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剪纸艺术的资料 |
范文 | 关于剪纸艺术的资料 剪纸 艺术 是起源于我国的平面镂刻艺术, 中国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剪纸是南北朝时的《对猴》、《对马》等五幅团花。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剪纸艺术的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剪纸艺术的资料 剪纸是一门艺术,但很少有人懂它。现在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证,证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1100年。过去剪纸常用于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式。而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由于地域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全国各地剪纸存在不同的风格,而广东佛山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朝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的不同,分别有铜衬、纸衬、纸写、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染色、纯色等九大类。剪纸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不同的剪纸表现方法,可以剪人物、花草、动物等。 要想学好剪纸,先要学好它的基本功:绘画,等绘画过关后就可以开始学习最简单的用剪刀来剪。剪纸艺术中的基本符号有小圆孔、月牙形、锯齿形、柳叶形、水滴形和三角形。等绘画和用剪刀剪的基本功都练得很好之后,就可以尝试着用刻刀刻了,但是用刻刀时一定要非常小心。 我以前所就读的学校三年前就开始开设了剪纸这门学科,因此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的剪纸都非常出色。《圣诞琴声》、《收获》、《花舞》等作品都是我们学校的师生精心创作出来的,在多次剪纸比赛中获奖。 剪纸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现在已被列为省首批文化遗产重点抢救对象,让我们用心去学,用心去剪,做好剪纸传承的接班人吧 剪纸艺术的资料 一、剪纸过程 1.准备工具和材料 剪纸虽名为剪,但在实际创作中,它是一种运用剪、刻、撕、染等技法相结合的平面造型艺术。剪纸工具主要包括剪刀、刻刀、刀片、描图笔、染色笔、垫子(玻璃)等。当然,剪纸工具规格越多、越齐,剪纸创作越快、越方便。 剪纸材料主要是纸、颜料、胶水(或透明胶)。这里的纸含义较广,凡是平面的、较薄的材料均可用来剪纸。其实,众多广告牌上电脑刻字机刻出来的图案和字就是一幅幅剪纸作品。在学校剪纸教学中,常用的纸是蜡光纸和宣纸。颜料运用于套色剪纸时,根据图案内容给剪完的白色图案着色。颜料可以是水彩颜料、水粉颜料和国画颜料,应以明快、亮丽的色彩为主。 2.构思剪纸图案 构思剪纸图案就是涉及到剪什么内容的问题。对于初学者,建议选用现有的简单图案,可以是线描图,也可以是一幅画,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当有了一定剪纸基础后,尽可能自己设计图案(绘成图稿或铭记于心),力求创新、个性化,这样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选用一幅图作为剪纸内容时,应根据剪纸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对画面进行勾勒处理,力争反映画面的全貌,最好不作取舍,否则剪下来会“走样”。 3.剪刻图案 剪刻前,首先确定剪纸成品的色彩基调。若是单色剪纸,应先选择自己喜欢、适合图案内容的蜡光纸;套色剪纸一般选择白色的宣纸即可。然后,把图案覆盖在选择的纸上,将图案的四角、周边和不用于造型之处用胶水(或透明胶)牢牢地粘在纸上。注意图案一定要粘平整,切勿粘住用于造型的内容,否则功亏一篑。当然,凭心构图的创作者,以上粘贴图案的过程是没有的。 剪刻时,要掌握一定的剪纸基本技巧和方法。 (1)从上至下。从图案的上方开始剪,从上到下一直剪完整个作品。 (2)先中间后四周。从图案的中间开始剪,从中心向四周沿伸,直到剪完整个作品。 (3)先小后大。先剪图案精细的部分,再剪粗大的部分。 (4)应柔则柔,应刚则刚,一气呵成。根据造型的要求,圆滑的地方一定剪流畅,轮廓分明之处一定剪准确。同时,最好一气呵成,运刀时中途不要停顿,否则线条缺乏流畅感,影响造型。 (5)能剪勿刻,连则勿断。剪纸有时要交替使用剪刀和刻刀,凡是能用剪刀剪出来的地方,一定用剪刀剪,不要用刻刀刻。同时,应尊重图稿,凡是图稿上连接在一起的地方,不要剪断了,否则影响作品美观;不能连的地方,千万不要强连,独立剪下来妥善保存好,粘贴作品时造型才完整。 以上剪纸基本技巧和方法,不仅适用于整幅作品,而且适用于一幅作品的局部。同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是配合使用的,一切以有利于完成作品为前提的。 4.粘贴图案 粘贴图案是剪刻完图案后,用胶水把图案粘贴在衬纸(背景纸)上的过程。对于套色剪纸,还应在剪刻完图案后,及时给图案染上相应的各种颜色(染色方法同绘画一样),阴干。 衬纸(背景纸)一般选用白色、较厚的图画纸(120克以上)或蜡光纸。 粘贴图案时,先根据图案的大小,选择合适尺寸的衬纸;再将图案平铺在衬纸上,图案中间用物体压住。注意衬纸四周的“留白”一般左右对称、上稍窄下稍宽。然后,用少量的胶水迅速粘牢、固定好图案在衬纸上的位置。最后,移开压在图案中间的物体,从上到下依次粘贴好图案。粘贴时,一定要小心和精心,注意不要用胶水过多和全粘图案,把图案“贴死了”,缺乏灵气和动感,影响作品美观。 5.