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 |
范文 |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找空气》。 一、教材分析: 《找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节的内容。“空气”对每个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学生们都知道有空气,但却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到处都存在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课通过三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目标分析: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 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四、教法学法: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课 1、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活动与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一个活动:组织学生从找空气开始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谁来说一说哪里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自觉的探究能力。第二个活动: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它包含三个小活动:当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这种能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能拂过面颊、能吹响口哨、能在水中冒气泡的神秘的东西就是空气。我还试着让学生讨论交流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三个活动: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体会空气对于人的重要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同时也给同学们留了一个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不同地点找空气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领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 4、师小结: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将空气从塑料袋里面放出来 1、让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 2、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 3、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提醒学生孔要扎在淹没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5、师小结 (三)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1、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2、结合图片讨论人离不开空气。 三、拓展延伸: 1、师播放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六、作业布置: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 七、板书设计: 找空气 找空气 空气的重要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