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拼音教材《b、p、m、f》是汉语拼音第二单元。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声母《b、p、m、f》和呼读音。每个声母配有两幅图,一幅是发音器官图,一幅是指示图。第二部分是拼音练习。这部分包括三项内容:一是:b、p、m、f分别和单韵母相拼,用以教学拼音方法和音节的四声;二是学习拼读音节bǐ、pá、mǎ、fǔ,借助图画理解音节的意义;三是以射线的形式出现的b、p、m、f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b、p、m、f的书写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声母b的发音部位及方法; 2、学会声母b的指式; 3、学会用两拼法拼读音节,理解音节配图; 4、掌握书写格式,会默写本课得声母; 三、说教学重点 1、本课重点是学会b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指式和写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音节配图的意义。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b的发音部位和方法。 五、说教具 本课教学准备:教学PPT,情境图,音节图, bpmf字母卡片,以及拼音动画,拼音描红本。 六、说教法、学法 1、直接导入: 低年级聋童由于不懂手语,积累少,理解能力弱,在教学中直接导入,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 2、练习发音及指式:聋童学习汉语拼音,大多数是从形象记忆中得来的,相对来说指式的学习要比口型发音的学习简单的多。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汉语拼音字母标识的语音,其实是在儿童口语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儿童听不到,就从其他方面来间接教学,比如摸、看、模仿。因此,教学中,利用情境图,以及动画教学,教师在教读时可将学生的手放在教师的身体部位来感知学习。 3、多练多提问:利用拼音描红本,以及练习本,让学生多练习,加强形象记忆,在课堂中,利用图片加深对拼读音节的记忆。教师对学生多提问,逐个书写、拼读,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个别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新内容。 1、学习声母b的发音和指式。 2、学习声母b及其他韵母的拼读,及四声。 3、学习声母b的书写。 (三)巩固练习。 1、认读拼音卡片。 2、拼读声母b与其他韵母的拼读。 (四)、布置作业。 八、说板书设计: b bō bó bǒ b? 这样的板书清楚、明了,学生一目了然,易懂。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铅笔淡彩》是浙江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主要内容了解铅笔淡彩的基本知识,尝试用铅笔淡彩的绘画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 二、说学情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所以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从绘画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已进入写实后期,而且对于色彩知识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对于应用色彩的原理进行创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铅笔淡彩在工具、材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初步掌握铅笔淡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掌握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尝试用铅笔淡彩的绘画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激发热爱生活,关注艺术,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 难点:铅笔淡彩中色彩的调和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讨论法、示范法、实践练习指导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同时为了辅助我的课堂教学,我还准备了水彩纸、水彩颜料、铅笔等。 七、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本次说课的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引导学生直接在画纸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描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水彩与之前学习过的水粉有什么区别? 根据学生回答,我会总结出透明、薄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将继续追问:水彩画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展示铅笔淡彩作品,进而引出课题《铅笔淡彩》。 通过演示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更具有活跃性,并且也初步建立了学生对铅笔淡彩的认识。 环节二:交流探讨,欣赏作品 接下来,我将展示水彩画与铅笔淡彩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几件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思考,我将总结得出水彩画使用水调和水彩颜料进行作画,强调色彩的透明;而铅笔淡彩在强调色彩的同时体现线条。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蔬果》《圣维多克山》《植物图鉴》等作品,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几件作品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交流探讨回答后,我将进行总结不同点是《蔬果》《植物图鉴》描绘精细,注重物体轮廓线的描绘;《圣维克多山》不求具体的形象轮廓,表现的更加自由,注重线条的表现,色彩更加的轻薄。相同点是在素描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描绘。 通过水彩画与铅笔淡彩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铅笔淡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铅笔淡彩的具体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铅笔淡彩以素描为主,色彩为辅特点的认识。本环节通过观察与讨论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述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首先向学生讲授铅笔淡彩绘画中所用的工具材料。 然后引导学生在画纸上尝试水彩颜料相互调和、叠加等,并思考:有什么样的色彩效果? 学生动手尝试并回答,我将总结得出水越多,明度越高,纯度越低;两个颜色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颜色叠加后会使色相、明度、纯度发生变化。 之后我将示范铅笔淡彩的绘画步骤:(1)用铅笔画出草稿,定好大的位置;(2)画出大概的形,铺上大致的明暗;(3)薄薄地涂上色彩;(4)细致刻画,调整完成。 最后布置课堂作业,用铅笔淡彩的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在学生练习中,我会巡视辅导。 通过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对铅笔淡彩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铅笔淡彩的绘画方式并且为创作打好基础。