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蜡烛》课件 |
范文 | 《蜡烛》课件(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蜡烛》课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蜡烛》课件 篇1【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 1、重点: 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地窖(jiào)舀(yǎo)鞠(jū)躬 名副其实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炮火:11次; ⑵蜡烛:6次 ⑶黑围巾:4次 ⑷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⑷“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 教师启发: ⑴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⑵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教师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课件 篇2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课内自读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 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 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 三、师生共议 ①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②老妇人冒着炮火,不顾老年体弱,不怕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最后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喜蜡,点在坟上。 ③背景提示: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侵占了南斯拉夫,世界上很多国家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苏联盟军来到南斯拉夫帮助南斯拉夫赶走侵略者,所以南斯拉夫人民非常感谢苏联红军。 文中一位苏联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红军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四、这篇占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细细品读,并想想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五、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a.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b.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c.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 什么样的?45年前的结婚喜烛 怎么点的?先埋后点 环境险恶炮火连天 蜡烛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线索)沉痛庄重情同母子 为什么点? 寄托哀思两国军民情深 《蜡烛》课件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贝尔格莱()德()晓衰()老 屏()障()()躬 2、辨析下列多音字: ⑴散:散()文;散()步 ⑵削:削()去;剥削() ⑶间:间()距;间()歇 ⑷迫:迫()击炮;急迫() ⑸晃:晃()眼;摇晃() ⑹堡:堡()垒;十里堡() ⑺揣:揣()在怀里;揣()测;挣揣() 3、辨析形似字: ⑴瓦砾();闪烁();众口铄()金 ⑵契()约;挈()带;锲()而不舍 ⑶地窖();窑()洞;窟()窿 ⑷枝柯();孟轲();坎坷();苛()刻; 百舸争流() ⑸揣()测;踹()开;喘()气; 湍()急;祥瑞() 4、词语积累: ⑴烧灼:烧、烫,使受伤; ⑵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⑶穿越:通过;穿过。 ⑷目睹:亲眼看到。 ⑸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⑹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⑺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⑻匍匐:爬行。 ⑼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⑾耸立:高高地直立。 ⑿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⒀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⒁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⒂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⒃肃穆:严肃安静。 ⒄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5、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第一课时 〖导入〗 讲析二战历史。转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整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土。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亦可如下划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具体分析〗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1、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2、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战士的伤亡和牺牲作了衬托 3、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二、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1、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人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2、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3、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 4、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5、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答: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答:穿,翻,看见,理,弯,坐。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答: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自己的祖国。(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答: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⑴“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 答: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 ⑵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答: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 三、小结课文 略。 四、布置作业 略。 第二课时 〖导入〗 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一、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 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答: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肃穆。 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 答: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答: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答:“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 答: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 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答: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二、总结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三、写作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蜡烛》课件 篇4【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5、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⑴ 学生自由讨论。 ⑵ 选两位同学发言。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问: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有人认为:“文章突出小小的烛光,意蕴深远。”有人认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认为:“文章一再写德国人的炮火,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更突出老妇人行为的感人。”有人认为“老妇人把一生中最珍爱的结婚喜烛献给红军战士,这一点很感人。”…… 归纳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五、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回答一题):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 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默读、品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1、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4、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七、布置作业 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蜡烛》课件 篇5【教材分析】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小组中讨论。 2、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 3、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⑴题材感人: 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 ⑵事件感人: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精细探究 1、教师指定探究问题: ⑴揣摩语句(课后第二题)。 ⑵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3、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五、拓展延伸 透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六、布置作业 把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整理在练习本上。 《蜡烛》课件 篇6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蜡烛》课件 篇7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 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文章主题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写作技巧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 (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三、迁移训练 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气恶劣 2、女孩需要钱 3、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 四、结语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蜡烛》课件 篇8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描写,体会主人公老妇人的内心世界,领会文章所表现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崇高的军民情意。 自学部分 自学要求和内容: 1、 通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标记重要字词,查字典解决、识记。 2、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畅,声音响亮,吐字清楚。 3、浏览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列出这篇记叙文的六要素。 (2)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助读: 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1915年生于一个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二战时期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驱赶德国法西斯强盗,为南斯拉夫实现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本文记述了战争中的一个故事。 自学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上汉字。 迫击炮 拂晓 契柯拉耶夫 地窖 瓦砾 闪烁 yè( ) 窝 屏zhàng( ) 明晃晃 jū( ) gōng( ) 颤wēi( ) wēi( ) 惊rǎo( ) 肃mù( ) 2、解释下列词语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永垂不朽 自学反思(收获与困惑): 课堂延伸 知识拓展 阅读第8——41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感知人物,自主找出细致描写老妇人的语段,认真朗读,指出人物描写的方法。 (2)小组讨论,从这些段落中,你能看出这位老妇人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和思想情怀。 能力提升 (1)感情体验,你对这个老妇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那个感情? (2)探究主旨,小组讨论,这篇文章,通过记述这样一件事,塑造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其目的在于表现什么呢? (3)文章最后“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句话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深意? 当堂检测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只舍得的用,珍藏到今天。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做这样的强调?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衣。 这里又提到“黑色的大围巾”,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的垫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的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看看少了什么,想一想原句好在哪里? 选做题: 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倒数第四自然段,写出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蜡烛》课件 篇9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若无其事”等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指导分段朗读。 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时,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结果怎样) 当()时,大儿子杰克()(怎么做)()(结果怎样) 当()时,小女儿杰奎琳()(怎么做)()(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那些动作(xx)、神态(xxx)、语言(xx)及心理活动(xxx)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旁白。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其它同学演得好吗?(激励:甘当绿叶,演好配角从而反衬出主角的机智、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怎么没人表扬我呀?说明(老师读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读时的旁白一样吗?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 3、交流杰克。 动作: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 6、挑选两组表演。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板书计划: 送情报( ) 12、半截蜡烛夫人快乐(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问题: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什么内容?……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学生自读、自画 动作(xx)、神态(xxx、语言(xx)及心理活动(xxx) 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三个德国军官。) 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圈画关键词句。 (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 (真冷) (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镇定、道晚安) 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蜡烛》课件 篇10【教学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 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 二、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烧灼(zhuó)桥头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晓 瓦砾(lì)颤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2.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 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1.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默读文章,勾画语句,并简要概括感受。 2. 用“我被 所感动,原因是 ”的句式说话。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 3.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作者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描写了三次“跪”、三次“爬”、三次“休息”。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妇人动作?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4.内心体验: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如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如果她说话,会说些什么呢? 5.总结: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1)老妇人饱受战争之苦,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在战火中,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四、感悟细节的魅力 1.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爱。可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个主题吗?请大家再读读那些作者反复强调的细节: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及对蜡烛的七次描写,思考其作用。 2.思考:从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明确: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也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 3.思考:朗读对蜡烛的七次描写,说说,蜡烛有什么特殊含义?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思考含义: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结尾这两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讨论明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感悟文章主旨 (1)人物形象——老妇人——动作描写 (2)环境描写——炮声 蜡烛——衬托人物。 (3)主题——蜡烛————赞美与哀痛—— 表达了老妇人的深沉的爱,还表现了作者对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的赞美。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