录音:大家好,我是梧桐树的叶子,一到秋天我也会离开大树妈妈,我也想去亲亲自己的影子,你们能帮我找找我的影子吗? 1.帮梧桐叶找影子(出示众多梧桐叶的影子)请幼儿仔细地看一看、找一找,哪片是梧桐叶的影子?为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树叶和它的影子在形状、大小上是一摸一样的。 2.拓展有关落叶树的知识讨论:秋天里还有哪些树叶也可以亲到自己的影子? 教师小结:秋天到了,有好多树的叶子会掉下来,我们把这些树都叫做落叶树。 3.幼儿操作,匹配游戏,进一步积累经验。 教师:让我们来帮帮这些小树叶找找他们的影子,用线把他们连起来。 延伸活动: 那等我们中午吃好饭,我们每个人到树下捡一片树叶,然后到四周去找找树叶的影子。 科学活动教案 篇7活动背景: “缩”是物体由大变小、由长变短,由舒展到收缩的过程,人们通过“缩”的方法有了很多新的发明,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指南》对幼儿科学探究的教育建议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谢认识”,因此我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探索各种日常材料中,感受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缩”的现象感兴趣,知道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大胆尝试用不同方法缩小各种物品,并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通过缩小物品能给生活带来便利。 4、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新,进一步加深对“缩”的认知。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接触过生活中一些可以缩小的物品。 2、物质材料准备:扇子、梳子、衣架、水杯、牙刷、吸管、勺子所有物品同时提供可缩小和不可缩小两种类型);若干规格相同的空奶盒,两个一样大小的透明收纳盒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过城门”游戏,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教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过城门”的游戏,希望大家能顺利通过哟! 通过城门的逐渐缩小,让幼儿体会蜷缩身体才能通过。 二、每人准备两个用途一样的物品,通过对比发现可以缩的物品 1、通过对比,发现可以“缩”的物品。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同样名称的物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说出两者之间的差别(让幼儿自己发现其中有一样物品是可以“缩”的)。 小结:物品由长变短、由大变小就叫作“缩”。 2、按能“缩”和不能“缩”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手中的物品是能“缩”的还是不能“缩”的,将能“缩”留在自己的小方篮里,不能缩的放在另一边。 三、幼儿探索物品“缩”的方法,并进行记录总结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小朋友试一试,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缩小的,待会儿告诉大家。 2、幼儿表述“缩”的方法。 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表述并演示缩小物品的方法(尽量选择能代表不同“缩”的方法的物品:折叠、按压、插入,教师出事相应的示意图、 3、每组物品按照缩地方法分类放到大篮子里。 四、节省空间大比拼,进一步感知“缩”的应用。 将幼儿分两组比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把同样大小的空箱子放入更多的空牛奶盒。 教师统计装入纸箱的空奶盒赛出冠军组! 小结:“缩”能够节省空间,让我们在有限的空间放更多的东西! 四、生活拓展拓展,让幼儿让幼儿感受“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可以“缩”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引导幼儿回忆、关注生活中“缩”这一现象,进行交流分享。 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和现场观察、比较,体会到通过“缩”的方式发明的很多物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伞的折叠、折叠凳、折叠餐桌等) 五、游戏“逃生演练”,创新对“缩”的认知。 教师将桌椅快速拼成逃生通道,幼儿缩小身体快速钻爬到指定的安全地带(较小),抱成一团。 科学活动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发现纸盒悬空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2、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重难点)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纸盒娃娃、辅助材料:铁块、木块、塑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纸盒娃娃,引题:有一个很特别的杂技团要在我们班作精彩演出。纸盒娃娃要表演的节目叫《悬空》。我们看它会不会成功,(教师操作) 师:啊,成功了。老师的纸盒娃娃成功了,你们的纸盒娃娃会不会成功呢?找个纸盒娃娃表演一下。 二、幼儿探索,发现纸盒的悬空现象 1、设问:你们的纸盒娃娃能悬空吗? 2、幼儿探索 3、交流:你是怎么让他悬空的? 三、幼儿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1、设问:用什么方法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2、幼儿探索 3、交流:用什么方法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四、幼儿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 1、设问:每种材料都去试一试,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探索、记录 3、交流:你用三种材料比较以后,发现了什么? (在第三次探索中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发现悬空现象与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试一试、记一记、比一比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活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我充分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我则只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提问“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悬空的程度会不一样”充分调动幼儿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说出的猜测有些出乎了我的意料,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教师及时进行记录,这样当孩子探究过后也可以有一个比较。