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教七上:《散步》教学设计 |
范文 | 人教七上:《散步》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七上:《散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 ⑴扫除字词障碍。 ⑵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⑴ “我”劝母亲散步; ⑵全家一起散步; ⑶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⑷ “我”决定委屈儿子; ⑸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⑹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三、再读探究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⑴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⑵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⑶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感悟一种亲情: 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孩子去散步,那会怎样?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如果“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样?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⑴ 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⑵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