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合集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 会写生字,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卡片 图片 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有温暖的家。而且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那么在家中怎样的孩子才是人人夸的好孩子呢? 2、有一位叔叔就为这样的好孩子编了一首儿歌。 3、揭题,学生齐读 二、新课教学, 生字教学 (一)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师:读课文时你发现了什么?如(三字经) 2、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多读几遍。对有困难的音进行指导。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4、师生正音 (二) 生字教学 1、 出示带拼音词语 ,识记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出示三字经巩固生字 三、写字教学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 交流 3、练写 四、课文教学 1、出示一幅画, 想一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好孩子? 学习第一句话:小朋友,正少年,尊长辈,懂礼貌。生字用红字体标出。 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2、学习二、三、四句:同上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 二、学习最后一句 (一)读全文 1、生字都认识了,课文应该读的更好, 自读全文。 2、 指名读句子。 (二)学习最后一句 1、长辈们为什么对你做错的事进行提醒,让你改正呢?出示最后一句。 2、你怎么做才是爱家呢? 3、读一读、听一听谁是最爱家的。 三、写字教学 洗 扫 认真 1、教师范写 2、生描红 交流 3、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 五、拓展 念儿歌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 篇3课时目标 1、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2、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习园地三习作 教学目标: 1.创设宽松自由的口语交际环境,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背后的故事,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畅谈理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学会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 3、理想有大有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并为理想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具体、生动地畅谈理想,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2、让学生明白理想有大有小,并且确定理想合乎现实。 3、引导学生对写作,进行赏评、修改,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得习作之法、修改之法,提高习作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观察身边的平凡岗位,体会他们的艰辛;收集相关的故事及名言警句。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提出要求 1、运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歌曲,感染激发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让学生知道: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由此引出---《我的理想》。 2、明确要求: (1)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样理想? (3)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3、谈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并区分理想与梦想的区别,由此引申出理想有大有小。 师:同学们,不管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合不合乎现实。我想,每一个理想背后,也应该有一定的原因或者一个小小的故事。让我们来用心聆听,你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理想? 板书——科学家、工程师、教师、医生、警察、作家、导演、演员?? 4、小练笔: ⑴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以准确的语言描写自己的理想,可以写文章开头。(简洁明了) ⑵挑选几位学生的文章赏评,分析 (设计意图:每个理想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或在不经意间受到一个小小启示,就能迸发出无限光芒。这是本次习作必须挖掘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举例子,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让学生明白理想要合乎现实,不能大而空。) 二、理想不应空而大——从身边的普通人物身上发现不平凡之处 1、理想又大有小,只要服务于社会,它们都是高尚的。 2、任何职业都具有共性:吃苦耐劳、经受挫折、爱岗敬业。 (设计意图:由回顾到畅谈,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做了情感的铺垫。学生会思考: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一环节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聆听自己心声的机会,让学生明白:理想有大有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并为理想而努力。这也是本次习作必须交代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3、出示范文---《我的理想---清洁工》 提出要求: ⑴分析文章结构 ⑵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⑶分析文章的动人之处: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普通的理想,让学生认识到理想有大有小,职业不分贵贱,只要服务于社会,都是高尚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事物,从普通的事物身上发现闪光点。) 三、掌握方法,妙笔生花写华章 1、讨论:好的文章开头有哪几种? ⑴以修辞开 ⑵以对话形式开头 ⑶以名人名言开头: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能停止前进。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雨果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每个人都要有理想,这才有奋斗的目标、前进的方向,一旦梦想成真,回首以前的奋斗历程,该是何等的欣慰呀!——培根说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理想的美好向往,形成表达理想的欲望。并通过名人名言明白什么是理想及理想对人生的意义。同时,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为习作作好准备。) 2、思考:为什么有这个理想? 出示图片(以医生为例子) ⑴、你是怎样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 (可以名言做定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是什么?只有一个责任。那责任是什么?那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因为,实在说,他们比父兄还亲——他是你的同志。在一切的事情当中,要把他放在最前头。” ----白求恩) ⑵、你产生当医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可以从一件小事,一个启示作为切入点) 3、怎样写好理想,如何实现?(详写) 师:有了一个理想,人生就有了导航,有了一份追求,不至于让你迷失方向! 一位名人曾说过:理想是用来追的,不是用来想的。为了实现理想,很多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能不能成功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曾经努力过,追求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谈: ⑴、你所写的职业需要哪些要求? ⑵、为实现这个理想,你准备怎样做?(提示: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理想的美好向往,形成倾诉理想的欲望。通过名人名言明白什么是理想及理想对人生的意义。同时,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为习作作好准备。) 4、回顾课程,总结方法,书写理想 师: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涌动着关于理想的种种激情,那就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下你的理想以及理想背后的故事,当然,还有你准备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设计意图:用相关的故事,尤其是身边的普通而不平凡的事物来提升学生对理想的理解,也体现从感性入手再上升到理性的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知道珍珠鸟很怕人,了解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 2.