而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动手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让纸盒娃娃悬空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尝试各种材料,并细致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已经有较好的观察、记录的能力了,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记录的机会,帮助幼儿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探究式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在活动中我以开放式问题“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会悬空的不一样多呢?”探讨式提问“你们觉得哪些谁能让纸盒娃娃悬空最多?”进展式提问“这边都记录好了,那这一格中应该怎样记录呢?”,通过这一些列的提问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不同材料可以让纸盒娃娃悬空到不同程度并记录下来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学习的过程,即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的过程。 科学活动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内容,初步感知纽扣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扣眼数量),并知道纽扣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比较,能根据纽扣的特征进行配对。 3.能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操作中的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能根据纽扣的特征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教具:PPT、动物穿衣服的大图 2、学具:动物衣服的图片(上面有一颗扣子图片)人手一份、不同样子扣子的可粘贴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纽扣图片,讲述故事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和纽扣有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有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看见前面有一个东西向他滚过来,捡起来一看,哦,原来是一颗纽扣。 提问:咦,这是一颗什么样子的纽扣呀?谁能来说一说?(圆形的、白色的、上面有两个洞眼) 嗯,观察得真仔细,那这颗扣子会是谁的呢?小老鼠决定去问问他的朋友们。二、观察画面,感知发现纽扣的颜色、形状、扣眼数量、大小的不同。 (一)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的颜色不同。 小老鼠在路上看见谁?(小狗)那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小狗丢的吗?为什么?两颗纽扣哪里不一样? 小结:小狗的纽扣的颜色是黄色的,和小老鼠捡到的不一样,纽扣不是小狗丢的。 (二)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形状的不同。 小老鼠又看见谁了?(小白兔)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小白兔丢的吗? 小结:小白兔的纽扣是三角形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圆形的,纽扣不是小白丢的。 (三)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扣眼数量不同。 小老鼠这次见到了谁?(小猫)纽扣是小猫丢的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小结:小猫的纽扣颜色、形状和小老鼠捡到的一样,可是纽扣上的洞洞数量不一样, 小猫的纽扣有 4 个洞洞,小老鼠的纽扣只有两个洞洞,纽扣也不是小猫丢的。 (四)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大小不同。 接下来小老鼠又遇到了谁?(大象和蜜蜂)纽扣是他们丢的吗? 小结:大象的纽扣比小老鼠的大,蜜蜂的纽扣比小老鼠的小,都不是他们丢的。三、观察画面,感知发现小老鼠捡到的纽扣与妈妈的纽扣相同。 师:那纽扣到底是谁丢的呢?小老鼠回到家,发现了什么?(妈妈衣服上的纽扣丢了。)你们和小老鼠一起观察他手上的纽扣和妈妈身上的纽扣一样吗?有哪些地方一样? 小结:小老鼠捡到的纽扣与妈妈纽扣的颜色一样、形状一样、扣子上的洞洞数量一样、还有大小也一样,是妈妈的纽扣。 四、操作感知,体验配对活动的乐趣。 1.师:刚才我们帮小老鼠找到了丢扣子的人,小老鼠和老鼠妈妈可开心了。可是小老鼠的好朋友们的纽扣还没找到,他想请你们帮助他,给他的朋友找扣子。请你从盘子里找出一颗正确的纽扣补上去。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根据需要介入指导。 3.小组或个别幼儿分享操作作品。五、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都帮助小动物找到他们丢的纽扣了,你们真棒!老师这里还有一颗纽扣,我们一起出去找找是哪个小动物丢的吧。 活动总结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绘本故事《一颗纽扣》的内容简单有趣,小老鼠找纽扣的故事情节更具有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加上活动中不是直接讲述绘本故事,而是将绘本中的动物呈现到小朋友眼前,更具直观性和操作性。 绘本中的价值点和数的知识点巧妙衔接,让故事更好的为数学 活动服务。同时结合《纲要》精神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幼儿把自己融入到游戏角色中,在游戏里活动中加深对故事的体 验和理解,通过一颗纽扣引发幼儿不断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纽扣的不同特征,最后进行匹配,对幼儿的观察思考情感等能力有一定的发展。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南师大幼儿园渗透领域课程大班科学活动《转动的乐趣〉。