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
范文 |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自主导学】 1.苏轼,字 ,号 ,北宋著名的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 ,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给下列字注音。 遂( ) 寝 ( ) 藻( ) 荇( )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相与步于中庭( )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⑤盖竹柏影也( ) ⑥如吾两人者耳( ) 4.积累古人写“月”的诗句。 【自主合作探究】 5.本文“记”的要素是: ⑴时间: ⑵地点: ⑶人物: ⑷事件: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8.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9.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反馈检测】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4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 古: 今: ②闲人 古: 今: 1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1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3.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2分) 14.本文的构思角度是()。(2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3分) 1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4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2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2、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3、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了解游记的常识 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将自己在晚上在承天寺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一篇美文。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3、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自主学习 (一)正音释义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解()衣遂()至 未寝()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整篇文章。 三、合作学习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3目 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 点 难 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 习 过 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欲睡 ( ) 欣然起行 ( ) 竹柏(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遂至( ) 2、多音字积累: 解 ( ) 3、借助有关资料,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 )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 (5)相与步于中庭( )(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7)庭下如积水空明( ) (8)盖竹柏影也(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 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 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5、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 6、熟读背诵课文。 二、学习研讨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了解文章的协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听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内容 第一段:记事,交代 第二段:写景,描写 第三段:抒情,抒发 (四)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五)、小组合作探究 (1)苏轼为何要夜游?为何寻张怀民? (2)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3)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认为那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2.写作特色: 三、巩固延伸 (一)复习所讲内容,背熟课文 (二)结合已有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 是指“竹柏影”,这句使用的修 辞手法是 ,作用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活跃,一沉闷。 (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6、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7、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三)课外阅读 高 山 流 水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 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动词,弹奏。太山,指泰山。 ④少选:一会儿。 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 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绝弦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 (三)文中的“骥”是比喻 ,“伯乐”是比喻 。 (四)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贤者奚由尽忠哉! A.(1)表示感叹,(2)表示反问。 B.(1)表示感叹,(2)表示设问。 C.(1)表示设问,(2)表示感叹。 D.(1)表示设问,(2)表示反问 学生质疑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4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遂()寝()荇() (2)文学常识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 (2)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 月色入户古义: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 【温馨提示】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 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 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 换:找近义词 【温馨提示】 老师帮你学知识 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帮你学知识 “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本文就是作者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因迁谪而郁郁寡欢,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苏轼在写《记承天寺夜游》时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可以算是志同道合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5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一、初读课文 1、读准节奏(A+B+C)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再读课文,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A+B+C)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下列句子(A+B+C)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读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A+B+C)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A+B+C)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B+C) 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B+C)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B+C)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几层意思?(C) 四、作业: 1、导单(ABC类已标出)+背诵 一、翻译句子。(A+B+C)(25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本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_之列。(A+B+C)(21分) 2.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的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B+C)(9分) 3.“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A+B+C)(6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C)(5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 级,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刷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5分) A.相与步于中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B.生平过虎丘才两度/先自度其足 C.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皆若空游无所依D.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B+C)(10分)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3.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B+C)(19分)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3.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背景透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2.给下列加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 3.填空题。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4.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1)解衣欲睡欲: (2)欣然起行欣然: (3)遂至承天寺遂: (4)盖竹柏影也盖: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5.解释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探究案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5.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三、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四、拓展延伸 背诵诗文,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参考答案 一、 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 3.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4.(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 5. (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3)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 1.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 起因:月色优美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5.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