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
范文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是在有梯度的反复的朗读与欣赏中得到品味和体悟的。 教学目标: 1、在迁移中感情古文这韵味,在轻松的对话中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情感。 2、通过师生的对比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3、围绕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等词的品味,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4、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用注解理解“惠、曰、禽”三生字的意思。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品味杨氏子的聪慧。 教学难点: 通过古文朗读的停顿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全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游戏,玩学合一 1、玩“背古诗”的游戏。 2、通过古诗引入古代的另一种文体——古文,略讲古今用词的不同:真棒——善哉;我——吾;我们——吾等;你——尔;你们——尔等。 板块二:解题导入,迁移运用 1、读题,读题中哪个词叫“姓杨的人家”?那姓王、姓周的人家该怎么说? 2、题目是什么意思?“之”在此作何解释? 3、你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吗?(注意“女”的转化) 板块三:初读古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学生读完后检查“惠、曰、禽、诣”的读音,指名学生读古文。)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1)你读懂了哪些生字的意思,你是怎样读懂的?(学法指导——学会看注解学古文) (2)简介通假字——惠同慧,理解“禽”即鸟类和家禽的意思。 3、朗读课文,掌握学情 指名读→听师读→跟师读→自由读→齐读 板块四:探究停顿,读通全文 1、细听老师的范读,边听边画,老师读的与你读的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 2、借助注释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预设一:“孔君平诣其父”中孔君平是人名故在此要停顿。 预设二:“孔指以示儿曰”中的“孔”指就是“孔君平”故也应停顿。 预设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与“家禽”的区别,故在“家”后要停顿防生畸意。 3、按此停顿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五:深层对话,悟杨氏子之“甚聪惠”,品古文语言之精妙。 预设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你听懂了他们话的意思了吗? 2、孔君平的话什么意思?理解字面意思——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再读一读对话,孔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你和杨梅同姓,你和杨梅乃一家人也。孔君平这是在干什么? 4、想象孔说这话时的神态、动作,他会看样说?神情兼备地说一说。 预设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1)杨氏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话的意思了吗?读一读,找出这两句话中对应的词,师生进行对对子一样的读。 (2)你觉得杨氏子这样对有什么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感悟“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1)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将此句去掉“未闻”二字与原句对比读,想一想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引领学生体会杨氏子的有礼) (2)再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品读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1)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 (2)“应声”可以换用什么词?为什么从这词看出“聪慧”? (3)师生、生生对读。 (4)第三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板块六:诵读古文,迁移成趣 1、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把课文读背,进行诵读。 3、假如来“诣其父”的是“李、梅、柳、兰君平”,杨氏子该如何应对?(指名应对)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读通课文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 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⑵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6、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7、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六、拓展延伸 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1、让路(名人幽默系列) 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2、德国大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因此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师:我们的日常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作业:综合学习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还要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阅读“综合性学习”,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首先我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先自由读去感觉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读了之后感觉到不好读,不顺口。然后我来范读,再和学生一起划节奏,学生再读(整体、个别、男生、女生、整体),让学生读通读顺短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意思。先让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然后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和同桌交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看自己能学懂多少,还有什么不懂。然后再全班交流,解决还未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提问题同学帮助解决,这样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交流,学习的气氛浓厚。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再来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在哪里,这里是难点,突破得不是很好,虽然学生最后在我的指点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过程不是很流畅。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3[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地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大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厚实的文化精髓。让我们一起先吟诵一些古诗词吧。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的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句子,老师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3)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画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1)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指“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意思。 (2)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画出相应的停顿。 (1)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2)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2)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文:“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内容:课文读通了,发生在杨氏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幻灯出示文章)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的不同是文言文——难理解。 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确实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 幻灯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个同学读。正音,注意学生的停顿。 第二句: “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第三句:“为”读四声,这里省略了谁为谁? 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个“曰”,要读出说的语气。 第五句:“应”读四声,表示很快接着别人的话。“禽”是生字,在这里是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4、谁愿意来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1.师:真了不起,刚接触古文,就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这么流畅。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读懂它? 预设方法一: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预设方法二:看注释; 预设方法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预设方法四:看课文插图理解; 预设方法五: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预设方法六:…… 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 孔君平诣其( )父 此( )是君家果 ( )为( )设果 师:短短的时间里这么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读懂它,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这个环节就见分晓了。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 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 (1)“儿应声答曰——” 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 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 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幻灯片出示)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细读。