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 50-20= 85-40= 79-6= 2、36+23的竖式算法 ,写出来,算一算,说一说要注意什么?举个数位不对齐的反例,讲清数位对齐,其实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即 个位加个,十位加十…… 指着正确的式子讲解,一定要让学生彻底明白 。 二、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师:哪位同学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举办的吗?(北京) 哪个国家赢了呢?(出示主题图,生:中国。) 2、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生:根据获得奖牌的数量) 3、根据图中美国和俄罗斯的金牌数量,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减法数学问题吗?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呈现美国和俄罗斯金牌数量表格) 生: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或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列式:36-23=?这个减法算式怎么计算呢?开动脑筋,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收集学生做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在黑板或多媒体上展示。 预设:有的同学把它变成咱们过去学过的知识去算:36-20-3;30-20+6-3;36-3-20…… 有的同学利用了竖式加法的方法,让学生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注意什么? 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好吗?为什么要数位对齐,不对齐可以吗?比如36-3(错误写法)。此处重点处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个位减个,十减十,百位减百…… 最后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咱们学习的新知识——不退位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尝试、思考和交流合作中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 三、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数学小诊所:(这样计算正确吗?) 三、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果园丰收,小朋友们在果园帮助收南瓜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出示表格及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 预设:28 + 34 + 22 = 提出问题:这是三个数连加的问题,要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连加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 ”。 预设:连加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出示微课,对连加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加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 2.连减。 出示问题:共用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好和计算过程。 预设:84-40-26 = 预设:84-40 = 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 提出问题,在计算连减算式时,你发现了什么?(可提示学生找运算顺序。) 预设:连减和连加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预设: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84-(40 + 26) 提出问题:这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40 + 26 = 66 , 84-66 = 18 设计意图:通过连加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知识迁移,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出示微课,对连减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46 + 25 + 17 = 75-28-19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2.看谁算的对。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计算连加、连减,在计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4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感知认识角的过程。认识常见的各种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能画出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直尺。 2、学具准备:三角板、圆形纸、练习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图形游戏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先来玩猜图形的游戏怎么样?听好了:老师的信封里装了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请你根据露出来的部分,猜出它是什么图形,明白了吗? 师出示信封,露出图形的一角,生猜(信封里装有正方形,三角形)。 质疑:为什么没有人猜圆形? (设计意图:) 2、折角活动建立表象(要不要视频?) 师:(出示圆形)圆形没有角,那你能用圆形折出一个角吗?光说不练可不行,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圆形纸,请你用它来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角,开始吧! 生动手活动,师巡视。 二、初步感知 1、初步感知 师:折好了吗?没折好的'同学来跟老师一起折。现在来摸一摸你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1)尖尖的,扎手,这是角的顶点 (2)从尖尖的点出发,往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往另一个方向,也是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和顶点就围成了一个角。 3、揭示课题(书写)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角。 白板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找角 师:角不仅存在于平面图形中,在生活中,角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请仔细观察,你能找到角吗?和你的同桌一起,看谁找得最多! (2)汇报角(插入flash、聚光灯、放大镜) 师:找到了吗?你都找到了哪些角? 谁还有补充?(引导学生说出什么组成了角,或者是用手比划一下) (3)认识顶点和边(笔、动画、手动添加文字) 师:大家的眼睛可真厉害!老师啊,把大家找到的包含角的物体其中的三个展示出来(课件出示) 你能说说这3个角分别在哪吗?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为了方便观察,我将这些实物隐去,这3个角有什么共同点呢?(若生已经说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就让他上台用笔标出顶点和边) 学生汇报,师出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尖尖的点是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你能指出其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4)、练习 判断 师:判断,下面图形哪一个是角? 生判断,师:为什么不是?是的,指出顶点和边。 师小结:角的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2、画角 (1)师示范画角 师:角真是一个有趣的图形,怎样画一个角呢?你有什么想法? 生汇报(用尺子、有顶点、两条边) 师小结: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先画一条直直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再标出顶点和边,最后标上角的符号,这样,就画成了一个完整的角。(强调第二条边的方向任意,边说边画一个角) (2)师:想不想自己也动手画一个?在你的本上画一个角吧!生画,师巡视。 (3)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用投影仪):规范的;不标顶点、边的;锐角;钝角等 3、比较角的大小 (1)师:画角还真有趣,张老师发现大家画的角不仅有顶点和边,还有大小呢!现在把你画得角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画的角大? 生比较角的大小。 (2)汇报: 师:你俩谁画得角大?为什么? 预设:边长 开口大 (3)观察角的大小变化 出示变化角的课件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一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汇报。 