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李白对天姥山的审美解读
范文

李白对天姥山的审美解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白对天姥山的审美解读。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白对天姥山的审美解读

内容摘要:天姥山因李白而名传天下,在李白的诗中,天姥山是一座神奇瑰丽的所在,一直以来,人们在分析这首诗时,都十分注重梦境仙境的分析,而忽视天姥山对于李白的审美意义,忽视天姥山的象征含义,因此,追踪、探究诗中天姥山对于李白的象征意义,思考、探究诗人对其独特的情怀,也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解读。

关键词:李白 天姥山 审美解读

一.仗剑去国”的目的地

据《李白年谱》记载,李白曾在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离开蜀地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两年后便从扬州到吴越之地,还留下了《越女词》五首、《子夜吴歌》等作品。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写了《别储邕之剡中》,诗云: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准备在剡中天姥山拂石卧秋霜”,即隐居之意。他乘舟泛江南运河到杭州,渡钱江,游会稽,又溯曹娥江抵剡县(今嵊州、新昌),继续溯流东南行,经沃洲、天姥山,到石桥观石梁飞瀑,在天台山北麓上华顶峰,又下山到南麓国清寺。这就是李白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说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素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滨海。”他在《天台晓望》一诗中也说:凭危一登览,直下见溟渤。”凡到过华顶峰的人都知道,在华顶峰的东、南、西三面都有高山阻挡视线,只有北面才可俯视剡中盆地和绍兴一带海湾。可知其诗中的溟”指剡中, 渤”指绍兴一带海湾。李白此行,对浙东山水风光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他在唐天宝5年(公元746)年写下了梦游”诗。他漫游各地,也总以剡中风光作比,深爱天姥山。故在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和至德元年(公元759)又第二次和第三次入剡中而游。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浙东游历,这说明,他对于包含天姥山在内的那一片山水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甚至表达了隐居之意。

二.魏晋名士归隐地

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沿长江顺流而下,对两岸风光似乎心不在焉,出了湖北的荆门,便留下一首《初夏荆门》,表明了此行的目的':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此时此刻,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诗人,朝思暮想的不是张翰的鲈鱼堪脍”,而是浙东剡中那片风景独好的名山秀水。

魏晋时期的剡中”是当时名士积聚的地方,钱穆曾对王子猷雪夜访戴”评价说:至如子猷之访戴,其来也,不畏经宿之远,其返也,不惜经宿之劳,一任其意兴之所至,而无所于屈。其尊内心而轻外物,洒落之高致,不羁之远韵,皆晋人之所企求而向往也。”(《国学概论·魏晋清谈》)剡溪,的确是那个美丽与混乱”的魏晋时代名士们共同去的地方。当才华出众,一心想由布衣而卿相的李白出蜀云游之时,外儒内道的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想逍遥世外,浪迹山林。这个曾经云集魏晋名士的地方,也是他向往的地方,所以,天姥山、剡溪是他精神追求的高峰。

在攀登理想的天姥山”的过程中,诗人先是在月夜下飞度镜湖,明月照耀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诗人的影子,送他到美丽的剡溪。这种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心境和人们在追求精神高峰的那种兴致勃勃、轻松愉快、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的心境是一致的。

三.卿相梦灭的寄情地

梦想破灭的李白何处是出路?文章的最后说道: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名山何在?处于浙东的天姥山、剡溪,无疑是诗仙默默不忘的一个符号,这符号背后,既承载了诗人对自然山水来自内心的向往,也寄寓着诗人对一种尘世间所能有的自由境界和人格理想的不懈求索。天姥山自然成为他的首选。这座山却象征着他的现实的理想和愿望。幻想或空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而理想则是合理的会实现的想象,是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因此,梦游天姥山实际上就是诗人在现实中报国无门、备受打击的心理的一个相反的投射,在梦中攀登理想的高峰,在梦境中体验追求理想的惊惧和快乐。

既然天姥山是他的精神符号之一,天姥山上的仙境逸景也就不必拘泥于现实之景了。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