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9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金罐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表现了小姑娘那真诚助人,尊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 8 个生字,理解“焦渴、干涸、干枯、喜出望外、一瞬间”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昨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小姑娘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钻石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己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钻石的图片。钻石美吗?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代表了纯洁、高尚的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以钻石为题的文章——七颗钻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读词语。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找同学读词语。重点讲解“唾沫”。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词语)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集体正音。 4. 指导读错的字音,学生练习快速熟读课文。 相信这回同学们再去读课文,会读得更加通顺和流利了,去试试看。 三、有感情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们,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吧。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 体会环境的恶劣 当时地球上发生了什么?(大旱灾)再说一次,发生了什么?(大旱灾)你能不能读出这种大旱灾呢?旱到什么样子?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大地干旱的程度?(所有、都)我们来看看图片。 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来朗读。 人和动物都怎么样了?(焦渴而死)“焦渴是什么意思”(非常干渴)在文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天特别的旱;说明了人们很需要水)如此严重的旱情,你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练,齐读。 2. 体会小姑娘前后的心情 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 ? (水)是啊,水对活着的人是多么地重要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夜里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小姑娘找水真不容易,谁能读出她的不容易?(哪也找不着,累的倒在地上睡着了)你读得不错;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小姑娘的筋疲力尽,就像她这样自己练一练。 当她一觉醒来发生了什么?出现了怎样的水啊?想象一下,这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当小姑娘看到罐子中的水时,她会觉得什么?(惊喜、惊讶)这可是意味着生命的水啊,看到这水,小姑娘的心情会怎样呀?(喜出望外)谁能读出小姑娘的惊讶与喜出望外呢?相机抓住“竟”字引导体会用词。小狗怎么样的叫着?(哀哀地叫着)为什么哀哀地叫着?说明什么?(被小姑娘踩到了,渴得没有力气了)很痛苦啊! 让我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这一段,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指名完整读这一段。 3. 感受水罐的变化和女孩的爱心 水罐掉在地上水洒了吗?水罐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呢?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水没洒,但当小姑娘把水让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罐变成了银的)对!水罐变成了银的!多么神奇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谁来读! 当小姑娘把水给母亲的时候,母亲说什么了?当时她的母亲怎么了?(生病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身体虚弱、疼爱自己的女儿、善良的母亲)你能读出一个病重身体虚弱,而又善良的母亲的话语吗?就在母亲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的一瞬间又怎么了?(水罐变成了金的!)我们一起来读——“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此时此刻,小姑娘怎么了?谁来读?指名读。小姑娘太渴了他真想喝水,我们一起来读——“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小姑娘又把水让给了谁?这时水罐又再一次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我们找同学把这一段水罐连续发生的三次变化读给大家听一听。 奇迹再一次的发生,那七颗钻石怎么样?我们一起来。 4. 感受文章的情感 同学们,我们再来回想小姑娘行动和水罐的变化。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还是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跳出了七颗大钻石、巨大的水流—七颗星星 ) 是小姑娘的爱心使空水罐变得满满的,还从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跳出了七颗巨大的钻石。这七颗钻石代表了什么?(感动、关爱、希望、善良、生命、真诚、赞赏)。 就让我们带着对小姑娘的赞赏、带着对每一种爱的向往,一起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吧。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四、归纳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 写作顺序是什么 ?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事情的起因是?过程是?结果是? 解决学生的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 五、续写童话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完善这篇童话。同学们可以选取这样几个方面: 1、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梦见了。 2、 从水罐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 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主题背景 目前,中小学生课务较重,课后除了完成作业之外,不是玩游戏就是看电视,眼睛的负担很重,平时参加体育活动又较少,学生的视力情况不容乐观。为此,设计召开预防近视 珍爱光明 的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对全班学生进行爱眼教育,切实加强学生对视力的保护,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提高学生对眼保健的重视,让学生体会到预防近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活动形式 歌曲,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合。 活动准备 主题班会幻灯片制作;全班合唱歌曲;组诗。 活动时间 周一班会课 活动步骤 由曲《爱眼健康歌》导入本次班会。 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明确眼睛的重要性。 伴乐诗朗诵 先由班主任朗诵《爱眼诗歌》,再由五组学生分别朗诵《小眼睛,大世界》《心灵的窗户》《保护眼睛》《爱眼诗》《眼睛》。(这五组诗都是学生自己创作而成) 爱眼知多少 知识问答。(课前,已经给每个小组发放了有关爱眼资料,知识问答题目就是出自这些资料之中。) 播放视频资料(学生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学习、看电视、上网时间过长,不注意眼睛卫生等相关的不爱护眼睛的资料),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统一认识,然后再全班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爱护眼睛?(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并统一认识) 1、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 2、不再强光和弱光下看书; 3、不能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看时保持一定的距离; 4、认真做眼保健操。 全班合唱《深深爱眼操》。 班主任老师作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我想大家对眼睛的重要性一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眼睛如同一扇展示心灵的窗户,也如同照亮我们道路的明灯,原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拥有一双明亮健康的眼睛。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四边形和三角形一样,也是基本的平面图形,它都有哪些性质呢?应该从何处着手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呢? (二)自主学习 一、教材导读 问题1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动手拼一拼,并把重要的内容下面画上横线。 再次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步骤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从而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注意:表示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的大写字母应顺时针或逆时针排列。 问题2首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提示操作,再次完成课本“做一做”。 从而得到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二、自主测评 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行检测。 注意:答题过程的书写。 三、收获与问题 整个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有什么想法,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并予以解决。 比如: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呢? 为什么任意一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由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接而成? (三)合作学习 此题组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合作探究本节内容的难点,然后达成共识。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合作完成有争议的问题。 