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量一量大班教案 |
范文 | 量一量大班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量一量大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量一量大班教案1一、心育目标: ⒈让儿童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 的。 ⒉培养儿童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儿童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儿童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儿童观察,并进行讨论。 ⒈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儿童外形) ⒉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儿童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⒈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⒉请儿童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⒊请儿童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 ⒈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⒉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量一量大班教案2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并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断加深,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亲手探索的过程远比直接得到结果更感兴趣。设计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测量工具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们即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中快乐、自主地学习。 活动名称:科学 活动内容:量一量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三、延伸活动: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量一量大班教案3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2、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量一量大班教案4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幼儿运用工具实践操作的能力。 3、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记录材料:幼儿人手一份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块桌布,引导幼儿猜想桌布的长短。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我还需要再来裁几块这样正方形的桌布,但我还不知道这块桌布的边到底有多长,所以今天就请小铺来帮我量一量这桌布的边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用吸管测量桌布的正确方法 教师:“你想到用哪些工具来量这块桌布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其实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根一样长短的筷子,请你来量一下这块桌布的边有多长?”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试一试,只有一根筷子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数的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纸上。” 3、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1)幼儿讲解自己测量的方法。 教师小结:从头开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缝隙,这样才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量一次数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长。 (2)教师: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用一样长短的筷子测量了桌布,次数是多少?你从这张表里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同样长短的同一工具在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的时候,它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量一量大班教案5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 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 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延伸活动: 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量一量大班教案6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长短直尺、卷尺、三角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量一量大班教案7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活动反思: 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身上的“尺”,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第一部分认识各种尺让学生了解了尺子的分类,第二部分是通过用尺量学生身高和用软尺量学生的头围让学生亲身实践去感受,学会用尺量,第三部分是认识身上的尺,比如食指宽约1cm,小指长约3cm,一拃长约10cm,一步大约50cm,臂展长大约1米等,最后一部分告诉大家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整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也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他们都很积极地去测量身边的物体,去了解一些身边熟知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比如应该多涉及一些类似鳄鱼身体的长度、长颈鹿的身长等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量一量大班教案8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什么方法测量的? (2)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量一量大班教案9这个活动是由实验幼儿园张一岚老师带来的一个大班数学活动“鱼儿量一量”。整个活动她制定的目标是1.在情境中激发自然测量的兴趣,学习重复使用一个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理解测量中单位长度和所需单位数量之间的相反关系,能选择适宜的贝壳进行测量,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个关于测量的活动跟我们以往看到了测量不同,非常的创新不但幼儿学起来有浓厚的兴趣,就连听课的老师也对于这位老师准备操作材料充满了好奇。 我们生活在沿海城市,张一岚老师就用了这一点来进行导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接下来用到的测量工具也是幼儿日常都吃过的海鲜水产,在第一次用淡菜壳进行测量鱼的长度的时候教师先出示然后对测量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再让幼儿对花蛤测量鱼进行了尝试操作,在幼儿自主操作的时候教师播放海浪的背景音乐,给幼儿营造了一个海边的环境。接着在检验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测量不当的事件,该教师方法讲解的非常到位。 通过了第一次幼儿的实践操作,该教师又提出了两点,第一点是:“为什么测量同一条鱼,用淡菜和用花蛤出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呢?”让幼儿感知测量同一物体的时候,测量工具越长结果越少,测量的工具越短结果越多。第二点是:大鱼比较长用较大的测量工具测量比较方便,小鱼比较小用较小的测量用具较好。而这两点是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直接进行的灌输。 最后一个环节是“我们的约定”,让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大小不同的鱼,根据要求来选择是放生还是抓捕。由于整个活动中教师把知识要点、难点,都进行了很好突破,所以在此环节中就非常的顺利。 整个环节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层层递进,在每个环节的最后教师都会进行及时的小结帮助幼儿进行总的梳理 ,思路非常清晰而且测量的方式也新颖。虽然这是个数学的测量活动但是该教师还是把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放入了活动中,我们要传授幼儿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习惯、态度。 量一量大班教案10目标 1 学习用刻度尺连续测量并记录蚕豆的生长过程,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 对植物生长过程有探究愿望。 活动准备 种植区——蚕豆小火车;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针、积木、油画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纸;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1 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师:小朋友们种的蚕豆苗都发芽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种的豆苗长得高。你们有什么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测量的多种方法:叠拳头、虎口码、木棍量……) (2)幼儿自由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选择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测量结果:你选用了什么测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头量,有一个手指节高;用拳头量,比一个拳头矮一点;用积木叠,有四块积木高……) 2 比一比谁的豆苗高。 (1)师:你们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现在你能说出谁的豆苗最高?为什么?(如“亲亲的豆苗高,因为有四块积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个拳头高,四当然比一大了”。“不对,虽然四比一大,可是,积木很小的,四个叠在一起还是很矮”……) (2)师:到底谁的豆苗高?用你们的方法能比出来吗?(引导幼儿将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演示比对) 3 讨论测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并比较豆苗的高度?(引导幼儿说出“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量”。) (2)介绍刻度尺。 (3)为每棵蚕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导幼儿裁剪卡纸条。用统一的方形积木块作刻度),布置测量环境:火车新干线。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日进行观察,每一个星期将观察结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标记,并记录时间。引发幼儿观察思考:第几天的时候谁种的蚕豆苗长得超过了谁种的?同样是蚕豆,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 活动二:时间测量——有趣的滴漏 活动目标 1 发现物体的滴漏速度与滴孔大小、装量多少及物体的材质有关。 2 对滴漏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小(容积、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计时器各一个;标记条;亲子制作的各种滴漏瓶若干。(漏孔、容积、时间的设定按教学需要确定1 经验准备:对古代计时工具有初步认识;已认识过时钟。 活动过程 1 夹珠比赛导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夹珠比赛,用水漏来计时,当水漏里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2)交流:小朋友数一数夹了多少颗珠子?(提醒幼儿简单记录) (3)出示沙漏、油漏:现在我们再来进行一次夹珠比赛,这一次用同样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时计时。当其中一个滴漏里的东西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4)交流:哪个滴漏先滴完?这一次,你夹了多少颗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还是少了? 2 讨论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流动速度不一样。 (1)师:你发现沙、水、油在大小一样、漏孔一样的滴漏瓶里流动的速度一样吗?谁最快?谁最慢?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启发幼儿通过比较夹珠的数量发现:第一次夹珠少,说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夹珠多,说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总结:珠子夹得越多,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慢;珠子夹得越少,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快。 3 玩一玩,进一步发现滴漏计时的有趣现象。 (1)师:请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别选择时间一样、材料不一样和滴孔大小不一样、装量一样的计时器玩一玩,看一看,这一次又是什么东西流动快?什么东西流动慢? (2)请你们将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 4 活动拓展。 这些有趣的计时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吗?你想用在什么地方? 活动延伸 选择一个“30分钟”滴漏瓶,为幼儿午餐计时。 量一量大班教案11【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 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活动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