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八年级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八年级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1.无理数 ⑴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⑵两个无理数的和还是无理数 2.平方根 ⑴算术平方根、平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⑵开平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 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⑴立方根,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那么这个数x就叫a的立方根. ⑵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⑶开立方、被开方数 4.公园有多宽 求根式、估算根式、根据面积求边长 5.实数的运算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6.实数的概念是每年中考的必考知识点,尤其是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都是高频考点。我们不仅需要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绝对值;还要注意0是没有倒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有±1,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只有0。 7.科学记数法可以说是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需要记清楚相关概念;另外注意单位换算。对于近似数和精确度需要注意的是带计算单位的数的精确度,需要统一为以“个”为计算单位的数,再来确定。 8.科学记数法可以说是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需要记清楚相关概念;另外注意单位换算。对于近似数和精确度需要注意的是带计算单位的数的精确度,需要统一为以“个”为计算单位的数,再来确定。 9.实数比较大小也是中考热点,主要方法可用数轴比较法、估算法和作差法。至于倒数法和平方法不是很常见,所以只需简单了解即可。 10.计算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提高实数的运算能力,先要审题,理解有关概念。要注意零指数、负整指数、乘法、特殊角三角函数值、二次根式化简和绝对值等知识点。在计算时需要先确定符号,再确定结果,把好符号关。 学数学的好方法 课前预习阅读 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推理。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自己的知识点也很重要。课后巩固可以让你的知识点得到一个再记忆的效果,加深记忆数学知识点的效果。 初中数学函数的概念知识点 1.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函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就叫做x的函数,其中x做自变量,y是因变量。 (1)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①整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②分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 ③二次根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嗣是使被开方数是非负数的实数,若涉及实际问题的函数,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八年级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①实数的分类 ②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2等;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8等; 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 2、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①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②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0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③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0没有倒数。 ④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⑤估算 3、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①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0的算术平方根是0。 ②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0;a≥0 ③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3√a=3√-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4、实数大小的比较 ①实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a-b>0a>b;a-b=0a=b;a-b<0a<b。 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2>b2a<b。 5、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①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②性质: ③运算结果若含有“√”形式,必须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6、实数的运算 ①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②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八年级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3实数的概念 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实数,点相对应的数。实数可以直观地看作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但仅仅以列举的方式不能描述实数的整体。实数和虚数共同构成复数。 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两类,或代数数和超越数两类。实数集通常用黑正体字母R表示。R表示n维实数空间。实数是不可数的。实数是实数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实数有什么范围 在实数范围内,是指对于全体实数都成立,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和负实数,不只是大于等于0,还包括负实数。 整数和小数的集合也是实数,实数的定义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 而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均能化为分数。 所以小数即为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加上整数,即为整数-分数-无理数,也就是有理数-无理数,即实数。 实数的性质 1.基本运算: 实数可实现的基本运算有加、减、乘、除、平方等,对非负数还可以进行开方运算。 实数加、减、乘、除(除数不为零)、平方后结果还是实数。 任何实数都可以开奇次方,结果仍是实数,只有非负实数,才能开偶次方其结果还是实数。 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2.实数的`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相反数的意义相同。 实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零,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实数a的相反数是-a,a和-a在数轴上到原点0的距离相等。 3.实数的绝对值: 实数的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意义相同。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 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实数a的绝对值是:|a| ①a为正数时,|a|=a(不变) ②a为0时,|a|=0 ③a为负数时,|a|=a(为a的相反数) (任何数的绝对值都大于或等于0,因为距离没有负的。) 4实数的倒数: 实数的倒数与有理数的倒数一样,如果a表示一个非零的实数,那么实数a的倒数是:1/a(a≠0) 初中数学分式的运算知识点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