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重力》教学设计 |
范文 | 《重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P68-P70《重力》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认识什么是重力和重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分小组进行“抛球”比赛。(拍成视频用来上课用) 比赛要求:不管你用哪一种方式抛球(不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可以,只要你的球不落地就为赢。 比赛地点:篮球场(抛球时必须要注意安全,离人群足够远才可以抛。) (二)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玩了一个“抛球”游戏(视频回放过程)。 师:好玩吗?(生:好玩。) 师:有没有人赢呀?(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人赢呢?是不是球有问题? 生1:不是。可是…… 生2:我知道原因,因为这篮球有重量的嘛。我们把球抛出去之后,没有东西托着篮球,所以它最终会掉到地上。 师:掌声表扬这个同学,这个同学在玩游戏的时候非常认真观察,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确,篮球有重量,那到底谁使到它有重量了呢?有没有力作用在它身上了呢? ①(课件演示)思考:为什么不管我们把球抛得多高、多远,结果球还是落回到地面? 师:我们继续观看视屏:黄果树瀑布(课件播放) 师:黄果树的瀑布非常漂亮,气势磅礴。但是在欣赏这瀑布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的呢? (学生纷纷私底下在讨论) ②(课件演示)思考:“水往低处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呢? 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任务——重力。(揭题) (三)小球受力情况研究 师: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球受力情况研究”的实验。 实验用具:铁架台、细绳、小铁球、剪刀、垫布; 实验要求: ①用绳子绑着小铁球,并把它挂在支架上; ②等小铁球静止后将绳子剪断; ③在小铁球下方垫上垫布。 研究问题:如果将绳子剪断,小铁球将怎样运动?这时小铁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在没有做这个实验之前你们猜测一下:如果把绳子剪断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球会掉下来。 师:的确,我们可以预想到铁球会掉到地面上。那请同学们等一下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注意观察小铁球掉下来的路径是怎样的?这时小铁球是会什么力的作用呢? (1)学生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 生1:绳子剪断后,小铁球就掉到地上了。 生2:我们的也是的。 …… 师:小铁球掉下来的路径是怎样的? 生1:直着向下。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它有重量。 师:是谁使到它有重量的呢?你们知道吗? (这时候举手的学生比较少) 生3:我在书上看过,那是因为地球对铁球有引力,所以铁球就会掉到地上了。 师:说得真好,掌声表扬这个同学。的确,铁球会掉到地面上去是因为地球对铁球有引力,那地球对其它物体有没有引力? 生:有。 师:对,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就譬如我们站在地上,无论我们怎么跳,我们最终还是会掉到地上的。这都是因为收到了地球对我们的吸引力。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边说边课件演示) 师:那你们知道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向下。 师: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不但向下,而且是竖直向下的。它的单位是牛顿。(课件演示) (3)解决课前问题: ①为什么不管我们把球抛得多高、多远,结果球还是落回到地面? ②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呢? 生:这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无论篮球怎么抛,最终还是掉到地上。水也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水总是向下流的。 (4)讨论:生活当中重力有哪些应用? 生1:人们在建房子时用重锤来检测屋子的墙是不是竖直的。 生2:杠杆秤在称东西的时候那个秤砣。 生3:…… (四)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上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那站在不同的地方,地球对我们的引力,也就是重力,方向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指出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点名让学生上来演示) 师:同学们,细心观察我们刚才指出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指向地球里面的。 师:指向地球里面那里? 生2:圆心。 师:对了。不过,地球并不完全是一个球体,更准确的说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 小结: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都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所以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大地上,而且都把正对头顶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重力的方向就是竖直指向地心的。 (五)牛顿与地球引力 师:原来不管我们站在什么地方,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那你们知道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的是谁吗? 生:牛顿。 师:对了,就是牛顿。其实牛顿是一个英国物理学家的名字,因为牛顿发现了地球引力的存在,所以重力的单位就以牛顿的名字命名了。现在我们就来听听“牛顿与万有引力”的故事,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课件播放“牛顿与万有引力”的视频)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生1:觉得牛顿很伟大,发现了万有引力。 生2:牛顿很细心,苹果掉下来不是吃掉,而是拿来研究。 生3:原来我们是斗不过地球的,地球对我们有引力,所以我们抛的球全部掉到地上了。 …… (六)奇思妙想 如果没有了重力的存在,这个世界将会怎样?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重力》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1)谈话: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板书:向下) (4)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地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图。 (1)谈话:生长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如有学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画错,教师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将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让学生观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结:不管是平面上的物体,还是斜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图。 (1)谈话:地球表面的这些物体(房子、人、飞机、月球),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这些物体会往外掉吗?)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课堂总结 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重力》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充分运用插图和实验,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4、经历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手段] 让学生用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做实验,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记录、分析论证、交流评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注意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用具]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玩具“不倒翁”、橡皮泥、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④羽毛飘落)引导提问: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论: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推进新课: 一、重力的由来: 1、1665至1667年间,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课件) 2、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3.2-1所示的实验(课本图13.2-1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 3、引导提问: (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2)同样的,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4、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力。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发言) 5、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发现万有引力。 6、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 学生可分组议论 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从而得出重力概念: 7、重力(G):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8、引导提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讨论。回答:地球。 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列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现象,如踢出的足球会落到地面、人不小心会从高处摔下等等。 9、引导提问:①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这种作用。 ②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吗?学生讨论。回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不能等到效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是因果关系而不是等价关系,因此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 10、引导想象:“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已见。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这说明物体的重力是有大小的。 下面一块学习重力的大小。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 1、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 2、引导提问: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关?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说出来。 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 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 学生再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把各学习小组猜想总结起来:可能跟质量有关。 3、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实验方案(课件)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③要在竖直方向测重力。 4、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和其质量的关系: ①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相同。③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课件) 学生交流G与m的比值,分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 这个比值约是9.8N/kg,即g=9.8N/kg。 因此,G/m=g或G=mg。 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②其中g=9.8N/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③严格的讲,g的数值不是恒定的,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④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说明: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5、课堂练习(课件) 练习1,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 练习2,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练习3.,有的同学猜想,重力和物体体积有关,我们可不可用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学过力的三要素,那么力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力,它的方向怎样?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 1、实验探究: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两图中细线都处于______位置,这说明什么?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课堂练习:作出下图中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示意图(课件) 3、重力的方向的应用:重垂线 学生自主活动:用手中的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4、引导提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举例说明。如何避免重力给人类造成危害?学生讨论。 回答:重力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为了避免地震能给人类造成危害,要经常收看地震预报。 5、[想想议议] 图12.1-7“下”指的是什么方向?(播放课件) 学生讨论后,明确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 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教师说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体上的一点(重心),效果不变,却使重力问题简化。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法。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2.如何找物体的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课件) 3.播放(课件)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亲手作的“不倒翁”,扳一下,看它怎样运动,为什么它不倒,它的重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如:落地电风扇有一个很重的底座等等。 《重力》教学设计4【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4.培养探究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习起点】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重点是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对重力势能的应用。 2.本节课难点是如何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教具 铁球和橡胶球各一个,白纸若干张,CAI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2000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可见,有些重力势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过渡语: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人类可以将之加以利用。 这是一幅水力发电站图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势能来发电的。这些重力势能正在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己举些例子) 过渡语:当然,万事万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势能也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灾难。 这幅图片说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请同学们自己举些例子) 由以上资料可知,重力势能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主动的改造自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学习重力势能知识及其应用。 (二)启导互动、主体探究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即: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而且对外做功越多,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就越多。 《重力》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