装裱和收藏 剪纸作品易褪色,为了便于展示和收藏,装裱剪纸作品是必要的。粘贴完图案,阴干胶水后,应及时选择合适的“镜框”把作品装起来。若想剪纸作品“永远”如新,最好进框前给作品塑封一层透明薄膜。剪纸作品应存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以免作品变形和褪色;同时要定期用软布揩除作品上的灰尘,保持作品整洁。 二、剪纸的表现方法 剪纸的表现方法很多,这里重点归纳为单色和彩色两种: 1.单色剪纸 1-1.阳刻剪纸 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 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1-3.阴阳结合 阴阳结合就是根据画稿里的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能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主次更加分明。 2.复色剪纸 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衬色剪纸是以白色的底稿线条作为线条轮廓,选取的图案最好是阴刻剪纸、在其作品之下,衬以各种深红或深蓝颜色,让它们呈现黑白对比,或红白显明的效果。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套色剪纸是剪纸 艺术 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表现方法,一般多采用已完成的阳刻主稿拼贴上所需要的各种色纸。一般主槁所使用的材料都采用较厚实的纸,或者绫缎、绒布等一些高级材料。而且颜色宜用深浓色,这样,套起来能得心应手。广东佛山一种“铜衬料”就是以金箔纸刻成主稿后,各部位分别衬以大红,湖蓝、草绿、中黄,显得富丽堂皇。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填色类,填色剪纸又称“笔彩剪纸”,把刻好的主槁张贴在一张白色纸上,然后根据据各部位的需要分别涂上不同颜色。个别脸部可作适当的渲染。 中国 广东佛山的“铜凿”剪纸是在一张铜片上先用锤子将图案凿出,在留空处分别涂上不同颜色的油质颜料,当地叫“铜凿”。这种剪纸给人以金碧辉煌之感,而且便于长时间保存,但一次只能制作一幅。 (5)点色类,点色剪纸也叫染色,在生宣纸剪刻好的成品上,用毛笔点上各种色彩。如果要好几层一起点染,色彩颜料中要加入少许酒料,便于颜色渗透。着色时,要注意一种颜色干后方可再上另一色,以免混淆串色。但是如果为了使两种颜色起渗比效果,染色时不必待一色干后再上另色,通常上第一次色半干时即上另色,才能达到渗化的效果。点色剪纸通常应采用阴刻法,便于大块面积留作染色用。点色剪纸色彩强烈,乡土味很浓,以中国河北蔚县的染色剪纸最为著名。中国浙江平阳的染色剪纸,在继承蔚县的传统点色基础上吸取了西洋水彩画中光和色的运用方法,为点色剪纸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剪纸艺术包罗了民间生活万象。动物、植物、人物、劳动场面、世俗风情、传统文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戏曲情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总之,眼中看的、手中做的、心里想的,都可以剪成寓意丰富、妙趣横生、生动优美、令人陶醉的艺术形象。无论什么题材,一经剪纸妙手剪出,都洋溢着浓厚的民间情、乡土味,变成了吉祥喜庆、美满幸福、人寿年丰、祈福祈寿的象征,表现出民间剪纸作者深厚的生活经验,丰富的审美想像力和追求美、创造美的聪明才智。 剪纸艺术的资料 1、雕花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相比较,主要在刀法上独具高超技艺,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破工(俗称插刀)尤为精巧。艺人用雕刀在剪纸作品适当的部位,一刀一刀地插出放射形的图形来,或者以插刀走边,对人物的须发、服装,动物的禽羽、兽毛的纹式进行美化,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民众喜受。 2、剪纸根植于民间,其“关系民俗,反映民风,深含民情”,和其他民俗一样,记录着传统民间广大民众的生命体验,寄托着他们的情感憧憬。剪纸艺术的基础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是通俗文化,靠口头传承,不像中国传统的儒道等经典文化是通过书本传播的。剪纸艺术的传播途径更接近神话传说这类靠记忆的、靠人们自发地进行口头表达。可以说,一部剪纸史亦是一部记录2000余年来中华民族广大民间民众的生命体验史和风俗演变史,其本身就是民俗生活的反映,为民俗所需要。 3、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晋西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好像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4、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剪纸艺术的资料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 1. 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li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 2. 唐朝的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3. 唐朝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4. 南宋的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5. 