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奉令承教成语 |
范文 | 奉令承教成语 奉令承教成语1【成语】:奉令承教 【拼音】:fèng lìng chéng jiào 【简拼】:flcj 【解释】: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免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示例】:至如赵秉钧之妄用佥壬,变生不意,犹不过~者耳。 章炳麟《致袁世凯电》 【近义词】:奉命承教 【语法】:作谓语;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行事 奉令承教 成语接龙 【顺接】:教一识百 教亦多术 教会学校 教妇初来 教学相长 教导有方 教无常师 教条主义 【顺接】:变俗易教 不吝指教 不吝赐教 不教之教 奉令承教 奉命承教 纲常名教 九流三教 【逆接】:口体之奉 曲意承奉 紫明供奉 东头供奉 【逆接】:奉三无私 奉为圭璧 奉为圭臬 奉为楷模 奉为神明 奉为至宝 奉令唯谨 奉令惟谨 奉令承教成语2成语名称:奉令承教 成语拼音:fèng lìng chéng jiào 成语用法:作谓语;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行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奉:遵守;承:承蒙。遵从命令,接受教诲。 成语来源: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成语造句:章炳麟《致袁世凯电》:“变生不意,犹不过奉令承教者耳。” 奉令承教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昭王重用大将乐毅,让他率军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将齐军围困5年之久,由于燕昭王去世,燕惠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改派大将骑劫代替乐毅。乐毅逃到赵国。兵败后,燕惠王派人去请乐毅,乐毅说他奉令承教已经完成使命而不归。 奉字开头的成语 奉令承教 奉公守法 包含有奉字的'成语 奉公守法 克己奉公 奉令承教 奉令承教成语3战国时,燕国有一个大将叫乐毅,中山国灵寿(今属河北)人,是燕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的后代,祖上世代为将。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打败齐国,先后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因为有功被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乐毅率军攻破齐国以后,将齐军孤守的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整整围困了三年,并想以收服人心的办法,攻占这两座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齐将田单施用了反间计,导致燕惠王用大将骑劫代替了乐毅,乐毅担心回国后会被燕惠王杀掉,便逃到赵国。骑劫取代了乐毅以后,完全改变了乐毅的战略方针,准备一举攻下即墨。但事与愿违,反而被田单用“火牛阵”打败,齐军一举收复了七十多座城池。骑劫大败以后,燕惠王又想起了乐毅,便写了一封信,请乐毅回来。乐毅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信,说明他不能回来。信中写道:贤圣之君不以爵禄私自赏给亲信的人,而是有功者赏。能胜任某种职务的,就使他担任某种官职。先王(指燕昭王)待我恩情很深,重用封为亚卿。我也认为,只要遵从命令,尽心尽职,便可报答先王了,因此欣然接受了先王的重托并已完成了。我和先王的交情已是有始有终了,还是不回燕国为好。 燕惠王见请不回乐毅,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草率行为,就把乐毅的儿子乐闲封为昌国君。 后来,乐毅死在了赵国。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