而动手实践的环节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环节四:展示评价,小结作业 作品完成后,我将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从形象、构图、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接下来就是对本节课铅笔淡彩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淡彩的方式记录生活。 最后布置的作业是寻找一定的特殊媒介(盐)并将其运用到水彩画中。 通过展示的环节加深学生对铅笔淡彩创作技法的认识,并且最后的总结升华也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最后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使美术课堂与课外,美术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成沟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八、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 说课稿 篇3教学内容: ——幻灯片之一 新课标三年级习作: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某一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块幻灯片之二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三、提供情景,打开思路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五、自我修改,相互订正 六、充分交流,尽情展示 七、效果预测,达成目标 八、板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幻灯片之三 前天,老师参加了我班举行的“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到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都结识了不少小伙伴。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 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根据小伙伴的特点,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推动学生探求和索取知识的一种强烈的内因。学生只有对它所观察和所要求表达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注全部的注意力,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仔细观察、比较,以高昂的情绪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出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作为现代教育,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因而,更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幻灯片之四 1、出示要求 在童年生活中,你一定结识了不少小伙伴。他们有的是你的同学;有的是你的邻居;还有的……你一定很了解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做过的许多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加强合作,才能取得好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调控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讨论 我要写的印象最深的是……,要突出的人物特点是……,选择的一个事例是……。 (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如何让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充分的展现呢?我采用四人小组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 ①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 ②用一件事来写; ③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评:加强说的训练,能开发学生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培养能说会道的,口若悬河的人。从说到写,也是作文训练的一条重要规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提供学生说的机会。作文指导,更必须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让学生说的时候,依据总分句式和“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训练说话。) 三、提供情景,打开思路——第五块幻灯片之五 1.播放录像 这是我们班去年春游中的几个画面。(无声,给学生思维空间。)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①这次秋游中发生了几件事? ②哪件事表现了小伙伴的特点和品质? ③你选择哪件事来描写人物的特点? (评:观察是习作的基础。观察能力的提高,往往体现一个人作文能力的高低。生活中,一切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只有用心去体验,进行认真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2.交流归纳 ①春游中××同学收拾午餐留下的垃圾,体现她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的行为。 ②××帮助邻校一位掉队的小同学寻找老师,反映她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 (评:通过这一情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选择材料,而且让学生懂得最好的材料是自己亲身经历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材料的真实、新颖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评: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事物间的比较,才能发现某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别,发现某一个体事物的特点。)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第块幻灯片之六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调理自己的“构思”。想象一下,在自己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人和事。 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提笔撰写30分钟。 (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必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创新插上飞翔的翅膀。) 五、自我修改,相互订正——第块幻灯片之七 1、先自我修改 2、再在小组内修改 (评: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写会改,因为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文章都是要改的,这个改应该先由自己来改。而且重视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好的习作的习惯,培养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出了:“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我们引导学生修改,修改什么呢,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什么叫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我的理解,不能从语法的角度严格要求,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明白的,或是与事实明显不符的。