它们的边长发生变化了吗? 那你觉得角的大小是什么决定的,跟边长有关吗? (2)师小结: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与边长无关。 三、练习 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到几个角? 出示练习八第三题。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角的存在而变得异常美丽。下面请欣赏生活中的角。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教学目标 : 1.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坚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1.复习热身 89-62,59-5,43-23,49-45 2.学生练习展示,改错并说明理由 3.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2. (l)出示例 2。让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多少票吧。教师出示北京的图片,板书“56 票”;出示巴黎的图片,板书“18 票”。 怎样求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6-18= 。你们会计算“56-18”吗? 学生先独立试做。想一想:这里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我们该怎么办呢? (2)理解算理。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怎样从 56 根小棒中 减去 18 根? 引导学生明确: ①56 根小棒中有 6 根单根的,减去 8 不够减,可以把 5 捆小棒 中的任意一捆打开,从 10 根中拿出 8 根,把剩下的 2 根与原有的 6 根放在一起,共剩下 8 根单根,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 1 捆,还剩下 3 捆零 8 根,所以 56 减 18 等于 38. ②打开一个整捆的,成为 10 根单根的,把原有的 6 根和 10 根合 在一起,从中拿出 8 根,再拿出 1 个整捆的,还剩下 3 捆零 8 根,所以,56 减 18 等于 38. (3)竖式的写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想一想,56-18 该怎样列竖式呢? 这部分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着列竖式,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竖式,改错,纠正,最后老师展示正确的竖式排法。 教师明确:打开的 1 捆小棒变成了 10 根,就是把 1 个十变成了 10 个 一,在竖式中就是从十位里借出了 1 个十变成了个位上的 10 个一, 借过来的 10 个一要和个位上原有的数加在一起算,为了不忘记从十位上退了 1,坚式计算时,要在被减数十位的上面点一个退位点. (4)变式 50-18 主要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为了让学生练习各位为 0 的数字的退位减法,展示学生习作并请学生改错纠正。 (5)比较 58-22 和 56-18 的'异同。 这部分是对上节课和这节课所学知识的起一个连接与递进的作用。并得出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1。 2.反馈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 19 页“做一做”。学生练习展示,集体纠错。 想一想:十位上退 1 后,被减数的个位要算十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从十位上退 1 后,个位要算 17 减 9。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订正得数. 3.改错。教科书第 21 页的第 6 题。 (1)学生逐题进行判断改错。 (2)集体订正。4.★后面藏着几 通过星星后面的数的计算来巩固退位减法的算法,让学生们自由举手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5.总结法则. 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 (l)写竖式要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减起? (3)遇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加10 再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6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通过知识的系统复习,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整理乘法表中的规律,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在经历整理、找规律、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规律美。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与复习。人教版教材第101页第2题主要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借助乘法数表巩固乘法口诀,使得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二是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发现乘法数表中的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并感受其中的思想方法。三是运用规律。应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一些变式练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已系统地学习完了表内乘法,对乘法口诀基本上都已熟悉,学生基本上已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的含义,也进行了关于乘法口诀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乘法表中的规律 难点: 运用乘法表中的规律进行填数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构乘法数表 1.出示1、4、9、16、25、36、49、64、81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9个数宝宝,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读这些数。 生读 师:这些数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乘法算式 2.揭题:今天我们要对表内乘法进行复习,板书:表内乘法复习 3.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出示空的表格 师:你看得懂这张表格吗?如果现在要把9填在表格中,你知道它在哪儿吗?为什么填在这儿? 生可能有:1×9=9?????9×1=9?????3×3=9 师:1×9=9?和?9×1=9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3×3=9呢? 师:9我们找到了3个位置,那16呢?你又能找到几个位置呢? 指名上来指一指 师:猜他可能想到了哪句口诀? 根据生的交流板书:四四十六????二八十六 师:看来有时候看到一个数可以让我们想到两句不同的口诀。 师:那你知道二八十六可以计算哪两道算式吗?四四十六呢?为什么二八十六可以计算两道算式,而四四十六只能计算一道算式呢? 生:四四十六是同数相乘。 师:二八十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 生画图后展示 师:看来二八十六既可能表示2个8相加,也可以表示8个2相加。 4.指导填表 师:1、4、25、36、49、64、81这7个数宝宝,它们的位置又在哪儿呢?你能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师:看到25,让你想到了几和几?看到36呢,你又想到了哪句口诀? 指名指一指,师课件演示7个数宝宝的位置。 师小结:看来想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些数宝宝的位置。 5.独立填写表格 出示要求: ①想一想,怎样填又对又快。 ②查一查,是否已全部填对。(同桌检查) ③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师:你觉得怎样填可以填得又对又快? 指名交流,生交流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可以一行一行地填,也可以一列一列地填。 师:现在你能独立完成这张表格吗?我们来比赛看谁填得又对又快,计时开始。 生独立填写后同桌检查。(预计4分钟) 师出示完整的口诀表 师:说说你是怎么填得那么快的?引导学生说出口诀和顺序。 师小结:看来乘法口诀非常重要,想口诀可以快速完成表格。 活动2【活动】二、探究规律 1.自主探究规律 师:刚才在填表格的时候,有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许多秘密,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谁找的规律多。 活动规则: ①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与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反馈: 预设:①横着看,第一行逐渐加1,第二行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二行为逐渐加2吗? 生:第二行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 师追问:第5行会逐渐加几? 