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
范文 |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属于讲读课文。本单元由四篇风格形式都不相同的序言组成,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胡同文化》是我国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材料。这篇课文处于前后教材的衔接位置,在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居住方式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课文发掘有关本地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品读体验,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了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的原则。对本课的教学采用点拨法、归纳法、发现法、讨论法和品读法等五种教法。 用点拨法和归纳法分析文章要点,达成“认知目标”; 用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发掘研究课题、交流学习成果,促进共同提高,达成“能力目标”; 用品读法体验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达成“情感目标”。 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同时也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本节课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课件含建筑画片、背景音乐、课文层次结构动态演示、知识迁移引导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全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外课件演示板书,能节省时间,加大容量,提高效率,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四、学法辅导 根据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及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特安排了以下两个步骤的学法辅导: 一,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充分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研读,理清课文思路,质疑生难。实质是教会学生掌握“自学程序”:理脉→析疑→归纳→提升,从中也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的能力,掌握套路,学会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形成技能,养成习惯。 二,合作探究法,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在教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发掘研究课题,养练思维和写作的能力。实质是引导学生去创新学习。 五、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在本节课上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立足课文重点内容诵读品味延伸迁移 引发兴趣点拨导思讨论演板领会情感分组讨论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首先是用多媒体循环播放一组有关胡同的各种图片,配以歌曲《故乡是北京》做背景音乐,让学生看看古老的胡同,感受浓浓的北京风味。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立足课文,点拨导思; 设计三道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1)理清思路 (2)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本环节运用引导——归纳法来进行。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提问后,用课件展示答案纲要。本环节继续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并为下一环节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好铺垫。 (三)重点内容,讨论演板; 分两个步骤完成。 1、发现疑难。(发现式学习) 每组学生根据课文的要点写一个疑难问题上交。教师先梳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两个: (1)探究胡同建筑特点、地域特点与文化的关系。 (2)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这一步骤意在突出重点,提出难点,并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 2、分组讨论(引导法、讨论法) 学生分小组就以上的两个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讨论完成,然后课堂交流。此部分的学习,教师应参与到各小组讨论当中启发、协助或质疑,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及思维的成果。如第一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胡同的建筑特点和北京长期处在政治统治中心的角度来思考,这里解决了教学重点;第二题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修养来谈,使学生从作品表面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分工和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四)诵读品味,领会情感; 先看配套的画面听课文最后三段的配乐朗读,再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老北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五)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1、拓展延伸 在第三个环节基础上拓展延伸,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我们本地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建筑文化存在?如果有,应该如何对待?请举例说明。 此题意在训练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信学生很快会说出“骑楼城”,然后分小组讨论,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派代表发言。之后教师应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认识:传统文化的衰落从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否定,应继承发扬并有意识的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使它成为当地建筑文化的一个品牌,交流之后,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2、迁移训练 课外写一篇关于梧州“骑楼城”文化的论文。要求写出对环境的思考。 学生分小组在课外对骑楼城作调查,获取资料,整合资料,最后写成小论文。这里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借以教会学生寻找探究的门路和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的能力,获得探究的乐趣。 以上五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正、俗、多、静 安土重迁(居住心态) 文化易于满足(生活态度) 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忍 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情感———怀旧、伤感 过往不多(人际关系)封闭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2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要义 2、探究胡同文化深刻的历史成因 3、领会作者面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所流露的感情 重点、难点 认识特定的居住方式对当地的居民文化的影响,引导学习分析认识自己的居住方式与居民文化的关系。 课时: 一课时 过程 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文章各段中心句。 2、结合课文1—4段,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 3、拓展:为什么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如此强烈? 北京,几代王朝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按礼制: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排列,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植根于北京人思想意识,使得他们对方位以及方位所蕴含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例(1)《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例(2):一人假称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破绽。原来,那人宣读圣旨时所站的方位不合礼制。 可见,人们已赋予方位一定的文化内涵,讲方位,从某种意主上讲,就是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文化,就是讲封建礼教,封建正统。 4、长期生活在这种方正的胡同里的北京人,其生活及文化必受深刻影响,阅读6—12段,回答胡同文化实质(精义)是什么?有何表象特征? 拓展: (1)从居住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浸透浓郁的道家思想,一种“小国寡民”意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执着于“根”观念。