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
范文 | 【精选】《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 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 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