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掌握17,18 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7,18 减几的减法。 2、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17,18 减几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口算 11-5= 11-8= 12-7= 14-6= 13-4= 15-8= 14-9= 16-8= 做完口算以后大家说一说怎么做的。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实物投影仪出示第95 页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学校校园里花坛里的新栽了一些小树,你们喜欢嘛?我们要爱护这些小树苗。今天有两个小朋友在给这些小树苗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学生1:小红说:我只浇了9 棵,剩下的是小华浇的。 学生2:我数了数,一共有16 棵小树。 教师:从两位同学获取的信息里,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3:小华浇了几棵?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解答呢? 学生4:16-9=(教师板书) 探讨计算方法。 教师:我们以前学会了怎样算11,12,13,14,15 减几,用这种方法能算16-9 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算。 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9=1,再算 1+6=7,16-9=7。 学生2:我是这样算的:想9+7=16,所以16-9=7。 学生3:我是这样算的:把9分成6和3,先算16-6=10,再算10-3=7,16-9=7。 教师小结学习情况。 指出: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就行了。注意不要算错了。然后请学生独立计算16-9。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过去学的知识中找到了计算16减几的方法,表现很好,老师真高兴现在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不是真的会计算了。大家愿意吗? 学生:愿意。 出示例2:算一算17-8=, 18-9=。看谁算得 又对又快。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后,再在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 教师:请几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甲:我是这样算的:因为8+9=17,所以17-8=9,17-9=8。 教师:真不错,算减法想加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乙:我是这样算的:17-8,先从17 里面拿出10,10-8=2,再把2+7=9,17-8=9。18-9,先从18 里面拿出10,10-9=1,再把 1+8=9,18-9=9。 教师:你真行。这也是好方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丙:我和他们都不一样,17-8,我把8分成7和1,先算17-7=10,再算10-1=9,所以17-8=9。18-9,我把9分成8和1,先算 18-8=10,再算10-1=9,18-9=9。 教师:看来你们的方法还真不少。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丁:我是用数数的方法算的。17-8,我从17开始倒着数8个数:16,15,149,所以17-8=9。17-9,我从17开始倒着数9个数得到17-9=8。 教师:老师为你竖起大拇指!这个方法也不错,但是算得慢,今后可以尝试其他的计算方法。我相信你能行。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真棒,学会了16,17,18 减几的计算方法,并且每个人的计算方式都不一样,今天表现得非常好,恰好今天有个小动物过生日,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嘛? 师:今天喜洋洋过生日,总共邀请了16 个小朋友来参加聚会,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小朋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现在来了多少个小朋友呢?还差多少个小朋友没来? 生1:来了7个小朋友。 生2:16-7=9,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来。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 师:现在所有的小朋友都来了,喜洋洋为了欢迎大家,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呢? 生:积木 师:对了,喜洋洋要给他的朋友一起玩积木,他一共拿出了17个积木,用积木来建两座城堡。我们一起来看看喜洋洋是怎么建的城堡的,你们数一数第一座城堡用了多少个积木。喜洋洋用声下的积木建了第二座城堡,你们能计算出喜洋洋建的第二座城堡用了多少个积木嘛? 生:17-8=9,第二座城堡用了9个积木。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 师:喜洋洋和小朋友玩积木游戏玩累了,好多小朋友都饿了,这时,美羊羊给喜洋洋送来了一个大的生日蛋糕来祝贺喜洋洋生日快乐,并且在生日蛋糕上插上了蜡烛,现在需要点燃蜡烛了。这个时候需要小朋友帮忙了,因为每只蜡烛下面都有一道数学算式题,只有把算式题答对了,蜡烛才会点亮。你们能行嘛?我们就来点燃蜡烛吧! 老师以抽问的形式解决这道题。 师:喜洋洋的生日过完了,喜洋洋最后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你们能做到嘛?我们来看看书上的练习题,好嘛? 师:请小朋友们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第1,2 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怎样才能有规律地写出16,17,18 减几的算式,这个问题留在下节课研究。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80 小熊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240 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320 小熊快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3.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 了解一天钟面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也就是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猜谜语。 谈话: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认钟表。(板书:认钟表)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钟面。 引导:小朋友,在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认识钟面上有1—12这些数,还有一长一短两根针。 引导:这两根针的名字叫什么呢?谁是分针,谁是时针呢? 请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出时针”和分针”,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过渡:刚才我们与时针’’和分针”交上了朋友,但是你们知道她们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请大家商量商量,屏幕上这只表是几时?(教材第76页的钟表,是2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提问:这三只表又是几时呢?