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制定、重难点分析、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大部分进行我的课。 一、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风车的转动、水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在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转动的乐趣》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帮助幼儿去发现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二、说目标制定: 依据新《纲要》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凡是有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总要关注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同时我还依据教材内容及本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运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操作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并做好记录,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在教学中,通过让幼儿玩陀螺,看课件使幼儿事先回忆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转动现象的兴趣。利用大量的材料帮助幼儿探索转动并给幼儿适时的帮助。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让孩子顺利开展探索活动并获得知识经验,我做了以下准备: 1、不同样式的陀螺,可转动的玩具用具等。 2、课件。 3、绳子、筷子、牙签、橡皮泥、雪花片、纸板等。 4、记录表、白纸、哭笑脸标志、水彩笔、轻快的音乐。 这些准备一是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二是能使幼儿理解转动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课件展示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来进行我的教学,克服了说教的传统形式,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课件展示法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使幼儿更有兴趣去学习、探索。克服了许多幼儿观察一幅小画面的现象。如在活动中让幼儿观察课件回忆生活中见过的转动的物品让幼儿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转动是来自某种力量。 2、学法:本次活动从幼儿角度出发主要运用了操作法、观察法、分类法等。其中操作法是幼儿运用最多也是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幼儿在操作中体验转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造作法中幼儿能通过亲自动手而获取知识经验。 其次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让幼儿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视觉器官来感知事物。通过对陀螺转动的观察来理解转动。 六、说教学流程: (一)通过操作陀螺和其他玩具用具引发幼儿探索转动的兴趣。 1、幼儿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并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 自由的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有安全感,愉悦感,有了心理上的放松幼儿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观察探索中去。 2、通过亲自观察,探索,体验幼儿具备了大胆自信讲述自己发现的条件。所以这一环节就请幼儿说说桌面上的物品都是怎么运动的。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动起来呢? (二)课件展示再次提起探索兴趣。请幼儿观看课件,总结转动需要的力量来源。 (三)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根据做中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幼儿进行猜想,怎样才能使它们转动起来呢?(可以两件物品合作) 其次,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用亲自实验来验证刚才自己的猜想。教师为幼儿投放丰富的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并做好记录,记录形式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幼儿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时有的幼儿在寻找材料,有的幼儿在与伙伴商量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有的幼儿边做实验边记录、教师也参与其中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跟幼儿一起探索讨论,可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最后,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并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用大记录表来帮助他们总结:能转动的用笑脸表示,转不起来的用哭脸表示。如果实验有疑义可以共同验证一下,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游戏:我们的身体也能转动。 通过游戏来更好的巩固所获得的转动的知识经验。 (五)活动延伸部分:让转动走进区角,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进一步利用各种材料通过各种形式探索转动的现象。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能使一个好的科学活动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科学活动教案 篇11【活动目标】 1、初步指导瓶子和瓶盖的作用,能选择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螺纹)选择适当的瓶子。(重点) 2、尝试拧紧瓶盖,获得用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的动作。