如果你写的别人看不懂那就得改一改,还有和事实明显不符那就得改一改,当然也包括一些错字,明显的用词不妥当的地方可以改一改。 总之,我们对孩子的习作要求不能高,特点是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成年人的语言习惯来看待学生的习作。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应该坚持对学生的习作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鼓励少批评。) 六、充分交流,尽情展示——第块幻灯片之八 1、先在小组里交流。 2、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自己分享习作的快乐。 4、自己动手将习作贴在教室里展示给大家欣赏。 (评:这一次课程标准在中年级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愿意同其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 首先,交流和展示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怎么才能使学生对习作有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从习作的过程中间产生成功感,感觉自己习作成功了,得到别人的赏识了,向大家交流了,这是培养学生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方法。 第二,通过交流和展示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的需要,习作是生活的需要。过去由于忽视交流和展示,学生对习作是怎么认识的呢?觉得习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习作是交给老师看的,那是对习作的误解。通过一次一次的交流与展示,学生就可以领悟到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 第三,互相交流和展示也就是在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评价能力,评价别人的习作也评价自己的习作,这种评价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学习了课标的精神以后,在三年级的习作教材中非常重视写完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七、效果预测,达成目标——第块幻灯片之九 1、引发了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了他(她)们写作兴趣。 2、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和开发。 3、学生对习作的修改和相互订正的习惯得到强化。 八、板书设计:——第块幻灯片之十 “我来夸夸他(她)” “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 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九小结——幻灯片之十一 总之,激兴趣,细观察,练说话,导想象、勤修改、重交流和快展示,是三年级作文指导的七部曲,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把写、说、评、改、交流、展示结合起来,是当前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重要步骤和方法。 (评:总之,激兴趣,细观察,练说话,导想象、勤修改、重交流和快展示,是三年级作文指导的七部曲,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把写、说、评、改、交流、展示结合起来,是当前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重要步骤和方法。) 说课稿 篇4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民居特色》。 说教材: 这是一个自编教材,我将它作为五年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一个拓展内容,因为在三年级《家乡的山山水水》,五年级《同一个名字叫中国》的学习中,我感受到学生对于民风民俗的浓厚兴趣,此外,学生对于中国的地形、气候、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民居特色》这个内容将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地形、气候、资源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将有利于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 教学目标: 本堂课的目标是多层次的,但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理解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其中,“了解特点”这个目标很容易达成,而“理解民居特色形成原因”则有一定的难度,此外,让学生感受“民居建筑艺术的精美”这个情感目标,也需要一定的引导技巧,否则目标就会虚化。 说教学流程(教法、学法): 那么我又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并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的呢?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搜索巧引导,“一地鸡毛”变成“禅”。 本节课需要学生有关于地形、气候、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上网搜集信息是课前必须的作业。但是缺乏指导的盲目搜集,学生的信息难免“一地鸡毛”,如何让信息搜集有效、有序呢?老师的指导很重要。因此我告诉学生“中国民俗网”具体网址,信息课带上“信息摘记本”上网查找;对搜集的民居图片、邮票、文字等资料进行归类、取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情境活动巧创设,俯瞰祖国。 新课开始,我就借助精美的课件,创设师生同游神州的情境,(播放课件)这样,学生一路走来,一边不停地搜索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边增加着认知,这样学生不仅有感性的认识,领略了风格迥异的各地民居,同时借助飞机的飞行加强了地域的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下一环节探究民居特色形成原因的学习做铺垫。这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设疑探究巧引导,小组展示趣盎然。 1 、客家民居形成原因——引导揭密 激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客家民居的特点后,我饶有趣味地讲述:美国间谍发现这一大型不明建筑物,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从而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可小看这个笑话,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客家民居的兴趣,那么,设疑。这样奇特、罕见的民居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那样的房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探究。接着给学生提供客家民居图文和音频资料,学生看完后,小组交流完成表格。揭秘。在让学生充分地说甚至是大胆的猜测后,我不给予任何评价和补充,而是继续播放音频,揭晓谜底,(课件出示)原来客家民居的形成原因与当地的治安环境有关。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一句,你知道吗?20xx年7 月 ,客家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情感产生需要发自内心,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的进入知识的内部,产生震撼、感慨,而不是老师拿语言贴个标签,强加给学生。如本例,先是让学生对客家民居产生兴趣,然后做进一步的探究,当学生一步步深入秘密内部,感慨、感叹的时候,情感目标就自然地、悄然的达成了。 2、傣家竹楼形成原因——自主探究 接下来,我让意犹未尽的学生自主探究傣家竹楼的形成原因。 扮演角色,说一说。