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师个人发言稿 |
范文 | 教师个人发言稿3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发言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言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发言稿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个人发言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个人发言稿1尊敬的各位前辈: 各位老大哥,老大姐,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接受学校对你们迟到的敬意!说实话,我们的活动组织的晚了,所以也请大家接受我深深的歉意! 当年,你们呕心沥血,在x初校园里激扬你们的青春;你们也曾风华正茂,是三尺讲台熬白了你们的青丝。教学楼上,留下了你们对学生的叮咛;办公楼上,留下了你们忙碌的身影。如今你们退休了,离开了曾经奉献的学校,离开了你们深爱着的讲台。但是无论是学校的同事,还是你们满天下的桃李,谁又能忘记你们的付出?谁又能忘记你们的汗水?你们永远是我们敬佩的师长! 你们为x初奉献了青春,x初永远是你们的家!即使退休,我们也不是孤单的前行,我们有我们的组织,学校永远是我们背后的那棵树,可以随时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不想做空洞的承诺,我只想说:大哥大姐,只要力所能及,学校义不容辞! 我还想谈谈自己的希望。我们都是教育人,我知道你们虽然离开了讲台,但一定心系教育。所以我希望大家成为学校关工委的一员,常回来看看,关心二初的发展,做好传帮带,为二初发展献计献策。我在这里深表谢意! 最后,祝各位前辈,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万事如意! 教师个人发言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个秋高气爽,桃李芬芳的九月,我们全校师生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在此我们特别要向新加入我们某某中的全体高一新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福!说真的,我们虽然刚刚相识,但我们间却有一种老朋友相聚的亲切和温馨,这也许就是缘吧。 我们的学校不大,但这里的爱溢满校园,不信你就用心去体味;我们的学生数量不多,个个却都将成为社会的精英,让我们拭目以待!我们的历史不够久远,可我们的未来无法限量,时间会说明一切…… 高一新生们,你们的加入为校园注入了新鲜血液,希望你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我们的校园增添更多的精彩,让自己的才华在这里淋漓尽致的展现! 回首过去,收获的喜悦和奋斗的艰辛交织;展望未来,责任的重大与追求的高远同在。过去的成功是我们今天奋斗的起点,未来的辉煌将是我们每个人不变的追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全体教师对同学们提出几点要求。同学们你们充满朝气、富有理想,是我们高中的希望,社会、学校、家长都对你们寄予了厚望,步入高中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学做人、学知识,把信心留给自己,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奉献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要珍惜,对事要尽力,对己要克制,对人要感恩。我相信,只要你们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你们一定会有一段精彩而有意义的高中生活。 同学们,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愿意奉献今天。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我们的天职。我们愿意竭尽所能,为你们架一座通往成功彼岸的桥。当然,你们自己更要披荆斩棘,勇敢奋进! 高中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摊开了一张崭新的白纸,那么我们将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人生的又一幅精彩的画卷呢?同学们,选择了勤勉和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与收获;选择了纪律与约束,也就选择了理智与自由;选择了痛苦与艰难,也就选择了练达与成熟;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与辉煌!那么就请用我们的勤奋和汗水,用我们的智慧和热情,抓住这宝贵的今天。俗语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共创某某中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教师个人发言稿3我被安排在这次会上代表教师作一个发言。我可能无法代表别人说话,我说的只能是我自己的想法。不过,教师之为教师,有他的共性,所以我的话可能会引发其他老师的共鸣,因此也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想谈一个话题,叫做“守住教师的本分”。我自己不见得能做得好,但想通过这个话题的讨论,与各位共勉。 我个人自1973年从教以来,算起来差不多40年,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教过了,只差幼儿园还没教过,我考虑能否在退休以后再来过把瘾。 孟子讲,“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是人生最高的乐或幸福,甚至“王天下”都不在其中。用今天的话说,给我当总统都不换。第一乐讲家庭生活,第二乐讲做人的原则,第三乐讲人生的事业。这三乐,第一条是“命”,不能选择;第二条是做人的本分,用康德的话讲,可以说它是一个绝对的命令,做任何事都须以它作根据,是人之作为人的一种必然选择;第三条作为人生的一项事业,是一个可能的选择。对这第三条,我与孟夫子心有戚戚焉,也在其中感到了极大的快乐和幸福。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做教师。 就自己这几十年做教师的体会来讲,我觉得孟子讲的这“三乐”中第二条最重要,它是我们做人的本分,有它作为根据,人生才能真正具有内在的“乐”或真正的幸福。包括做教师在内的人的所有事业成就,均须以第二条作为根本。 先儒讲“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重正名,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学》讲人要有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等,都是说人在社会生活中,各有分位,应守住自己的本分。