注意:辩题设计第三题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做。 (四)探究展示 一、问题共析 此环节让学生将组内问题在全班展示,组组交流,教师点评。 二、展题设计 对本节内容难点的巩固,1题较为简单,是对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该性质的直接应用。 2题根据提示利用条件“DE平分∠ADC”和AD∥BC。 注意:解题的书写格式。 (五)评价归纳 先让学生对着学案上的标题总结本节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观点,谈收获。 (六)深化拓展 此环节是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检测。试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反思、能力提升、拓展创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 篇4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②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①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②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 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 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 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 字形: ① 古:十+口; 闻:门+耳 居:尸+古; 童:立+里 ② 诗:讠字旁; 醉:酉字旁; 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习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课文是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课文2-4节。 2、交流学习: 1)、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忽然发现…… 2)、出示句式说话: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准备,指名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3)、朗读课文第2节。 4)学习生字“掉”。 3、再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他开始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说话: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说,指名说一说。 2)、读一读3、4两节,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习生字“言、而”,说说怎么样是“自言自语”,齐表演。划出自言自语说的话,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这两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4’)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分学习小组学习2-5节课文,要求想一想学会了哪些生字,用“——”划出想的句子,用“~~”划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分组学习时,目标更明确,效果也较好。学文后,小朋友能体会到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事爱问为什么,并能一直为此努力思考研究,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1-5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节课文,学习生字“总、思、考、吸、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6’) 1、卡片读生字,并找朋友。 2、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3、指导完成作业本题目4,并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10’) 1、再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己读一读。 3、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呢? 出示句式说话:1)、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练习:因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他 5、学习生字“总”,练习用总要说话。 牛顿遇到问题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见到老师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业,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业本题目6。 7、齐读课文第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10’) 1、导入:牛顿真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牛顿想了以后,又怎样呢?请小朋友读课文第五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作业本题目5。 3、朗读这一段课文。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4、结合学习生字“思、考、吸、引”,理解“地球有吸引力”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1-5节,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4’) 五、复习生字:(10’) 1、卡片认读生字,并说一说注意点。 2、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教学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习第一节和第六节。第二课时学习2-5节。同时,在小组学习后交流时,我让学生回答时找一名伙伴合作一起回答,学生兴趣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2、学习课文第六段,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培养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0’) 1、自由读一读1-5节课文,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2、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1)、齐读第一段。 师:牛顿从小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我们也来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对这句话,我们可以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并板书。你们会这样问吗? 2)、出示练习提:苹果掉下来。苹果不向天上飞。请小朋友任选一句话练习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3)、谁能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呢? 二、学习第六段:(12’) 1、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学习生字:世、界、著、名、科 1)、齐读最后一句,谁能给“牛顿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句提问? 2)、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牛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3、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理解: “非常普通的现象”在文中指什么? 4、按句式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普通现象。 5、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齐读课文,小结:(8’)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读一读课后第五题。师小结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释疑。 四、指导完成作业本:(10’) 1、抄写生字,并评议。 2、读拼音,写词语。 3、照样子把词语分成三类。 4、书面完成课后题目2、3。 板书: 苹果落地 普通现象 看见 想、又想 (提出问题) 认真思考 专心研究 著名科学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自学解比例。 (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 (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 (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 (3)师生共评。 (4)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A.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走搭石一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早早”、“一定会”、“总会”、“总要”、“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摆搭石两段)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课件划线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站起来齐读)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5、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6.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请大家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美的事物很多很多,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双手,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内容:评析作文《我的理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 2.学生能根据别人的评价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制订作文评价标准 1.读作文要求 2.制订评价标准 (1)是否写清楚了自己的理想、产生这个理想的原因和准备 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2)是否运用了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作文内容是否丰富 (3)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 二、抽一篇作文和几个片段进行全班评价 1.展示一篇作文,师生共同评价出优、缺点; 2.集体评改。 3.展示几个片段,包括好的和有明显问题的,共同评价、修改。 三、同桌互评 四、自改。 五、誊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