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当时的情况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幻灯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用了“未闻”这样——(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 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1、那你知道《杨氏之子》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灯出示: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2、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做一做记号,读好文章。还要借助注释了解意思,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4、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 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六、课外作业。 把《杨氏之子》和《徐氏之子》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会听 聪 反应快 杨氏之子 会说 惠 有教养 有礼貌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孩子们,来咱们先进行一个听记练习,听好了,看谁听得准,记得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论语》。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齐读) 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板书《世说新语》。 师:《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交流展示: (一)朗读展示 1、昨天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来展示自学成果。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朗读展示。请先在三人小组内交流! 师:注意,如果发现伙伴有字音读不准的,断句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帮帮他,也可以讨论一下谁读得正确。 2、请看这两个多音字谁读读?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 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读。 4、出示课文,指名读。 5、看着大屏幕上的标记,读好断句。重点指导: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我刚才听你读时,你故意在“家”后面停顿了一下。有的是把“家禽”连起来读? c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按照这些停顿符号读是不是更有节奏感了。但是也不能像蹦豆子一样,要声断气连。 (1)孔/指以示儿/曰 (点击出现停顿符号)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请同学们再自由练读,注意读好断句。 师:看来,要读好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断句。这几个难句解决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全篇读好。 师:请大家按照停顿标记,自己先来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二)疏通大意 师:孩子们,初读这一关完成不错,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说说古文意思。谁来汇报? 预设: 1、你们几个汇报得真精彩!这可是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一定有自己的好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a多读 b看注释 c查工具书 d查资料 师: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1、这么有趣的故事,想不想把他讲下来?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试着讲讲。 2、谁来给大家讲讲? 3、谁还想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内容:介绍一本书(听说训练)《学和做(2)节约用水》网络教学说课稿《修鞋姑娘》教学纪实与点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有趣的汉字》教案20珍珠鸟(第一课时)《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 品味语言的精妙。 1、师:故事讲得真精彩!你觉得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惠,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杨氏之子非常聪明呢?他的回答妙在哪儿? 2、出示:这个对话该怎样读好呢?想想当时孔君平是一种什么语气?杨氏之子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全体读。 五、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师:多么精妙的语言! 1、师:孩子们,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篇古文。谁来先试试? 2、你读的真美,听了真是一种享受!我们一起读读。 3、棒极了,孩子们,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4、师:俗话说:“熟读成诵”,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会背了。会背的请站起来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六、拓展延伸 1、了不起孩子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篇《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来,看谁能先读懂它。 出示大屏幕: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戏:玩耍 然:对 瞳子: 瞳仁 人语之曰:有人对他说 譬如:比如 若:若是 令:让 出示: 学习方法: a 朗读 b说说大意 c体会语言的妙处。 总结: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仅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学以致用。《世说新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简短的小古文,根据单元重点感悟语言的艺术和本课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主要目标放在读好古文,会讲意思,体会语言妙处,和拓展阅读几个环节上。执教后获得一些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这篇古文短小易懂,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通过自己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读懂短文。于是我就定位在学生自学交流和拓展延伸上,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由于是高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只要预习充分,孩子的自学成果展示是非常丰硕的。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由于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原则是:学生已懂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利用学生的资源及教师的教学帮助他们搞懂。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检查初读时预设两种情况,孩子读好如何处理?读不好怎样指导?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以学定教。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 充分的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面对预设之外的问题,能机智应对,顺学而导更重要。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那么我们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多读,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本课古文易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如果只学一篇,感觉课堂的容量较小,不能体现高效。于是拓展了《世说新语》的另一篇小短文。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学习古文的方法,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5、鼓励创新,生成浪花 在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很多孩子只是讲出文中每一句的意思,而有两位同学能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想像故事的情境,生动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讲得有声有色,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不足:课堂生成较少,老师的点评指导有些还不够到位。每一个环节如果走的再扎实一些,再放开一些会更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6教材简说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个里程碑——标志着从这里开始,他们开始与文言文亲密接触。 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语言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读通有困难,读懂有困难,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古文则更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板块 板块一:释题导入,迁移运用 板块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板块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板块四: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预设点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预设点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 2、品读“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3、感悟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理解“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板块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读出韵味 2、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7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古文也叫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跟我们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学习古文。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初读课文,读好课文。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读的时候注意标出难读的字。 2、学习生字 梁 惠 诣 乃 为 曰 应 禽 3、现在看谁能把课文读好?(屏幕中出现句子) (1)指导学生读准每句的节奏、每字的读音、把握好感情。 (2)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这篇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有哪些人物?(板书:杨家的儿子、孔君平) 2、杨家的儿子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是个聪明的孩子) 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知道的?(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非常”是原文中的哪个字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介绍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看注释”。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遍,要求读出它的意思。 