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
范文 |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六、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七、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2教学内容: 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1. 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而像这类比直角大的角,我们的数学家也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钝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钝”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xxxxx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xx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透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推导出3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片。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1辆车需要3个轮子,2辆车呢?3辆—9辆分别需要多少个轮子?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3的乘法口诀。 二、数一数 请同学们独立地数出轮子分别用了多少个?边数边填表。 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数的。 启发学生说出表格里的数个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个3;第二格表示2个3......第九格表示9个3。 三、摆一摆 请同学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个三角形,试着列一道算式,编出一句口诀。 学生完成边摆边数边说的活动。 说一说。 指名汇报。 教师及时板书:1个3;1×3=3;一三得三。 2个3;2×3=6;二三得六。 同桌的小朋友把算式和口诀读一遍,检查一下同桌小朋友是不是都对了。 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讨论: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呢?与你的伙伴说一说。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记一记 请同学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一记。 老师与同学对口令记口令。 任意两组“开火车”记口诀。 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金牌。 游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九( ) 一三( ) 二三( ) 三三( ) 三六( ) 三三( ) 四、练习 填空。 6×2=( ),读作( )乘( )等于( )。表示( )个( )相加。 7个3相加是( ),再加1歌是( )。 3个6相加,写成加法算式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 9×3=( ),3×9=( ),用的口诀都是( )。 连线 2×4;4+4+4;3×5;3个3。 2×3;4个2;6×3;5个3相加。 5×5;3×2;2×3;3个6。 3×4;五五二十五;3×3;3+3。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5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 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 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7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 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 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 “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9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 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采了多少?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能干的,你能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交流)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这样看来简单多了,可是还是不能很好的记住它,有什么能记住这些算式的好办法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当然是乘法口诀了,它可是专门用来记这些算式的,小朋友,你能编出这些口诀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乘法口诀来)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决。(给2分钟时间看谁读得次数多。)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 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为什么?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1×6=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2×6=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 4、完成“想想做做”。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第6题,注意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比如学生根据第一幅图说出:有16个草莓,按每4个一份平均分。这样,在让学生弄清分什么和怎样分的同时,正确确定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接着,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出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第7题,写出除法算式。呈现给学生的是写有文字的卡片纸,脱离了直观图。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第9题,填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是为学习用2~6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而设计的。 第二小节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P23-34]分为7课时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第一课时[P23、24、25] 内容:被除数不超过12[例1、做一做第1题、练习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经历探究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本领。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注意点: 1.提供学生探究12除以3的商是多少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学习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本领。 3.注意例1中第1小题与第2小题的对比。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