师小结:横着看,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②竖着看,第一列逐渐加1,第二列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四列为逐渐加4吗? 生:第四列都是与4有关的口诀。 追问:第8列会逐渐加几?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 师小结:竖着看,第几列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师:原来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是一样的(课件将两张横看竖看的表格合并在一起) 师小结:不管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第几行或第几列就会多几。 ③斜着看,1、4、9、16、25、36、49、64、81都是同数相乘的积。 生说出相应的口诀。 师:这些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为什么? 师:斜线上的这些数都是由两个相同的乘数相乘得到的积。像这样的数叫做正方形数。 师:1、4、9、16、25、36……都是正方形数。?想一想,还有哪些数也是正方形数? 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正方形数。 3.师:认识了这些特殊的正方形数宝宝,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格,如果以这些正方形数为界线,仔细观察斜线两边的数,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4、9、16、…、81这一斜行两边的数是相同的。 课件演示把它沿着这一斜行对折,引导学生观察重叠在一起的数都是相同的。 师:原来,斜线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是一样的,那这张表只要记一半就可以了。 4.出示乘法口诀表,沟通乘法数表与乘法口诀表的联系。 师:其实这和乘法口诀表是一样,同样我们只要记住这45句口诀,就可以计算81道算式。 活动3活动】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我们先由数想到了乘法口诀表,并在乘法表中找到规律,并应用规律填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7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8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9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9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面图形——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指导学生学会用直尺画角。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4、引导学生注意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直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忆形,引角。 1、回忆再现学过的几何图形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图形,你会辩证吗?(课件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试摆小棒引入新课 你会用小棒摆三角形吗?桌上有3根小棒,看谁能最快地摆出一个三角形。 请大家在摆好的图形里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后看看桌上的这个图形,有谁认识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 二、找角 1、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上的角。 请同学们仔细地找一找,看看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举手说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说) 2、教师示范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几何形状。 大家刚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体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师也找到一个角(出示一块三角板),它有许多的角,老师指的其中的一个,请认真看老师是怎么指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在我们数学中的角,它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 三、描角,想角 1、描角想角,体验角的抽象过程。 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来。(教师描出三角板其中一个角) 现在老师把三角板移开以后,留在黑板上的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图形呢?(移开三角板)像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2、课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状是一个角。比如:房子的顶部,五星红旗,剪刀张开的这部分形状是一个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也是一个角。(课件演示实物的角到数学的角的抽象过程)。 四、学角,画角 1、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 谁来指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学习画角,强化角的特性。 我们已经知道角是个怎样的图形,为了更好地认识它,我们还需要学会把它画出来。 想想,画角的时候,要画什么? 请大家翻开书第39页看看例题2是怎么说的,想想例2那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的,可以自己试着画一个角。 刚才同学们都画好了,现在老师也想画个角,但老师想请全班的同学一起来帮老师画好这个角,愿意吗? (1)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用什么工具才能画好角的边?从哪里开始画? (3)另一边怎么画?谁来帮老师摆尺子? (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看完老师和大家画的这个角,如果觉得刚才自己在画角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同学,现在可以再画一个。 五、演示,摆角 1、演示角从小到大,感受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锐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请同学摆一个跟老师这个角差不多的,你会摆吗?(点击课件)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直角,再让学生摆直角。(点击课件,出示直角)。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钝角,让学生摆。(点击课件)。 刚才我们造出了三个角,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谁发现这三个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你们觉得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说说你们的理由。 :一号角最小,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小;三号角最大,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生操作活动角,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 学生用活动角造角: (1)任意造出一个角。 (2)按要求造角:老师造出一个这么大的角,你们要造一个比老师这个角要小的角。 (3)同桌互相玩玩。 3、摆角指角,深化角的认识。 请每个同学都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一个有角的图形,然后在图形中找到角,并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六、议角,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习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老师想用一个“√”来大家的表现,这个符号里有角吗?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0教学目标 1.学会编2、3、4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口诀意义。 2.熟记2、3、4的乘法口诀,灵活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会编2、3、4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口诀意义。 一、预习导学 (一)课前热身 1.快速口答 3+3=(?)×( )???4+4+4=(? )?×(? )????2+2=(? )?×(? ) 2.口算 5×2=5×5=5×1=3×5=5×4=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五五()三五()()得五 ()二十()一十 二、问题探究 阅读教材第54页-55页的例2-4,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2的乘法口诀。 