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物理教案 |
范文 |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1m/s=3.6km/h (二)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xx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初中物理教案 篇4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教案 篇5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canwait,belt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案 篇6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初中物理教案 篇8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初中物理教案 篇9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 (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教案 篇1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