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差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 剪纸艺术的资料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 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 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 虔诚的信仰。《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化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剪纸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着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希望,剪纸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民间剪纸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在民间剪 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 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发展历史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艺术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剪纸技艺已经相当精熟。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3]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到了宋代,剪纸开始普及;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中国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及赞美。 自贡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始于40年代初期,其作品纯朴古拙情趣生动,以动静、阴阳、块线、疏密结合的手法,和独幅、组画、单色、彩色等表现形式将各种民间艺术融于剪纸作品中。 发展历程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艺术本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的。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职能分工的出现,形成了相对于“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的“民间艺术”这一历史的概念。不同品类作品体现着不同阶层的审美标准,应是相互间分界的根本。就剪纸而言,并非凡是用纸剪刻的作品都可谓之“民间剪纸”。历史上不乏有应贵族市民阶层节日习俗需求而专营剪纸的艺人,也不乏文人画家为艺人绘稿、或专业艺术家运用剪纸技法创作的例证。这类作品与劳动群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多已脱离劳动者的审美本色,也不可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有的作品虽也在某些地区流传,但最终必将因为并非民众自己的创造而在变异中面目全非。即使在今天,许多地区的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中出现的剪纸作品,也不能与民间剪纸混为一谈。群众性创作活动也可以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继而在民间流传,但其创作目的往往已脱离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达辅导者的意图。二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 基本特性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历经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纯净和清新的特质,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对于不断变革侧自然选择方式,从而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拉开了间距。 1.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民间剪纸是附合中国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这种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如悬空吊挂的门笺、碗架云子之类,必须线线相连;贴在窗户上的则要求与窗格适合,并多镂空,否则迎光看去只是一个大纸片片;贴作炕围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纹,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损坏。 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 这种艺术上的独立性,正随着社会变革和旧民俗的逐渐消失而渐趋明显。 2.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艺术创造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纯属个人的产物。