3、你说杨家的儿子很聪明,有证据吗?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板书:杨梅 孔雀) (2)“家禽”是指我们现在的“家禽”吗?(家里的鸟) (2)“孔指以示儿”什么意思?(刚才我们用了学习古文一种常用的方法“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3)这里并没有说是杨梅?你怎么知道是杨梅呢?(从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4)理解这个句子用了我们学习古文的另外一种方法“联系上下文”。 4、学习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招待孔君平,水果中有杨梅。) (3)到底谁为谁设果?(杨家小孩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怎么知道? 5、出示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请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6、同桌之间讲讲这个故事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出示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提示:可以根据板书的内容和句子中标红的字来阐述。) (2)我们说在与人交流谈话时,首先得要听明白对方的话,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的弦外之音。(孩子的回答妙在:(1)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的方式,这样回答既准确又婉转。) 2、对比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不是夫子家禽 五、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所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六、拓展 1、给“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别吻我,我怕羞” “我不是碰碰车”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10 杨 氏 之 子 看注释 杨氏之子 杨梅 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孔君平 孔雀 联系上下 聪慧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8【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在读中体味这简练的语言中蕴涵的情味,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听相声片段:牛年牛、说说牛群的话妙在哪里?师引导: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那么机智巧妙的语言呢?) 二、疏通课文 (一)初读古文 师:(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 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一篇古文,请大家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谈(语言简短、难懂) 师:一起读读课题——杨氏之子(理解氏、之)题目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拓展:生结合实际说()氏之()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杨家小儿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来把他的故事读一读—— 师:他有没有读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听一遍!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课文。学生自己读文,特别要读准两个多音字,再请个别学生读,把文章读正确,齐读。 (二)猜读古文 师:古文也叫文言文,古人写的文章,我们现在的文章叫白话文,怎么说就怎么写,说的跟写的一样。而在古时候,把用书面语写在竹简上的文章成为文言文。,为了节约纸张,写下来的语言很简练。这篇古文虽然只有55个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大概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2名学生猜讲故事的内容。 (三)细读古文 同学们想的到底对不对呢?有句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有个生字我们写一下,(板书“惠”)惠就是“慧”,聪明的意思。聪慧就是——,甚就是很,非常的意思,这个小孩不是一般的聪明。(读出很聪明) 师:——他姓什么?生:杨—— 师: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出来。 师:诣就是拜访,“乃”就是“就”,呼就是叫,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谁叫的?请学生学一学当时的场景。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 第二种可能是佣人开门,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这里省略了很多话,是谁为谁摆出水果? 师:水果里面有杨梅。特别强调了杨梅。你看这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怎么样?生:一样。 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先说请“示儿”,指以示儿是指着什么呢?“君家果”指的是什么? 生:杨梅 师:为什么说杨梅是君家果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杨”字 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小儿看,并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你觉得孔君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像孔君平那样幽默地说一说。(学生练习说) 师:那这杨家小儿又是怎么对答的呢?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先说说这句话的理解。再反复读读小儿的回答,细细地体会,你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回答得快(应声)、很巧妙(孔雀、孔君平、未闻)。回答得很有礼貌。 你看,一个才9岁的孩子,不光能听出孔君平话中有话,而且能巧妙对答,对答如流,你想用什么词语夸一夸他?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读出夸赞的语气)!如果来的是李君平,毛君平、骆君平,他也能机智对答吗?我们也能对答如流,因此我们也甚聪慧。 三、感情朗读 文言文本来没有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即使加上,有些地方还需要注意停顿。现在我们要把这篇古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指导该停顿的地方)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练读。谁先来。如果读得好,请大家左手拍右手,向他学习,读得不够好,也请大家左手拍右手,给他鼓励。 四、背诵积累 师:聪明的孩子,不光能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还能飞快地把文章背下来,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聪明!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自信一点来。 (请3—4位学生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五、说《故事新编》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记载的都是文人言谈轶事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描写言语的故事,推荐同学们读一读。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9【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古人写作方式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其实学文言文也不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48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5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评价: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4、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读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结合我们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来走进这则故事,来认识这个聪明的小孩。大家读懂了这则故事吗?谁读懂了第一句先来说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在这个聪明的小孩身上有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谁来接着读? 6、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知道朗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杨氏子是怎样答的?这样答好在哪里?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短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风趣幽默。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短文,回味他的语言,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指名背。大家一起背背吧!把这则有趣的语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大家讲得真好,有没有同学来表演表演这则故事?(展示学生的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杨氏之子》,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几十个字,让我们感受都杨家小孩子的机智、聪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杨家的这个小孩的机智聪明。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短文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读:》,在该书中还写了许多聪明的小孩的故事,老师这里展示其中两篇,同学们来读一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0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注释,理解) 2):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a: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强调“其”“乃”的意思 b: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3):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最后两句:理解“君家果”“君、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强调停顿和节奏。 五、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你能说说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板书:聪惠(智慧)读第一句。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抽答。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为什么这样说? (由杨梅想到小儿家的姓,开玩笑,语言风趣幽默。)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了吗?(他知道客人在拿他的姓开玩笑)所以他—读。 (3)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 a(他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b(比较理解:不生硬顶嘴,针锋相对,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读。