探究二:3的'乘法口诀 三、课堂导学 (一)编写2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乒乓球拍:一副乒乓球拍有几个? 出示相应的点子图,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口诀:一二得二 2.出示两副乒乓球拍:两副乒乓球拍有多少个? 出示相应的点子图,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口诀:二二得四 3.读、背2的乘法口诀。 4.思考:“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 (二)编写3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一束气球:一束气球有多少个? 指出一束气球我们也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 这是几个3?1个3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2.出示两束、三束气球:两束气球有多少个?表示几个3相加?用点子图怎么表示?三束呢? 3.?你能看着点子图列算式和编口诀吗?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一一()二三()四四() 三()十二()三得九()()十六 ()()得四一二()二四() 2.计算并写出口诀。 3×2= 2×2= 口诀:口诀: 3.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口算大赛 6+30= 60+8= 40+3= 50+7= 3+90= 20+5=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4.变式训练。 (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三、巩固新知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 六、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2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标准》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场景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以例4引入新课有些太唐突,对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估算的过程没有做足铺垫。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以猜价格的游戏导入,游戏时给出提示:转笔刀接近10元、书包接近30元。同学都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说出接接近10和30的数。至此我便抓住同学对“接近”的理解,渗透什么是大约,从而会说()大约()这样的'句式,再通过练习会找各数的最接近的整十数。 接着再教学例4,帮助学生理解在买东西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进行大约的计算,学生很快能找到三种物品的价格最接近的整十数分别是多少。再结合之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让估算的策略变得多样化,同样也可以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有些超之过急,有些学生不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仍有学生不进行估算,还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 在练习部分,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为学生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对此我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努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3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4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老师听说咱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解开吗?生:有 二、探究新知 1、师:可是刚才的密码锁太简单啦,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呢!看 狮子大王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 (课件出示)要求:利用手中的三张数字卡片,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数,一人把数写在练习纸上,最后数出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比一比哪个组写的最全。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全班同学交流,注意突破:在组成两位数时有数字重复或者遗漏这一难点)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揭晓答案:32。 如果老师换几个数字0、2、3,你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里面有什么呢?(课件出示任务) 1、任务一:涂颜色。(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指名学生(有代表性的)到前面展示。 (3)先独自思考,再全班交流。 (4)交流评价,理解方法。 2、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相还得干些什么?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透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 3、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语文知识学的怎么样?用“读、好、书”三个字一共有几种读法?(要求:不遗漏,不重复)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十位个位十位个位十位个位 121221 211331 132112 312332 323113 233223 交换位置确定十位确定个位 不重复、不遗漏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但以前学生不会全面、有序地考虑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方法以及搭配时有序与无序的特点。用数字的排列来理解不重复、不遗漏,具体、简单,效果很好。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很浓厚,合作交流积极。但要一个人说出全部的组合数仍然有困难,所以还要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和练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5教学目标: 1、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并应用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观察,列举生活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探究并掌握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感知形成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5+5+5+5= 3、趋势引出课题: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学生们满脸困惑)那是因为我有一个法宝——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中国小朋友比外国小朋友乘法算得快得多,就是因为中国小朋友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问:看,这是我们20xx年在北京召开运动会时的吉祥物,福娃,可爱吧?现在咱们就和福娃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一)初步感知: 1.教师:一套福娃是几个?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教师板书) 教师:两套福娃有多少个?用算式怎么表示?(教师板书) 2×5=10 5×2=10 (教师板书) 教师:三套有多少个福娃呢?四套呢?五套呢?你能自己算一算吗?(出示福娃图片及算式,生试算) 2.汇报交流 教师:谁来读一读你的答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深入理解 1.观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都是10,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二五一十 (板书:二五一十) 2.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板书:一五得五) 3. 教师:那3×5=15 5×3=15的口诀你会编了吗?(板书:三五十五) 教师:利用这句口诀可以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看看我们刚才编写的口诀 4.教师: 请你打开数学书52页,快看看福娃下面的每一行点子图,都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再看看右边让我们填什么? 