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老师活动:在班级组织的“亲近书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怎么劝说他呢?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 邹忌讽谏: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劝谏(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导读 1、《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一词多义: 修: ①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2、参照课后练习整体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 “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之蔽甚矣!”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