君要做得像君的样子,臣要做得像臣的样子,为父、为子、为国民、为老师、为学生,都应如此,借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事物要符合自身的概念,才是好、是善。 在我们现在所处身的这个高度物化的社会环境里,人要想守住本分,合乎自身的概念,很不容易。(发言稿 )为官,经商,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当教师的处境要好一点,但外面也有诱惑,怎样守住自己的本分,对得起“师”这个名,就很重要。 “师”的本分是什么?韩愈《师说》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传道”一条最重要。韩愈解释说,我们尊之为“师”的,不论少长,能“闻道”即可为吾“师”。所以说“吾师,道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是说我有了一个教师的职位,就可以是“师”。闻道、得道,是“师”之所以为师的标准,它也规定了教师的本分之所在。 首先,这个师“道”,是一种人格的要求。 今天的教师,是一种负责传授知识的职业化的工作,与古时的“师”有所区别。按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古学是一种通人通儒之学。金岳霖先生也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他的学问就是他的传记。梁漱溟先生亦因终生笃守其信念而行,而被称作“最后的儒家”。故古来言师道,为人与为学是一体的。我觉得,现代学校教师虽然已成职业,但先儒有关师“道”的教训,仍然有效,它的精神还应该继承。职业虽然分途,但在教师个体身上,做个好人与好的专家、学者应该是一体的。 其次,这个师“道”,对学问也有一种要求,这就是学问要有内在的一贯性和真实性。 《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子的'特点是博学多闻,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学无常师,他的学问虽博却不驳杂,就是因为有一贯之道贯通其中。今天知识爆炸,学生了解的东西我们教师可能都跟不上。在学问上有一贯之道,面对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才能应对裕如,具有一种转世而不为世转的能力。 我们教师现在压力很大,有很多任务,发表论文有数量、级别要求。这促使很多人为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今天的文字与昨天的文字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这就不行。我们呼吁官方学术评价的体系要逐渐改变,提供一个使学者真正可以做到真积力久,厚积薄发的学术环境,这样我们的学术才能是真实的,才能有扎扎实实的进步。但我们自己亦应首先对自己有这个要求。 我自己是一个笨人,写东西慢而且少。有两个字,叫做“不敢”。不考虑成熟的话不敢说,不敢发表。不过,这里面也有爱惜自己羽毛的意思。从效果来考虑,应景的文字发出来,对自己不是加分,而是减分;从长远看,做这样的事其实很傻的。我自己平时看书,注意积累一些问题。对有些问题,从有想法到能够贯通,再把它写成文字发表,有的要间隔二三年,甚至十年。这当然是因为自己资质愚钝,只能做人一己十,人十己百的事。我不否认人的资质差异,有人就是又好又快,那是天才。一般人还是需要下点“慢”的功夫,才能做成像点样的东西。我对自己的学生也提到这样的要求。我讲《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第一讲绪论,就题为“形成属于你自己的方法”。 其三,从这个师“道”对人格的要求延伸到教学或韩愈所说“授业、解惑”,传统的教育所倡“成德之教”,在今天仍有意义。 古代教育以成德为本,“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现代教育则不同。现代大学基本上成了教授知识、技能的场所,而缺乏教化的职能。我研究儒学,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近代以来政教分途,西方在学校知识技能性的教育之外,还有宗教等作为人的精神人格教养的体制保障。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完全西方化,导致了整个社会德性人格教化体系的缺失。我们的人文学科是否可以承担这样一种责任? 近年,民间自由讲学的传统在慢慢恢复,很多书院、学堂、读书会逐渐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的民间学术回归。校园人文学术环境对此也有相应的反映。我自己和我们的教学科研团队,都较注重这个方面。我们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加大这方面的分量,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以直观的方式使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经典诵读一类的社会活动。20xx年底,我们组织成立了“辅仁国学讲坛”,每年邀请一些国内外著名专家莅临演讲,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与专家进行交流。20xx年9月,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组织发起以研读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辅仁读书会”,本学科老师轮流作指导老师。辅仁读书会遵循“传习经典,修养身心;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宗旨,组织读书会,并开拓《木铎新声》会刊、读书博客等多个学术平台。读书会依托他们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了研读经典的文化平台,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凸显出校园文化自身超越专业阈限的人文教养、德行教化这一方面的作用,对弥补大学偏于知识技能化的缺失,是有很有意义的。它反过来也促进了同学们对专业的兴趣,二者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这当然只是一种探索。但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意识:中国社会要逐渐形成自身体制化的人文素养教育机制,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人文学科对此似应有一份责任。 以上是自己有关教师职责、本分的一点体会,讲得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谢谢!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