“外面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这是典型的安贫乐道,封闭保守的传统思想。 (2)从饮食上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大白菜文化”,内涵是不慕奢化,甘于清贫,固守恬谈,克已复礼,易于满足。 (3)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最早树立起科学业民主的大旗,为何老北京表现出一种明哲保身的冷漠呢? ——历史古都,皇城根旁,天子脚下,深受压迫,各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5、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站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中,涌上作家心头的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怀旧、忧伤、豁达、超脱) 6、小结 汪曾祺以他长期居住的北京胡同里发现了特有的胡同文化,可见特定的居住环境与方式对一种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7、知识迁移 学生看四川茶馆现象,分析茶馆对四川居民文化产生的影响。 板书 胡园文化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用书《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在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京味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对广州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加强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来说,是很好的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学生对北方的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但通过与广州本土文化做对比学习,对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搜索资料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共同提高查阅资料的应用能力,培养新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有关知识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通过诵读与讨论,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拓展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辨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任务驱动法、跳读法、讨论法;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课室 【课时安排】 二课时(80分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关键句,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有怎样的感情? 2、分组合作:提前一周左右布置并安排好学习小组,教师给与适当指导 以“西关文化”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每个小组一项具体任务:可以图片展览、放映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并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参考选题:陈家祠、茶文化、饮食文化、西关大屋、骑楼宅居文化、花市风情、粤剧风俗文化等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易中天老师的《读城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他的笔下,北京是一个大气的城市,广州则是一个生猛鲜活的大市场。 提问: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学生讨论,提出长城、故宫、圆明园、胡同、四合院等等。 播放音频评弹《说唱胡同》,投影胡同的图片资料。 教师: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们就像广州的骑楼、西关大屋一样,也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5分钟)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写的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品中展示的是苏北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的地方风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与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20分钟) 1、胡同文化 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5段中“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 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 (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胡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速读,并抢答) 明确: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 第2段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明确: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看该怎么说? 第3段胡同的大小和多少(宽窄、数量)。 第4段方便,安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小结:以上在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摘录文中语句,另一种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 提示概括要点的方法: ①找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②对没有关键语句的,找出全段围绕其阐述的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概括。 (3)依照这两种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点。 第6段封闭,安土重迁。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易于满足(知足)。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明确:这里具体介绍了“胡同文化”的特点。 3、根据概括出来的各段要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体会文章的结构整体安排的匠心。 明确: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先说胡同,再说文化,最后扣住“没”字,写今日胡同衰败的现状、必然消失的前途,顺理成章抒发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 四、突破难点,探究学习,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10分钟)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 1、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胡同文化”的? 讨论明确: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 (1)居住方式上“独门独院”,而且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饮食条件上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为人处事上爱热闹不爱管闲事,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深入探讨 教师解读: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 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 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更是一种民族性格。 林语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德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闭上装睡。“北京小市民”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本也看不惯,但非把眼微微闭上假装看不见,求的只是自家门前干净而已。 五、品味语言,体验情感(10分钟) 1、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以下句子重点品味: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 (2)‘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和广州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3、胡同离我们远去,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集中体现在哪几段?(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25分钟)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广州市民文化的环境—— 请同学们选择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西关骑楼、东山洋楼、城中村、恩宁路、猎德村、陈家祠、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或利用网络信息,整理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些旧民居的认识和看法;也可以将其制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广州西关文化的全景或多样风貌。 (任务课前布置,课堂展示)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参考内容: 1、以陈家祠为标志,体现书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楼、艇仔粥、中药行为标志,体现茶文化、饮食文化、中成药文化和中西结合的饮食医药文化; 3、以西关大屋、骑楼为标志,体现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粤剧为标志,体现风俗文化、风情文化。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请同学们回顾本课所学的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梳理思路的方法。 2、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保守封闭的胡同文化终将随着胡同的衰落而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古老的广州骑楼也将焕发新的容颜,猎德村将会变成广州新的商业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希望同学们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记住传统! 3、布置作业:将小组合作的作业形成文字,谈谈自己对广州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拔法、诵读对比法。 教具准备: 电教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上课前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二、课堂导入:同学们,首都北京,我们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就说建筑景观吧,宏伟壮丽的天安门,昂然挺拔的世纪坛,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残破凄凉的圆明园遗址,宏阔瑰丽的天坛,灵秀静谧的地坛等等(结合图片)。以上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有一个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观大家可能就较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图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三、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 (一)课文学习阶段: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书面回答下列问题。 A、课文中哪些段落写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B、哪些段落重点写胡同居民的生活?哪些话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语句概括出胡同的文化内涵。 ②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学生讨论补充。 ③老师放影幻灯片,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方正安士重迁封 胡同取名有来历胡同自扫门前雪闭 的数量多,宽窄不一文化易满足 特点方便安静内涵不管闲事,冷漠精义: 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忍 2、学生朗读后三段,体会作者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老师简单点拔。 3、通过学生朗读、听朗读录音、老师换词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几段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生动形象、淡雅自然、闲适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感悟文化阶段: 1、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文化”的概念和我们通常讲的“学文化、有文化”概念有何不同? 胡同文化里的文化指的是什么? 老师明确: 文中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里的群体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思想观念。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2、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举出生活中其它文化的例子。比如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快餐文化、棋文化、生肖文化、年文化等。 (三)延伸训练: 1、给出“民居”“服饰”“足球”等几种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讨论,课外搜查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写一篇表现其文化内涵的短文。 3、课堂小结,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汪曾祺其它作品。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大文化的概念,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附:课前发给学生的相关资料: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语录: 1、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意要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到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都不练,就练“买菜功”。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化。 二、参考阅读冯骥才先生的《文化眼光》(节选)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足球文化、咖啡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理清思路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要点的方法。 2、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三、教学设想 实施“探究”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课时安排 本文的教学为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等。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选择以谜语导入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人人参与。 2、解题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美]杜威 总结——胡同与文化的关系:“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到了昔日生活的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中]冯骥才《文化眼光》 有关文化概念的介绍希望能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3、速读课文并概括段落要点 ①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师生总结概括要点的方法。(见板书) ②根据要点理清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理清思路)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第5段)过渡段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③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文章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此处采用筛选阅读法,进行初步“探究”,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巩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的单元学习重点,为下文学习打下基础。 4、进一步探究 ⑴文章首段末句:“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 ①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②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⑵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 ①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想】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中心意思的表现比较含蓄,内容要点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或语句的共有含义,先概括段落的要点,然后梳理段落间的关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点。 从标题看,“胡同”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胡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它对“胡同居民”的影响。最后,还要品味作者对有着“胡同”色彩的心态的审视和批判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展示一组北京胡同的图片,让学生对北京胡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体会朗读感情。 三、指导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概括各段要点。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2、提问后,教师分别作引导,力求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概括,并做明确: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3、小结。 