我们刚刚总结了一部分5的乘法口诀,请你把点子图右边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5.汇报交流: 教师:咱们一起来把五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板书: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可以帮我们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你怎么算出五五二十五呢?(“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 6.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 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三)识记口诀。 提出问题,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生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第二个字都是五。 小结:这样很有顺序性,我们记口诀就容易多了。 生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师:所以这些都是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生3:每一句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小结: 口诀中“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只有五五二十五就可以写出一个算式。 5的乘法口诀一句比一句多5。 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不同,积就不同;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增加1,积就增加5。 (四)熟记口诀。 师:同学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五句口诀记住,行吗?(行) (学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4、教师: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口诀? 利用规律记:5、10、15、20、25; 如果忘记了四五( ),怎么办? 可以用三五十五加上一个五,15+5就是20;或者用五五二十五减去一个五25-5=20。 三、深化记忆,强化5的乘法口诀 (一)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二)计算并说出口诀 5×3= 5×5= 2×5= 4×5= (三)看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四)小游戏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 课堂作业 第53页练习十第1题、第5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6〖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3,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运用2,3,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可爱的小青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18页至第19页)。它是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熟练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他们能从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具有一定的互评意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普遍感觉轻松、愉快,上课思维活跃,勇于回答问题。在一年的小组、同桌讨论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小朋友,你们说世上谁最好? 生:妈妈。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很爱妈妈。有一群小蝌蚪(出示许多带有算式的小蝌蚪图片)也很爱它们的妈妈,但是妈妈去捉害虫了,它们找不着,怎么办?(出示贴有6,18,12的青蛙图片的小黑板) 生:(纷纷说)我去送它,我去送它。 师将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大家按座位的顺序将写有算式的小蝌蚪送到妈妈身边。(这时录音机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贴完卡片,学生争着发表意见。 师:咱们一起检查吧。要求看算式,说口诀。 在39这张卡片处,学生互相对视,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都说找不对,却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从课桌里抽出一张写有数字27的青蛙图片,学生高兴地说:就是它,就是它。 师:(指着算式请全体学生把三九二十七的口诀说出来)妈妈找到了,你们知道在找的`过程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帮助这些小蝌蚪吗?(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师板书:乘法口诀) (二)接力赛(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题) 师:下面我们用乘法口诀来进行接力赛。(出示三块小黑板,上面各有几道用白纸盖着的算式。同时宣布比赛规则。)全班分成三组,用红、黄、蓝三色粉笔作为各组的接力棒。各组的第一位同学撕下算式上的白纸并写出得数后,将接力棒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顺延直至所有 的算式全部算完。以速度和正确率决出优胜组。 随着一声开始,各组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 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师生共同检查每组所写的算式,同时说出口诀。老师给优胜组同学每人奖励一颗小星星贴在头上。 (三)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你们会用口诀做算式。看着这幅图,(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2题的教学楼)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有多少扇窗户。 生2:我想知道这座楼有多高。 生3:我想知道楼里有多少学生。 师:大家提的问题可真不少,谁能用口诀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问题? 我能,我能,许多小手举起来。 生1:我看到图上画了五层楼房,每层有8扇窗户,五八四十,就知道有40扇窗户。 老师进行引导,用手指大门。 生1:(大声说)三十九扇窗户。(老师对他翘起大拇指,奖励他一颗大星星,全班同学一起夸他。) 生2:我觉得有多少同学这个问题好像不能用口诀来解决。 师:如果每班的人数都一样时。(拖长调) 生:可以用乘法。 师:怎样用乘法? 生:还要数数有几个班。 师:每班人数都一样吗? 生:每班人数不一样时要用加法计算。 师:现在我们不知道每班的人数(指着黑板旁的问题库),怎么办? 生:放在问题库里。 生3:你如果告诉我每层楼有几米,我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出楼房的高度。 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层楼房高约3米。生齐呼:三五十五,楼房高15米。师指着约,学生们又说楼高约15米。 师:你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吗?(学生们拿出本子来做,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19页第3题)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谁在干什么? 生1:小熊买玩具汽车。 生2:小象是售货员。 (课件显示小熊和小象的对话。小熊:3张5元,1张10元。小象:正好。) 师:你们仔细观察图以后,同桌分别扮演小象、小熊进行对话。 师: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熊买一辆玩具汽车花了25元。 生2:我知道这辆车的价钱是25元。 生3:小象不用给小熊找钱。 生4:每辆这样的玩具汽车价钱都是25元。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在这次购物活动中,我们又一次用到了乘法口诀。现在快快把这个过程写在本子上吧。 师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35=15+10=25(元),随即把它写在黑板上。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325。应分步列式:35=15,15+10=25。) (这时,让学生趴在课桌上稍作休息。老师将写有教材第24页练习一第1题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从中提出哪些乘法问题?能解决吗?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这也有几个问题,看看和你们的问题一样吗? 课件出示问题: (1)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2)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 (3)买玩具花了多少钱? 师:把你的计算口诀告诉同桌。(同桌交流后,用课件显示计算过程和口诀。) (四)师生共同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能用乘法口诀算出我家住的楼有多高。 