回答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设想: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引导揭示中心词“聪惠” 4、小结: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刚才,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五、熟读成诵 1、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读。 2、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按照49面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开展活动,然后请你们张老师抽时间让大家来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地去感受这语言艺术的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1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 “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四、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形成期待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教师扣题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3.教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读音:lianɡ hui yi nǎi yuē qin 梁 惠 诣 乃 曰 禽 多音字的读音:wei ying 为 应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 ①“孔君平/诣/其父” ②“孔/指以示儿/曰” 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教师相机板书“甚聪惠”,指导弄懂“甚”和“惠”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读出韵味 1.默读课文,读懂语句 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思考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围绕“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2)出示课文中的四句话,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在朗读及感悟人物形象上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指导。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重点指导—— ①读懂“诣”“乃”之意; ②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好句子。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懂其意思,更要读好节奏。 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重点指导—— ①指名说句意,思考:这里是谁为谁设果?是怎么知道的? ②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 ③出示原句,全班对比朗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重点指导—— ①读懂“此”的含义,说清句意。 ②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 ③读懂“君”指的是谁,以及这一称呼的韵味。 ④想象当时人物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指导—— ①读懂“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一悟“甚聪惠”; ②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二悟“甚聪惠”; ③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三悟“甚聪惠”。 (教师相机板书:答得妙 反应快) ④指导学生将上句连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体会文中语言之妙趣,感悟文中人物之形象。 4.运用语言,活化形象 (1)出示课文第一句,教师总结全文,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杨氏之子。 (2)朗诵全文。 (四)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全文。 2.教师简介《世说新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此书。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2一、学习目标 1.能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3.能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4、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课标依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唤起学生读文言文的兴趣。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学习新课。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和别人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的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杨家孩子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从来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同学们,你对故事中的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三、检查读文,初步感知。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清字音,注意停顿。 2、听范读后自由练读。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或那个句子读不好,及时找同桌帮助。 3、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每组的四号同学领读) 杨氏(shì)之子诣(yì)其父应(yìng)声答曰 甚(shèn)聪惠(huì)为(wèi)设果夫子家禽(qín) 4、去掉拼音读(每组的三号同学读) 5、检查指导读书。 课件出示,每组四号同学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及时纠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并互相评价。 8、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梁”、“甚”、“惠”三个字。 四、出示自学提示: 1.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小组内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五、出示展示任务: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说一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2、小组汇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用怎样的语气? 3.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结合文中语句谈体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 (1)复习要求认读的词语,听写易错词语。 梁国优惠飞禽 (2)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背诵课文。 四、学生交流展示。 1、出示展示任务: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说一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2.小组汇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用怎样的语气? 3.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结合文中语句谈体会。 2、准备。 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一下本组要展示的任务。组长组织并安排好发言人。 学生5分钟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2)、小组汇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用怎样的语气? (3).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国,有一户姓的人家,家里有个岁的儿子。他非常。有一天,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给端出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是您家的鸟。” 六、指导背诵文言文。 七、布置作业 1、小练笔:把《杨氏之子》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3、阅读《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月下尝戏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 里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 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积累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1、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 《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突破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文章读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通过交流学习成果,彻底弄懂文章的意思。 四、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参考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板书设计: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智答 ——委婉(礼貌)、机智、巧妙 孔君平 :“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4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出示几句孔子名言,学生自由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生的几句名言与我们平时学习的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0课,读一读,这几句话是否与课文有相似之处呢?(学生讨论) 师归纳:像这样的语言就听“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听“文言文”,也听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10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 3、这是古人说话的方式,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生用文言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1、复习导入法既能复习旧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曾经学过文言文,使他们对文言文没有惧怕的心理,并且能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2、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懂停顿,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乃应 3、引导学生读懂停顿。 a、指名朗读 b、交流讨论 c、归纳节奏 d、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理解意思 1、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体交流解决难点。 4、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那些疑难。