(难点) 【活动准备】 1、手偶巧虎。 2、收集的各式瓶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们班来了谁啦?巧虎妈妈带着巧虎要去旅游了,准备了好多的东西放在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都没有了,这下怎么办?没有了瓶盖,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瓶盖,东西会掉,不卫生,不方便) 二、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选择瓶盖。 1、我们一起来帮帮巧虎妈妈吧,帮她的瓶子找到合适的瓶盖。 2、幼儿操作完交给巧虎妈妈检查是否正确 3、提问:怎么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呢?为什么这个瓶盖刚好盖在这个瓶子上呢?(找一个没有配对成功的,你的瓶子为什么没有找到好朋友盖子呢?再试试,这个可以吗?为什么不行呢? 师小结:瓶子和瓶盖正好是一样大小的。 三、幼儿尝试拧、盖的的方法去盖瓶盖。 1、师:我们换种方法,把瓶盖盖紧瓶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2、幼儿操作。(请一位该好的小朋友,你的瓶子盖住了吗?怎么用小手把它盖住的?) 3、提问:你们发现瓶盖与瓶口之间的额小秘密吗?里面一圈圈的是螺纹,有螺纹的要用拧。 4、请一位盖的小朋友。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那你是怎么盖上的?没有螺纹的瓶子不用拧的方法,用盖。 四、游戏:送回家 现在小朋友们帮巧虎妈妈的瓶子都找到了瓶盖,我们先把它们送回家吧。巧虎妈妈谢谢各位小朋友。 【教学反思】 教师引题还是较为成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但当幼儿回答瓶盖的有些作用后,教师的引导性不够,还是较为直接的告诉幼儿瓶盖的其他作用,而且在这一环节师小结也不够科学、到位,体现不出科学的严谨性。在第二环节幼儿自动操作的时候,场面混乱,当教师抛出问题的时候,只有部分幼儿在进行参与,个别幼儿已经开始玩自己的瓶子。如果教师能在这里巧妙的说句话或者在设个环节,将幼儿的注意力在拉回来,效果也许会好些。在第三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个别幼儿回答了盖紧瓶盖的方法,教师也做了一定的小结。之后应该再请幼儿试一试,加强幼儿掌握盖紧瓶盖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小朋友送回瓶子宝宝的时候,应该讲清楚内容,交代清楚该怎么送回,秩序也会更好些,而不是简单的一句送回家,结果幼儿就全部乱糟糟的往箩筐里乱放。 科学活动教案 篇12一、活动内容: 科学:纸站起来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寻找让纸站立与叠高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简单的力学原理。 3.主动参与讨论,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活动准备: PPT图片数量多的纸相机记号笔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个人我不知道小朋友认不认识,今天我把他的照片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吗? 出示刘谦的图片,这是谁呀?(刘谦)你知道他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吗?(变魔术)请幼儿来说说看他所知道的关于刘谦的事。他厉害吗?(厉害)你想和他一样厉害,变成一个出色的魔术师吗?(想)老师也想。要不今天我们也来变一变魔术,好吗?(好)那我们就一起开始吧。 二、引入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张白纸,"今天我们就来变一变关于纸的魔术。"让幼儿观察白纸,说出白纸的一个特点--软,立不起来,好象没力气一样的。"软软的纸站得起来吗?(站不起来的)那现在请你自己动动脑,动动手,来试一试,变一变,让纸站起来,好吗?"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尝试后交流,教师记录幼儿将纸站立的方法。 提问:①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立在桌子上的。(请幼儿进行解释和示范)。 ②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让纸站在桌子上呢? ③我刚才看见有几个小朋友也用这个方法让纸站起来,但是后来又倒了,这是怎么回事? ④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⑤他这个方法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3.幼儿第二次尝试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几种让纸站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这几种方法都去试一试,待会你来告诉大家,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4.尝试后交流 ①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②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刚才的办法,将纸搭建的更高。 1.教师:刚才我们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让纸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讨论了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站得更稳,现在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彩色的纸,干什么呢?老师要请你利用这些纸来变变变,搭房子,看看谁是神奇的魔术师,房子搭得又高又稳。 2.幼儿尝试 3.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交流刚才在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1)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师将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来) (2)你向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搭房子的办法。 (3)你刚才在搭房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四、延伸活动:幼儿合作搭建刚才小朋友搭的都很好,都是神奇的魔术师,待会我们到教室里大家一起设计图纸,和刘谦一样用更多的纸来变变变,搭更高的楼房好不好? 