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
范文 |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包含生活哲理。 【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首先请问大家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也就是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等) 明确:记叙文 2、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 默读就是要求带着一定目的,不出声、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回忆故事要点: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4、我们现在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明确:我和小伙伴去爬悬崖,中途被弃遇险,后来经过父亲的指点,摆脱困境的故事。 四:走进文本 1、“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2、“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3、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4、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六、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完成相对应的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讲解表达方式和描写的方法。 明确: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心理描写: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5、景物描写 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1、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的心情 6、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 1、“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复述课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多角度的复述课文。 2.理解故事表达的哲理。 难点 1.以“父亲”的视角复述课文。 2.领会文章中的哲理。 【预习任务】 1.查词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三遍。 2.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此项作业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往往能获得一些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二、【多角度复述】 (一)快速浏览,提炼要素。 1.对初中生默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5分钟看完。请你注意计时,结果你用时____________分,速度为每分钟___________字。 2.默读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意抓主要内容。本文为记叙文,默读时要注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请在默读过程中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一座山的悬崖处;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 起因:孩子们想玩新花样一起去爬悬崖,而我一直有病。 过程:“我”在悬崖上十分恐惧,父亲赶来教给“我”下来的方法。 结果:“我”终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不能总结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发生,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要素可以省略。而“一个闷热的日子”却是个重要要素,因为它烘托了人物烦躁的心情,为下文孩子们爬悬崖的情节作铺垫,因为夏日闷热带来了烦躁,为了排解烦躁,才会想找些新花样来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悬崖,而且悬崖上又比较凉快。 “地点”不能总结为“费城一座陡峭的悬崖”。因为文中写到,这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层楼高,孩子们都能顺利攀爬,只是因为“我”体弱胆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认为它是险峰,所以它不应该被认为是陡峭的悬崖。可是却可以总结为“垂直的悬崖”,因为文中第7节有这样客观的描写。 (二)分组复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以“我”的视角复述;第二组以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以父亲的视角复述。全班带着任务再次浏览课文,先复述给同学听,再推选一位同学复述给全班同学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复述得好。在开始准备复述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复述过程中覆盖到记叙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复述; 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 4)注意不同视角复述的差别。 2.分组汇报: 第一组从“我”的视角复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学生按照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的前三条复述,教师按照前三条的要求点评。 2)讨论:“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经验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18小节写道“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是爸爸对我的鼓励。第22小节“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从“我”的实际行动的角度写“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办法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第23小节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应了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义是分解困难,克服一个个小困难,最终就能取得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出示板书)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是杰利去找父亲的还是父亲去找杰利的? 【明确】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最好设计为是杰利去找父亲的,因为文章第13节写道“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体情况,正因为他很担心“我”,才会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没有。杰利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因为他本性善良,是不会让“我”父亲四处乱找的。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表现杰利的同情心。 ②学生复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内心矛盾上加以展开,如担心“我”是否已经回家了。还可以描写一下父亲得知孩子情况后的表情变化和行为表现。如先紧张后平静,因为开始父亲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时有些担心,但很快地变得从容而镇定了。联系下文情节还可以补充父亲在杰利来时正在准备晚饭,在忙乱之中父亲还不忘带上手电筒等。 2)讨论:杰利和文中别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确】 杰利虽然一开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来他又和父亲一起来找“我”,说明他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义感、有责任心这些词来形容杰利。因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会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总结:杰利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角度复述,理解“父亲”的性格,评价“父亲”的教育方法。 1)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把“父亲”角度的复述当作全知全能视角复述,一开始就把“我”改为亨特,然后其它内容都和原文一样。这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的区别。全知全能视角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而用“父亲”的视角叙述是第三人称视角,他了解的内容要从杰利到他家时开始,前面发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转述。可以对父亲的心理活动加以想象,补充。 ②第四组可在此基础上加工,对父亲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进行描写。父亲的心情既慌张、生气又有点儿高兴。父亲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忙乱、焦虑,后来逐渐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体弱也敢爬悬崖比以前有进步,又慢慢想到这也是个锻炼孩子能力和胆量的机会,于是有点高兴。 2)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父亲处理事情镇静而富于智慧。他能给予“我”最贴心的安慰。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还用手电筒帮“我”照路。他能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他没有直接到悬崖上去把孩子抱下来,而是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他为我分解了困难,设定了一个“我”力所能及的目标——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这让“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又“乘胜追击”,为“我”设立了另一个“落脚点”,让“我”信心大增,就这样,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我”爬行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亲抓住了这个时机教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 教子有方:①抓住时机,展开教育 ②给予安慰,给“我”信心 ③让“我”独立解决问题,教“我”方法 三、【应用拓展】 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类:个别同学的家长说,那我早就吓死了,我还能知道怎么办呀? 第二类:大部分同学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下来,因为他们平时是很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锻炼。 第三类:叫110。 分析讨论:第一类家长的表现显然有些无能,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第二类家长的表现比第一类好,能让孩子独立锻炼。不足就是没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锻炼,如果能适当地做些方法指导,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能够改变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叫110,似乎是一种保险的方法,但其实是费时,费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决问题应注意轻重缓急,按照事情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去区别对待。先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告诉他解决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家长、孩子都解决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这件事家长和孩子自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亲的处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文章中作者领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以小见大、从切身体验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的阅读文章及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的方法,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3、感受我终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学难点: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写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胆小怕事到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转化过程,从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但是有些事情,不管过去多长时间,却永远也忘不了。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事吗?(引导学生谈)这些事情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你。尽管有些事情可能给你带来过辛酸和痛苦,但同时也许给你带来过启发与深思,有些甚至会成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贵财富。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一件难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试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题小组合作,将疑难字词分头查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二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与小组交流,共同完善。两个问题都学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字词方面还有疑难吗?老师考考大家: 2、读读写写用用: 3、解释: 4、提问第二个问题。 明确:文章写了我童年时父亲帮我脱险的一件事。 教师进一步启发:能说说我是怎样脱险的吗? 明确: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下悬崖的。是啊,对困难、对问题都需要一点点去解决。今天,老师就把这篇文章交给大家,请大家一点点去解决你认为应该解决的疑难,去理解你认为应该理解的道理。 三、速读课文 要求(幻灯片): 用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1、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 2、发现精彩的字词句段。 3、发现你认为有争议、值得探究的问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发现) (提示:把你的发现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属于疑难问题,可以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四、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共享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谈,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教师可以以发现者的身份提出重点问题) 1、如果学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写的精妙,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啜泣、恐惧、纳罕等语句写出了我爬上悬崖时的恐惧与害怕,开头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觉到写出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记下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争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3、如果有的学生对父亲的做法产生异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帮我脱险那一段,理解父亲是如何进一步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的,从而认识到正是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疑难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对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八岁时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从而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谈一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吗?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对待困难只要不畏惧,一点点克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强者。 五、大家谈体会 脱险的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你读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感想,小组长归纳汇总,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写到黑板上。) (齐读,进一步感受。) 六、归纳小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波折,我们才一步步快速长大起来,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会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 七、推荐作业 1、一篇作品:课后阅读《盼望》,注意与本文比较着读,也许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一个活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设计思路】 1、导入: 由学生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入手导入课文,目的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2、整体感知: 扫除字词障碍,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工具书,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疑难:二是从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抓取主干,概括要点。 3、发现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把课本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去发现文章的疑点,挖掘文章的亮点,探究文章的异点。本环节中教师的思维要紧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但要适时调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让学生网教师设计的套子里钻,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究的基础上,把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共享,交流体会,交流问题,共谈收获。收获可以从不同角度谈,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学习: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确立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