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找出问题,以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 板书设计1 10杨氏之子 惠曰禽诣乃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课文,就就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此”——这个(杨梅)“果”——水果 “君家果”——你家的水果 (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随机解释“惠”同“慧”,通假用法。 (2)品读“未闻”之妙。 君家——夫子家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提示“未闻”不讲解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a、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b、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以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生易了解课文内容,又能进一步认清什么是文言文,更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 三、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名学生读文,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 四、拓展 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 五、总结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拜见其父 孔君平杨氏之子 巧妙回答 甚聪慧 教学反思 此课是学生第一正规学习文言文,与往常的文言名句的学习大不相同,文言名句只要弄清其意既可,而文言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其意了解或理解,要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其文意到其文外之意,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感悟文言之精妙。所以在教学中从文言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进入正题文言学习。 在学习结束时,安排“拓展”——把课文写成白话文,是对生对课文学习的检验。后来批改学生改写的白话文,发现确实有部分学生的改文不错,其中有几篇很有特色,既有白话之现代气息,又不失文言之韵味,实为上乘之作,陈薇同学的习作尤为突出,令我大开眼界,没想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竟有如此之学识。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还认识我吗?我是五二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我们再打一遍招呼,四(2)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真是一群谦和有礼的孩子! 2、早就听闻四(2)班同学个个博学多闻,今天能和大家同台学习,老师深感荣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解题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杨氏之子》,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 师:谁再来读?(你也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知道?请个男孩子说! 师:真好!“之”是“的”的意思,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吗?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题目中的“氏”,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一读:读正确 1、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遥远,读起来有困难是正常的。不过不要着急,老师有个小妙招介绍给大家。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课文纸,读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读通、读懂课文。你找到他们了吗?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你们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 (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多音字,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课文里根本就没出现,这是我们联系上下文自己补充出来的,其实是把他们给省略了,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现代文表达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所以我们根据它的意思确定它的读音wei,理解了这句话再读就不难了,谁来读? 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应声答曰。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3、只读准发音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停顿。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顿。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句话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补充:家禽在现代汉语中指我们家中的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而在古代,单字成词,是“鸟”的意思。) 4、谁来读?再听我说。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虽有停顿了,但也不能一刀切开。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这样读,(师范读)会了吗?你再来读一遍。(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停顿,再鲜明一些,味道就更足了。 5、再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练习读此句。 6、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没错,杨氏之子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长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五句话,55个字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写文章时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7、谁能一口气把整篇文章读下来? 评价: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读成这样,真是妙哉! 8、古时候,诵读文言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来,给点掌声吧!听老师读,怎么样,好听吗?是真心话吗?你的真心话说得老师心里喜洋洋的。 9、学着老师的办法,看好词语间的停顿,再小声练习读一读。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10、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再配上音乐读,感觉会更美。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琴声悠悠,书声琅琅,读文言文就是这种味道)(听你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反复读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全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叫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这么短的文章就这么有章法,同学们要把它记在脑海中。 2、说他聪明,你有什么理由吗? 我们且来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诉大家,人要想聪明,必须得有一双会听的耳朵。那咱们就从耳朵说起,杨氏之子的耳朵怎么样?会听吗?他听出了什么? 师:你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 年近九岁的他,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能一下子听得出来,的确是———甚聪慧。 过渡:只会听还不够,有口有心才为聪。那他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这样说,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3、师: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你家禽。还是这个效果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语言幽默。) (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评:你看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4、他还称呼孔君平为夫子,你知道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如果是一位阿姨呢?我们可以称为夫子吗? 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所以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聪明机智)所以课文开头就这样称赞他———甚聪慧。 评:同学们,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杨家小儿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用的效果。 6、赞“聪惠” 孔君平绝非凡人,他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话语一出,他就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如果你是孔君平,在听了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的回答后,他会怎么夸杨氏之子呢?谁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吗? 神情、动作又是怎样呢? (孔笑曰: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孔赞曰:妙哉,老夫甘拜下风。) 师评: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小结: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这么聪慧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欢。 评: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喜爱,更听出了赞赏! 五、拓展延伸: 1、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聪慧,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更让我们感受到如何智慧、幽默、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就知让梨的孔融。 十岁的小孔融很有能耐。有一次,大人都夸赞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一位姓陈的大官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做出回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众人听后大笑,这位姓陈的大官不但不生气,也为小孔融竖起了大拇指。请说说小孔融这句话的妙处所在。 2、好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小孔融,让陈官员对他好一番称赞。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看,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六、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专门记录人物言行事迹的小说,其中刻画了许多古代聪慧少年的形象,像这样的语言小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请学生们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悟人物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