领悟课文是怎么具体表达“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3.帮助学生将文章描绘的“我与珍珠鸟相处的情景”整合成三、四个画面,感受我们“日渐亲近的情谊”。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珍珠鸟的生活习性。 2.准备将自己与小动物间的生活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这两天,我们又结识了一个新的小伙伴──珍珠鸟。他娇小、可爱,就是特别怕人。作家冯骥才用他的笔,他的心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珍珠鸟之间动人的故事。 *初读 1.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画面”或者“哪些语言形成的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我”与珍珠鸟一家和睦相处的情景。你们能不能从中选取三、四幅印象最深的配成课文的插图,连起来展示“我”与珍珠鸟“日渐亲近”的情谊? *细读 1.学生讲解自己打算怎样配插图。教师整合学生的“配图方法”。 2.学习第一个画面内容。 1)我们先进入展现“小家伙爸爸、妈妈生活环境的画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与这幅图关联的内容,一会儿请你谈谈感受。(学生自由朗读3~5段) 2)当学生品味到“我为珍珠鸟创设了一个安全、自在的生活环境”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生活其中的珍珠鸟,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是关爱、理解与尊重,使他们与我熟悉起来。 2.学习第二个画面内容。 1)这幅图展现了小珍珠鸟“远远观望”的画面,还有谁为这个画面配了其他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6~9段内容,用不同的画面展现“人与鸟的关系”。 2)根据学生描画的不同“插图”,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文章中用了怎样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图?指名朗读。 3)当学生用“小家伙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柜上”作为文章插图时,引导学生想象:“神气十足的小家伙”什么样?让我们欣赏一下吧。指名朗读相关文字。 4)教师小结:小家伙生活的多么的快乐,虽然还在远远的观望,但离我越来越近了。 3.学习第三个画面内容。 1)“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小家伙亲近的情谊。”这份亲近的情谊谁还能用其他图画展示?引导学生根据10~11段内容描画插图。 2)在这看似不动声色中,流露出我对小家伙深深的情谊,让我们也来分享分享吧。同座位两个人,一个人是小家伙,一个人是大作家,亲近地交流一下吧。学生对读这两段。 3)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小结:小家伙感受到这份情谊,更信任我;我也感受到这份信任,获得无限享受。再指名读这句话。 4.学习第四幅画面。 1)有了这份信任,有一天,小家伙竟赖在我身上睡着了。多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静静的欣赏,默默地读读书中描写这一画面的语句。(加配乐) 2)谁来把你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指名朗读。 *总结 1.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能谈谈你对作者流泻下的这一时感受的理解吗? 2.欣赏了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写在书上。 3.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培养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文的综合素养。 2读书方法——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并把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3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感受阅读的快乐,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学生:搜集八字成语。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庇“——”勾画出下面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再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说,再理解成语意思,感悟其作用。 比较: (1)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舒服。 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2)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摔死了。 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粉身碎骨了。 小结:在句子中恰当运用成语,可以简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相应的意思。 2读书上的四个句子,根据句意,说说带点成语的意思。 3比班交流成语意思。 4一般词汇相比,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更加典型、系统、丰富,它是历史的沉淀,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文化的精华,可以说成语是现在仍然使用,但又反映了历史典故的“活化石”。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说话或写作时,正确运用成语,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过渡:成语都是四个字吗?成语不仅有四个字的,还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八个字、十个字的,还有更多字数的。 1我们要见识一下八个字的成语,自由读成语,读熟,尽量达到背诵。 2与同桌、全班、老师等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背成语。 3做个小游戏。 游戏:我说你对或你说我对。 (1)同桌合作做游戏。 (2)师生合作。 4你有什么发现吗?左边是讲争斗的害处,右边是讲如何对待别人,都是讲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5交流搜集的这种结构的词语。 6可以收集其他字数的成语,我们再组织开展一次“成语擂台赛”。 三、互动平台 1你们有读书的好方法吗?能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2学生们的方法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读书的好方法。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自己放声读、默读、与同桌分角色读,甚至请老师与你一起合作读)要求读通顺、读流畅。 3比班师生对读。 4还想到些什么。 (1)读书后,要做好笔记。 (2)读书笔记的好处: a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 b想一想,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的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c有用材料,开阔视野,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d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3)读书笔记的内容:一是读全文写体会,一是摘录重点句写感受。 (4)常用的形式有:提纲式、摘录式、仿写式、评论式、心得式、存疑式、简缩式。 5讨论后指名说。 6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由此可以看出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四、口语交际 1孩子们都认识蚂蚁,你了解蚂蚁吗?指名说。 2老师要介绍两只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蚂蚁。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边读边想。 3进行辩论。 提要求: (1)要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在谈感受时,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要有真情实感。 (2)只要有道理,就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3)辩论时要注意礼貌,不能用言语伤害别人。 4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都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一样。 五、习作百花园 过渡:读了两只蚂蚁的故事,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感受、观点、体会等,在口语交际中,不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用了事例加以说明。如果把你刚才所想、所说的写下来,一定是一篇有意思的习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