生2:我买东西能用乘法口诀算账了。 生3:我能很快地算题了。 师:这节课你们学的东西真多,把2,3,5的乘法口诀运用得又快又对,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9页第4题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引入,密切联系实际。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留意身边的事,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你能解决吗?你怎样列式?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每个人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使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案例点评 执教教师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也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创设出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使枯燥的数学变得亲切、生动、有趣,也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7【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号数学的愿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尺子量和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二、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尺子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3、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作用,体会测量方法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想办法,在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手 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测量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有同学用手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选用同一种物品 (如:课本、尺子、三角板等)再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量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1)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用铁钉测量课本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课本宽度是5个回形针的长;课本长度是5个铁钉的长度。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2)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长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1.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课后作业】: 完成《》第一页练习。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 二、例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厘米和刻度尺,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的方法。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来测量音乐课本的长。 同样长的.长度测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量得同一物品的长度不一样。 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准确、方便而由 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它什么都有什么。(数字、小格、大格和“厘米”、刻度线)在刻度尺上找到“0”,“0”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意思。 (0在最左端,0表示没有或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2)认识1厘米。 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3)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用厘米量。 (1)每人发一张纸条,请同学们估计大约有多长,用刻度尺量一量。 (2)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教师巡视指导。 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完成练习一第一题。集体评价订正。 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一的第二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一起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课后作业】 完成《》第二页练习。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 4、例5;第4页例四“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米。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的方法。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复习检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请小朋友们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检查。 2.导入新课。 师:有没有一种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认识米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知道1名=100厘米。 (1)教师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观察。注意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做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你的学生尺比一比,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可随着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小结: 相同点:尺上都有刻度线,都有数字1、2、3······ 教师提示:用你们的学生尺量一量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说明米尺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是一样长的。 不同点:米尺上有很多数字,一直数到100.有的米尺在刻度上没有学生尺上的短线。小结:从“0”刻度到100刻度就是100厘米,也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高,学生的身高。 (2)汇报测量结果。 三、巩固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第3页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 6、例7例8;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才,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1)老师准备了一根绳子,提问:看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么把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2)看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得出:a.直的。B.有两个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出示拉直绳子——————————————— (4)出示╲╱ 和 ___,提问:这些是线段吗?它们的长短是一样吗? 学生观察汇报。老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拿身边的物体,找一找线段和端点。 3.连线段、数线段。 老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4.量线段的长。 二、巩固练习。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第4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8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9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20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