活动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站起来》,目标是探索纸站起来的多种方法,知道借助外力能让纸站起来并分享站起来的方法,在前两个环节使用夹子和橡皮泥探究让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在这两个探究环节中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积极激发孩子探究兴趣,在探究多种纸宝宝站起来的方式,从夹子到橡皮泥难处层层递进,整个活动的难点是:在没有任何事物的帮助下探究纸宝宝自己站起来的方法,孩子惯性思维定势纸宝宝两个环节下来有东西帮助,所以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孩子就觉得没有办法让纸宝宝站起来,这和第一环节探究纸宝宝的特性相呼应,纸是可折、可揉、可卷的。从这个方向看到孩子的思维一下得到解放,不受任何的束缚,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孩子也找到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我们也看到动手操作探究中孩子的兴趣及其浓厚。因此,在这两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科学活动教案 篇13【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一些物体的可变性。 2.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木耳、茶叶、胖大海、扇子,手工纸、毛巾、幻灯片。 【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巴拉魔仙棒)请魔仙棒带我们到魔仙城堡。 第一部分:让孩子体验气球变化带来的快乐。 1.魔仙城堡里有好多会变的东西,你们想玩吗?你能让气球变大吗?(每人一个气球试一试) 2.小朋友使劲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有的小朋友力气太小,没能让气球变大,怎么办呢?除了用嘴吹以外,谁还能想个别的办法让气球变大?(往气球里面充水、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等) 3.小朋友能让气球变大,但你能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吗?用什么方法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幼:把手松开气球就变小了 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魔仙城堡里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还有好多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 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5.提问: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东西都会变大变小?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己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变大”或“变小”的快乐。 6.你们想变吗?可是我们哪儿能变呢?(身体、眼睛、手、嘴巴等) 7.和魔仙棒一起游戏:变大变小。 第四部分:延伸活动 8.现在我们就拿着魔仙棒用睁得的大大的眼睛到院子里去发现更多的能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一、设计意图 通常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会根据孩子的理解力和认知程度,会更多地对大班的孩子进行科学等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更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小班孩子。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可看,虽然他们的无意意识占优势,逻辑思维能力缺乏,但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欲也很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摆弄一些小玩意。根据这些特点,我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变大变小》这一科学活动,让小班的孩子置身情境中玩玩耍耍的过程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同一种物体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的知识与经验,更培养了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二、活动目标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根据颁布《指南》对科学领域的要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设计意图我制定了以下具体目标: 1.初步感知一些物体的可变性。 2.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并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有没吹气的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木耳、茶叶、胖大海、扇子,手工纸、毛巾、幻灯片等等。知识经验准备是事先请家长丰富孩子一些可变的物体的知识。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用四部分来完成: 第一部分:导入在导入环节我用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巴拉巴拉小魔仙》中的魔法棒变身,带孩子们进入魔仙堡一下子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用小魔仙送礼物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我通过出示孩子最喜欢的气球让孩子探索气球变大变小的变化,让孩子在玩中体验气球变化带来的快乐。接着以魔仙城堡里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还有好多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进入第三部分,在这一部分由于木耳、茶叶、胖大海是加入热水才会迅速变化,幼儿年龄小,要顾及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性,我选择教师操作,然后集体观察变化。 同时出示扇子、小手绢、手工纸,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给他们充分的探索时间,让孩子从中了解到这些物体的可变性,在操作结束后进行经验提升及小结: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变大或变小?让幼儿把在课前在家里和家长一起了解的知识和其他幼儿一起分享。