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
范文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