(教材第76页都是5时的三只钟表)为什么? (4)略讲电子表:直接用数字来表示时间,数字是几,就是几时。你在哪里也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形式? (5)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会认时间以后有什么用呢?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请大家看看: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汇报交流。 (6)引导:你们真聪明!请你们试着在小闹钟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7)教师拨时间,学生说是几时,并说明是如何知道的。 3.初步认识大约几时。 (1)继续拨时间,让学生说是几时。 先拨7时,再拨7时不到一点,最后拨7时过一点。 (2)7时不到一点。 提问:这是几时呢?小组商量商量。学生汇报交流:7时不到一点,接近7时…… (3)7时刚过一点。 指名交流:刚过7时,7时过一点…… (4):小朋友们说得真好。 7时不到一点、刚过7时、接近7时、7时过一点都对,我们都可以说成是大约7时。 (5)提问:这三只表分别是大约几时呢?(想想做做”第3题) 4.。 今天在钟表店里你学会了什么? 三、实践应用,质疑反馈 1.拨一拨。(想想做做”第4题) 学会了就要用,我们来矫正一下小闹钟上的时间。 学生拨3时、9时、大约5时、12时、大约6时。 2.修一修。(想想做做”第5题) 引导:小朋友们可真能干!能帮老师修一修三只掉了针的表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小朋友最聪明,手最巧。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汇报交流。 3.议一议。(想想做做”第6题)。 先后出示两张图,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质疑: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呢? 演示时针一天转两圈。 四、延伸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回家以后请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时间表,争取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1) 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3) 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4、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课题: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你认为现在可以去进点什么水果才是最好卖的? 四、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统计呢? 班上的同学,看一看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统计学校的老师,知道学校是男老师多还是女老师多! 看看什么东西好卖!(市场调查,进货) 天气调查,帮助农业生产! 比多少! … 五、学习情况事例,就地挖掘教材 1、统计学习情况 学生清理小红旗的面数,完成数据收集。 完成统计表(课件) 2、学生发现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师总结 六、品牌电视事例,课堂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 篇7一、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4、5、6题。 二、 教材分析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复习,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与整数运算完全相同。 三、 学情分析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整理与复习”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复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查漏补缺,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计算法则;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梳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内 在联系,沟通与四则混合运算、简算的关系。 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准备 课件 小卷子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有关计算的复习课。请你看小卷子完成第一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把这几道题按自己的想法分类。 530+380= 83-57=16×50= 96÷8=0.37+1.6= 1-0.74=0.25×4=3.2×0.4= 8.4÷0.7= (加减乘除、整小分)出示表格:课题:整数小数的计算 动画:各种运算意义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这节课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整数加减法 计算并验算4325+385=(学生板演) 师:进行整数加减法计算应做到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向前一位 进1)(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为什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二)小数加减法 请你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小数加法题。 出现:43.25+38.5=81.7543.25+3.85=47.1 43.25+38.5=81.75 强调:小数点对齐问题,小数末尾有0的问题。 选择一题由学生验算,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计算方法) 强调:1.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逆运算)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整数乘除法 出示:102×37= 3774÷37=请你选择一道题完成。 这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自己的话说方法) 观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逆运算) (四)小数乘除法 以小组为单位,把102×37改编成小数乘法计算,看你能写出多少道,并迅速写出答案,不写竖式。 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无数个) 展示学生成果。(小结方法) 强调:1.补0占位的问题。 (1)47.5+7.65=73.06-3.96=(2)32.5÷0.25=1.2×750= (集体订正,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学习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 篇9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 (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 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 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反动19次后杯口朝 。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