然后以你们想变吗?过渡到第四部分:游戏部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己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变大”或“变小”的快乐。幼儿很自然的就想出了用五官来变大变小,如睁大眼睛就是变大,闭起眼睛就是变小,幼儿越玩越开心,既巩固了知识,又开发了幼儿的智力。最后就是结束活动:让幼儿继续发现能变大变小的东西,从开始到结束,衔接自然、轻松,从而使探求的目光投向周围的生活。 总之,在整个活动中,我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与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我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忠旨。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出来的快乐超出我的想象,连平时最不愿意动手的李雨成都在那忙的不亦乐乎,看来我们应该注重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比为了追求知识的掌握去灌输和强化训练要效果要好的多。 科学活动教案 篇14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鹌鹑蛋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鹌鹑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活动准备: 透明塑料杯如干个蓝色、红色瓶子(鹌鹑蛋、水、盐、记录表)搅棒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蛋宝宝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这个蛋宝宝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出示表格并介绍 "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把整个记录表格先完整地讲解了,然后再指导幼儿先猜想了记录,再进行实验记录,这样效果就比较好,幼儿基本上都掌握了这样的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记录 四、简单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五、引出新的实验课题 1、"刚才小朋友将蛋宝宝放在蓝色的清水瓶子里,发现蛋宝宝是沉在水底的,现在再给你们一个红色的瓶子,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红色瓶子里的水变成盐水呢?"(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 2、幼儿操作,将清水变成盐水。 3、"如果把蛋宝宝放在盐水里,蛋宝宝会怎样?请你们先猜一猜,还是将你们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旁边的红色瓶子里,再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小手旁边的红色瓶子里。" 六、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在上一次的记录中,还是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差错,在第二次的记录中,幼儿全部都记录正确了。) 七、总结,活动延伸 1、"刚才,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蛋宝宝放在清水和盐水里有什么不一样?"(将幼儿所做的两种实验结果展示出来,进行总结,让幼儿在视觉上再次用语言来表述,加深概念,也为下一步进行经验的迁移作铺垫。) 2、出示两瓶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猜猜看哪瓶是盐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里让幼儿充分想象,可以说出不同种区分的方法,可能幼儿对这方面经验不多,基本上幼儿没能说出多种方法来,不过有了上一个环节的铺垫幼儿还是说出了用蛋宝宝放在两杯水中以沉浮来分辨清水和盐水,我觉得幼儿能想到用这个方法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经验。) 3、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盐水里却会浮起来?请你们回家后试一试,再把你发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科学活动教案 篇15目标: 通过小实验使幼儿感知水瓶的沉浮与水量的多少有关,并通过记录进行简单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通过小组操作记录,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提高幼儿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矿泉水瓶、水杯、烧杯、装满水的容器 过程: 一、观察图片 1、猜猜这是什么?由图片引出船。 2、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船? 3、请幼儿观看常见的船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船都是浮在“水面上”的 提问:水下有船吗? 引导幼儿说出水下有潜水艇 二、动动小脑筋 1、观察潜水艇,提问: 潜水艇只能在水下航行吗? 它是怎样浮出水面的? 2、观看潜水艇沉浮Flash 说一说潜水艇是怎样下沉和上浮的 小结: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储水箱,潜艇下沉时就把水箱内装满了水,水的重力带动潜艇沉到水底;潜艇上浮时就把水箱中的水放出去,潜艇就浮到了水面上。 3、提问:假如矿泉水瓶是一个潜水艇,你能不能让他沉到水底或者浮出水面? 三、动手试一试 1、观察记录表 测量水瓶中盛有多少水才能使“潜艇”下沉 2、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科学活动教案 篇16一、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活动了解纸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爱惜纸张,变废为宝,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类纸,剪刀、笔、水等 三、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纸 1、看一看、摸一摸。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同的纸?(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颜色的不同并用手触摸感觉光滑与粗糙。) 2、折一折、吹一吹。(引导幼儿发现纸的硬软及厚薄不同) 3、]撕一撕,比一比。