先是几位去过云南旅游的同学当小导游,说一说“云南印象”,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旧知,说完还留下2个有趣的问题供大家探究,掀起了课堂上的小高潮:(课件) 1、竹楼就像踩着高跷,为什么下面用来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而上面用来住人?请大家结合当地的气候想想。 2、竹楼为什么要用竹子而不用别的材料建造?它有什么优点呢? 接下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出傣家竹楼的特点和作用,并分析得出:傣家竹楼(课件)因地制宜、天然建材的形成原因。 联系生活,算一算。接下来,我以学校边上的凯通国际楼盘为例,设计了“算一算”活动: 1、一个4平米厨房简单装修的材料费是多少? 2、估一估,100平米的房子简单装修的材料费,又是多少呢? 3、这只是装修材料,如果再算上外面的框架,那还得需要多少吨钢筋、水泥、沙子啊? 而竹子是天然建材,几乎不需要成本。这样,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竹子做建材经济、实惠的特点。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由得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情”促“情”,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入高潮。 3、制作民居名片——小组合作 这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拓展深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特色鲜明的民居,采取了小组合作制作民居名片的形式。 (1)任务内容。(课件出示) 本环节为四人一组合作,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参照民居的难度指数“☆”,选择自己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民居,归纳特点,分析形成原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名片的制作。 (2)尝试制作。 在此,我觉得值得讲的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对现场进行观察、调控,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发现有的小组搜集的图片资料多,有的文字资料多,于是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以求达到合理分配资源,或者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以求达到资源共享。对于个别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则安排他当临时联络员,负责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 (3)成果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示、竞争、评价,收获着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比如,蒙古包小组载歌载舞,一首腾格尔的《天堂》顿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江南四大才子”,正在对江南民居进行幽默、生动的解说;瞧!来自西安的“旅游形象大使”,他们热情大方地介绍着陕北窑洞,小组成员发放亲手制作的民居名片。 4、观看视频——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提升,打破了以往总是教师或学生总结的固有模式,而是借用一个科教片视频来完成的。本段视频讲述的是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声、色、画效果,动态展示课内外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本课的知识,以达到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课后反思中,我发现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将学习民居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在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自主地完成了一个个形式多样的作业。 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 本文节选自《胡适自传》,自传式的语体特点和极有分寸的语言,让读者觉得仿佛在和一位谦谦君子拉家常。从他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母亲,了解到母亲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了解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鉴于以上两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学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自学与辅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亲炙文本,走近母亲 1、从谈胡适的不凡成就来自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导入,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 2、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老师指导学生梳理、归类、积累与运用。像“野蛮”这样的词,老师重点讲授,告诉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3、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学生会从多个角度谈感受,设计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二)提纲挈领,认识母亲 1、说故事 学生互相说说文中的故事,这样既回顾了主要情节,又训练了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合作探究。 2、大屏幕出示表格,让学生对应表格进行自学。 母亲-儿子 后母后婆-哥嫂 年轻的寡妇-五叔 典型 经历 人物 形象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这个表格给学生理出了三条线,第一条是母亲和儿子,第二条是后母后婆和哥嫂,第三条是年轻的寡妇和五叔,学生对应每一组人物关系叙说典型经历和人物形象,最后一栏是总结以上三方面,说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归结到文章的主旨上去。这个设计把全文的内容、人物、主旨都浓缩在这个小小表格中了。 此表格提纲挈领的梳理了层次、情节、人物关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更有针对性,会充分认识母亲以不同身份处理不同事务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从而被母亲的优秀品格所征服,而我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3、抓出对比 教一教:教师要在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实则一无所知的地方着力,适时的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我是这样教的,母亲处理表格中后两件事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待妯娌间的闹气,过程是:忍——躲——轻轻地哭;结果是:主动闹气者捧茶相劝,母亲止哭。对待五叔的侮辱,过程是: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结果是:五叔当众赔罪,母亲才肯罢休。从过程到结果对比明显,所以学生也会马上领悟,此时再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其他的对比手法,既给了学生抓手,又深入挖掘了文本,引领学生走得深一些,读的透一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