人的社会属性,使之必然地反映着一定阶层的艺术趣味。而个性,只是在集体,或传统基础上的发挥。 民间剪纸的集体性特征,明显表现在其作品的最后归属上。作品不再是作者个人的私有,而属于整个社会和集体。因而它的最终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千百人艺术才能和审美喜好的产物。特别是一些已流传千古状态凝固的作品,是经过许多代人的反复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认、流传和保存。如《车马图》、《织布图》,其作品原型如何,已无法细究。在各地均有流传的类似作品,其面貌大相径庭,就很难说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创造。那么,形成集体性的一个重要成因,则应该是民间剪纸的匿名现象。民间艺术与专业艺术家的创作不同,作品既不标明作者的名字,也没有个人的著作权。好的作品流传于世间,一经传播便成大批临摹、变体作品的滥觞,作者就被融入“劳动者”这一群体概念之中了。 诚然,这种劳动者无个人功利的艺术的确建立在民间文化牢固的集体意识上,但是凭这一点并不足以作为对民间剪纸艺术家艺术个性的否定。正如专业艺术家争取艺术的自我表现,却终将不会失去自我在社会和历史上的位置一样,民间剪纸在表现民族集体心理意识的同时,也当然不会没有艺术中的自我。如果说文人艺术家个性的体现是“小我刻意追求“大我”中的位置,那么,民间剪纸艺术家个性的体现,则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且不谈东西南北地域的艺术风格和特性,即使同一地区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分明有着自己明显的个性。若怀着鄙视心理地走马观花,自然难以看透。 以陕北的巧手张林召和王兰畔为例,二人相距不过百里,年龄相近,风俗习惯基本一致。张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戏听书,受过封建中产阶层礼教的训育。但一生多磨难,三次丧夫,四次嫁人,生过13个孩子全部夭折。因之,外部性格忧郁、孤僻、不善言谈,对人生多唯心思想。其创作是为了“能忘掉乱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别人的干扰。可见内心的焦辣苦疼与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创作过程中急於通过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王兰畔,她觉得“人活着就要忙忙活活,这样才快活。”对人生和世界没有过高的奢望,而重视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属于“知足者长乐”的类型。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苹果引进陕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从没想到应该得到什么报答。因之,其性格开朗活泼,直爽豁达,自信要强,任性好动,又往往不拘小节,丢三拉四。她剪花是因为“人家都让我剪,就是说我剪得好,是抬举我。干别的没大本事,就能铰个花花,铰起花来心里就美美的。”可见其内心世界有着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她们的作品中,都有着个人形象和心灵明晰的影子,可谓“画如其人”。这种个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区文化传统的集体性特征,又毫不掩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文人艺术、宫廷艺术个性表达中的吞吞吐吐、无病呻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长期以来,民间剪纸一直被认为是重复性的劳动或传统纹样的复制,忽视了劳动者艺术家的个性创造,这是历史的不公。 3.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毕竟不是每个用纸剪刻的劳动妇女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一个村,一条山沟,出那么一个或几个被社会公认的巧人,她们的作品就自然会四处流传。其传播方式一种是烟熏替样的方法,一种是靠记忆模拟的方法。流传中,常常是张家的媳妇用李家老婆的样子,王家的女儿又把花样传到姓刘的婆家,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对原稿随意改动。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这种传承中的变异现象,也不断地调节着民间剪纸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同时,由于民间剪纸所担负的民俗形式的滋延传承,及基本纹样程式化手法的相对固定,传承方式的世代相袭,又使其具有外在形式相对稳定的特性。有些作品相当于戏曲中的保留剧目,哪个地方漏了一句台词,少了一个动作都会引起观众的哗然,是不能随便改动的。民间剪纸也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件好的作品,经过一个无知人之手变成一张难看的破纸片,再经过一个有经验的老婆婆之手,又使它重新恢复了原先耀眼的光彩,甚至更胜一筹。 民间剪纸传承的变异性与稳定性,与其赖以生存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发生,必将会导致不同地域、中国文化心理的波动和调整。从而形成新的态势,所以,挖掘和整理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应是今天有民族责任感的艺术家重要的课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