(引导幼儿观察哪种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纸? (二)水中的纸娃娃(分组活动) 1、通过自由探索,看一看,比一比,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张,让幼儿将各种各样的纸张放入水中试一试,看看哪些纸湿了,哪些纸不会湿。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分类,并作记录。 2、比一比:教师为幼儿准备同样大小的各种纸张,让幼儿将纸分别放入水中,比一比什么纸吸水快,吸水强? 3、比一比:鼓励幼儿将纸折成各种各样的船,放入水中,看哪艘船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最长? (三)交流讨论,分享同伴的经验。 引导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探索纸的用处,交流幼儿已有的经验。 (四)情景感知体验理解。 观看录象,向幼儿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纸张? (五)好玩的纸制体育玩具。 教师提供多种纸制玩具,有纸棒、纸球、报纸等,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进行探索创新,教师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 教师引导幼儿合作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7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 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科学活动教案 篇18活动目标: 1、 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 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 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 1、 水是没有颜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活动三:讨论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科学活动教案 篇19设计思路: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鲜花盛开、新芽吐露、北燕南飞,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及人们迎接春天的那份欣喜,如何把握教育契机,丰富孩子们关于春天的经验呢?引导感受春天的美好。 春天里有太多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和素材:春天的花草树木、春天的动物,如:小蝌蚪、春蚕、蜜蜂、蝴蝶等,以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都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交流、记录等活动丰富关于春天的经验,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 2、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发现的快乐,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选择自己喜欢的手工操作活动来表现春天。 活动材料: 1、“春天在说话”的配乐诗 “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录音。 2、春天的情景创设:表现春天的自然角及有关春天信息的图片展示。 3、一张供幼儿分类记录的大图表 4、可供幼儿进行春天环境布置的场景及美工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寻找春天 1、播放课件配乐诗“春天在说话”引入: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对,是春天。”“听,春姐姐在说话呢!” 2、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引导幼儿自由寻找春天的气息,幼儿简单记录自己的发现。 “春姐姐已到小朋友的身边,她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你们可以把春天的秘密,告诉老师、或用小卡片将它记录下来”。 3、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结合图片以“春姐姐又说话了”口吻进行小结: “是啊,冬爷爷走了,春姐姐来了,柳树抽新芽了,梨花、李花开了,桃花红了,蝴蝶、蜜蜂飞来了,冬眠的青蛙、蛇、熊、乌龟醒了,燕子飞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鹅与鸭子们在河面快活地游泳,人们脱掉了厚厚的棉袄,有的忙着播种,有的在运动,春天到处充满活力。” 二、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将收集的春天的信息进行分类。 “春姐姐想举办春天盛会,她想请一些朋友来,这是春姐姐的邀请函。” 1、出示分类记录大图表: 2、引导幼儿利用小图卡按植物、动物、人类进行分类: 三、幼儿美工活动:美丽的春天: “春姐姐想在这里举办春天的盛会,草地上应该有什么,水面上,天空上呢?大家有什么办法让这里变得美丽而又丰富?” 1、美工分组活动:幼儿通过简单地画、剪、折、捏等各种美工手段来参与春天的环境创设。 2、引导幼儿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并根据环境(如:天空上,水面上、草地上)进行分类布置春天环境。 四、户外活动:寻找春天 “春天不仅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大家还可以用鼻子闻,耳朵听,春姐姐又在户外向小朋友招手了,我们一起去找她!”幼儿随音乐《春天在哪里》走出活动室。 五、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春游,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风景。 2、指导幼儿继续春天小种植和小饲养,如:龟、小蝌蚪、蚕等,并记录它们生长情况。 小资料 春姐姐的话 嗨,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春姐姐,当冬爷爷挥手向你们告别时,我就悄悄来到了你们的身边,我能看到你们,你们能看到你吗? 清新的风,暖和的太阳,春的气息弥漫了四野,我,轻悄悄的来了。我走近小草,轻轻一亲,小草醒了,树叶绿了。草丛里的花儿也露出了笑脸。 我走进树林,轻轻一吹,冬眠的小动物醒来了,青蛙、蛇、乌龟、熊、都欣欣然张开了眼,蚕宝宝沙沙地吃着桑叶。 我走到田野,轻轻一挥,种子发芽了,麦苗长高了,农民伯伯忙着在插秧,蜜蜂在飞,蝴蝶在飞,听!是谁在枝头上,叽叽叫喳喳。哦,原来是小燕子从远方飞回来了。 我走进花园,轻轻一唱,花儿开了,雪白的李花像云朵,粉红的桃花像彩霞,河边杨柳绿,田里菜花黄。牵牛花爬上了小篱笆。到处散发着春的馨香,处处迭印着春的韵律。 我走到河边,轻轻一摸,冰雪融化了。 我走到幼儿园,在蓝蓝的天空下,飞翔着随风飘扬的风筝,小朋友边笑边跳着叫我:“春姐姐到了”。 