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 |
范文 |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1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习艺 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 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lǜ)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 云崖(yá)岷山(mín)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习”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衔接紧凑,结构严整。五、师生合作,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3、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1、“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2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培养创新能力。 二、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式,讲授式等多种方式,结尾运用。 课型:教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挂图,提问: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幅莲花图!(学生书前彩图对照)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例如你们书中提到的《咏荷诗歌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了莲花,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 2、作家作品简介:提问:(意识学生把书翻到P202)请你们结合书中注释,说说有关作者的内容? 学生从书中明确后补充: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补充: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呢,建赏莲亭。作者也是在此赏莲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从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提问:好!那么就请你们来告诉我,课题中“说”是什么意思?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2)傲尔:忽然 (3)逝:离去(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怡然不动,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溪身,“蛇行”写的是溪水。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 2、简介作者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二、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种类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特点功利性强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4、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考虑到演讲词的特点。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题目。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5教学目标:1、学会写开场白 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紧扣节目内容。(3)、不冗长。(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6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吗? (展示PPT) 讨论明确: 文章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这种说明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四)情景再现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组织同学们对恐龙灭绝的场景进行故事复述。 (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进行表演) (五)课堂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探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否偏离主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