四、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1、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 2、总结归纳: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五、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附板书: 方正(方位意识) 取名来源(记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 胡同特点 宽窄(区分阶层) 网络(方便、安静) 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 (封闭为表现“忍”为精义)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内涵,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直白、朴素、富有表现力和朴实雅致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教具准备】 幻灯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北京故宫、天坛、天安门、鸟巢与水立方五张图片。) 同学们,当我们还在为这些建筑物感叹不已的时候,我们是否关注过北京城内还有这样的建筑物,(展示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图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人们的各种思想。建筑更是一种人文符号,一种文化。今天我们不能亲自到胡同走走看看,但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朴素真切的文字打开了另一扇品味文化的窗,使我们得以走进胡同,走进胡同文化。 二、进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他久居北京,熟悉北京人的生活,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2、学习重点、难点及方法指导 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方法一:找出文中关键词、关键句(中心句)。 方法二: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大意。 3、解题——胡同文化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 关于“胡同”:巷,小街道。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何谓“文化”:“文化,就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英〗泰勒《原始文化》 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三、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披文入情) 1、请阅读1—5自然段 提出问题一:胡同有什么特点? 点明读音:胡同(tòng)石老娘(niang)狗尾巴(yǐba)约(yāo)二斤。 明确: 第一段:方正:(方位意识强) 第二段:取名来源:(计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不知何所取义)。 第三段:宽、小;数量:多。 第四段:环境:方便,安静。 第五段: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 (展示关于胡同的图片,使学生对胡同的特点有进一步认识) 2、理清思路:何谓“胡同文化”?(请学生用文中句子回答) 胡同的特点——“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文化形态。 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 3、请阅读6—12自然段 (1)提出问题二: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出揭示胡同文化内涵的语句)。 点明读音:安土重(zhòng)迁旧房檩(lǐn)处(chǔ)街坊。 陆润庠(xiáng)摞(luò)起来。 明确:胡同文化:封闭——精义是“忍”。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渴望独门独院。 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知识卡片:安土重迁。 成语释义:安,安心,习惯。土,本乡本土。重,重视,不随便。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 成语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2)提出问题三: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 明确:《茶馆》———忍做“顺民”。 《八月骄阳》———“易忍”、“易满足”。 电梯事件———“忍着吧”。 (3)探究:作者在13段开头提到“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体现在哪里? 胡同的宅门——挺着房屋——残破地基——下沉。 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4、请结合13—15段思考: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感情上:怀旧、伤感。 理智上:批判。 无可奈何。 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渐渐没落,作为北京重要象征的胡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 四、研读课文,品读语言特色(方法:比较法、朗读法) 1、①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②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明确:特征:易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1、方言,京味儿; 2、语言平白、朴实、口语化,富于表现力。 探究学习(方法:朗读法) 桂林方言:有米粉,可以!脆皮锅烧,要得要得!豆角酸笋,这个蛮好!撒些花生豆子,很好!生剁辣椒酱,嘢嘿! 2、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明确:典雅,通畅,将古典语言与现代汉语巧妙融合贯通,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底蕴。 五、课堂小结 胡同——胡同文化——情感态度 (语言特色) 作者用赋有表现力,充满韵味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但让这位老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是胡同终究还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作者对于胡同、对于胡同文化,乃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至深的情感。也让我们得以感受一篇优秀文章的魅力,得以走近传统文化。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而是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只要用文化的眼光来看,文化便无处不在。 六、课堂延伸 谈谈桂林特有的文化现象。 展示:桂林古建筑图片,启发学生课外用文化的眼光看待这座城市的建筑。 七、课后作业:(课后练习第三题) 作者叙述的胡同文化,不仅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共同心态、对这样的文化形态,你怎么看呢?比如:“易于满足”,有人说知足者常乐,有人说不满足才有追求;如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现在很多人因为不能容忍而为些许小事争斗,等等。深入想想,与老师交流讨论。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8教学目的与要求: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文化”这一引入,让学生感受文化这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二、解题:(见多媒体) 三、新课: 1、第一步:概括要点,提到精要。 默读课文,结合预习(1、2、3),找出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举例: (1)由“什么是胡同文化”开始提问,直接入题,让学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胡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教师可能用三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3)“胡同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来。 2、第二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让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适当的点评。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了: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煅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3、第三步:细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情:(伤感、留恋、理解) 4、第四步:拓展训练:胡同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是什么?它一定会灭亡吗? 四、课堂总结: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汪曾祺的代表作《逝水》(自传体散文)《大淖记事》(风情小说)《沈从文和他的<边城>》(评论) 2、自读沈从文的文学读本《菜园》体会沈从文和汪曾祺在语言风格上的相似之处。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汪曾祺 北京胡同的特点 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在衰败,没落 作者的感情: 留恋 伤感 也有批判 有反思 封闭的表现: 安土重迁 易于满足 爱瞧热闹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语言特点: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