活动点评: 活动内容的选择体现新《纲要》精神,活动内容源于生活,老师能紧抓住季节时令这一教育契机,使这活动来得自然且又符合教育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有以下几点突出的特色: (1)活动中始终以一个情境“春姐姐”为主线,让幼儿从“感受春天——寻找春天一—说说春天——表现春天”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方法,使“春天”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幼儿心中清晰明朗起来。 (2)整个活动从听觉和视觉都让人充分感受美:听觉上以配乐诗的引入,视觉上创设两个适宜的环境:一个让幼儿体验;一个让幼儿表现春天环境。使幼儿通过寻找活动有了亲身感受春天的经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动手表现、创造春天美的情景,可谓注重幼儿的体验,避免单一的言语说教。 (3)活动要求明确,活动灵活多样,教师始终将幼儿置主体的地位,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 整个活动中,学习目的就是在这种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得以实现,每个孩子在活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一个洋溢着美和体验着快乐中进行学习。 科学活动教案 篇20(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五)活动建议: 本活动可以放在大班上学期进行,活动应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以方便教师进行指导。 (六)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科学活动教案 篇21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消防车、救护车、警车是执行特殊任务的车辆,并能说出它们的特殊标志和不同作用。 2、能记住特种车的求救号码,懂得不能乱打求救电话。 活动准备: 关于特种车的课件一份,每幼儿一套特种车与求救号码的图片,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幼儿在《我是汽车小司机》的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 2、师:小朋友你认识什么样的车?(演示课件,各种各样的汽车,启发幼儿说出各种车的作用) 小结:车辆的种类很多,各种车辆的作用也都不一样。 二、认识特种车的外形及特殊作用 (一)消防车 1、(演示课件)师:快看,这里发生什么事情了?(火灾)该让哪种车去帮忙呢? 2、消防车的外形特征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消防车的车身颜色、车身配置及其作用。小结:消防车是救火用的汽车。车身是红色的,车头上有一个警报器或警钟,车身是急用储水箱,两旁有吸水管和水带,车上有升降梯子和灭火器等救火用具。 3、火警电话119 师:当火灾发生时,该拨打什么电话叫消防车呢?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拨打电话119及消防车救火 小结:当发生火灾时,拨打火警电话119,消防队员立即驾驶消防车,一路发出“呜――”的警报声,沿途的行人和其他车辆一律让路,让它尽快赶到现场灭火,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二)救护车 1、(演示课件)师:瞧,这个人怎么了?(突然间发病)该怎么办?请那种车帮忙呢? 2、救护车的外形特征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救护车的车身颜色、标志,车头和车门的特征及用途。 小结:救护车是专门护送危急病人到医院的专用汽车。一般是白色或绿色,车身两旁和后面车门上都有红十字标志,车头或车顶上装有警钟或警报器。车门在车厢的后面,便于担架的进出。 3、急救电话120 师:有人需要马上送医院该拨打什么电话呢?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拨打120及救护车救人。 小结:当有危急病人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救护车会立即出发,一路上响着警报,其他车辆都让路,以便让救护车尽把病人送到医院。 (三)警车 1、(演示课件)师:不好了,小偷进家了,该怎么办? 2、警车的外形特征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警车。 小结:警车是用于追踪和抓捕逃犯的车辆。没有固定车型,车牌有专门的标记。车头上面装有报警器。 3、拨打电话110 有小偷必须立刻报警,该拨打什么电话呢?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拨打110及警车行动。 小结:当你见到犯罪行为时,立即拨打110,公安人员执行任务,拉响警报,飞驰前进,其他车辆都要让路,以保证公安战士不失时机的逮捕罪犯。 三、游戏巩固 1、《为人民服务》 玩法:由教师提出现象,幼儿立即找出相应的电话与车辆卡片。并做相应的动作。 提问;专用号码能不能随便乱打?打错了会怎样? 2、《出车》 幼儿找一辆自己喜欢的玩具车,在专用号码的指挥下随音乐依次开出活动室。 科学活动教案 篇22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蚕的食物是桑叶。 2、了解蚕的多种用途,知道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自然的能力,激发幼儿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蚕宝宝、各种树叶、蚕丝织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我们上次知道了青蛙的小宝宝是蝌蚪,它们长的一点也不像,那还有什么小动物也是这样的呢? 师:我们的自然角里就有这样的小昆虫,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它是谁呢? 师:那蚕妈妈长什么样子呢? 师:小朋友说的真棒,那蚕宝宝是怎么样变成飞蛾的呢? 师:小朋友都是小小科学家啦,知道的可真多,那有谁知道蚕宝宝的茧子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师:那蚕宝宝变成蚕蛾了以后,怎么从蚕茧里出来呢? 二、蚕宝宝的食物—桑叶 师:你们知道蚕宝宝是吃什么的吗? 师:那是不是每一种树叶都吃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师:蚕宝宝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它到底要吃什么呢? 三、蚕的作用大 师:蚕对我们的生活有用处吗?我们养它们是做什么的呢? 师:小朋友的见识可真多,那蚕除了蚕丝有用,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吗? 师:蚕的作用可真大,除了蚕丝可以做成舒适的衣服、被子之外,蚕蛹还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食物呢。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