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说课稿 |
范文 |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汇编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1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善于观察、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教学的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的难点;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适应新课程标准,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例 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问题。小组中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大部分的学生在同伴面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听取同伴的意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从你帮我,我帮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从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同伴身上闪光点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激励自己。有的学生也会在整个过程中找回属于他们的自信。最重要的是: 让他们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 (二)、注重学生体会到了什么 1、 从自学中体会到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2、 从讨论中,体会到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 毕竟也只有13、14岁,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三)、注重学生感受到了什么 1、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2、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我这节课的任务。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的学生可能只能说一句,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不清楚,但他们的勇气就值得我去表扬,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今天他可能只会说一句,明天就可能说两句,后天他就可能将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试图想实现的目标是: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课堂,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主的获取知识,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但,我的理论知识,教学检验都不够丰富,以上的教学设想仍显稚嫩,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地指导,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2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位《数花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课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教材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去认识数。 从学情分析,数数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所以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并非完全陌生,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就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感到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数10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是理解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识规律等特点,我在教法运用上努力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既提供丰富感性材料,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四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实物教学。 【说教学课程】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部分拟分一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即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拓展、全课小结。 第一个环节新课导入 首先,师生谈话;接着由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一个一个地数花生。 首先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塑料袋里装的花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数的。 这一层次旨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数花生,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个层次换一种方法数花生 我为学生创设了数花生的情境(如用投演演示) ,我先两个两个地数,借此引导学生数花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等等 第三个层次组织交流 这一层次,我放手让学生介绍了数花生的多种方法,同时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的目的。有效化解难点,也为第三个环节巩固拓展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环节巩固拓展 我说:在刚上课时,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数花生,现在老师说一个数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数花生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生一起玩个对口令的游戏。 通过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节 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并且有哪些新的收获? 【说板书设计】 数花生 一个一个地数 两个两个地数 简练的文字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板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 篇3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 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所反映出的“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就可以看到《数学》本身的“量化”与“物化”。 (2)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数形结合”思想。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数形结合”能力。 4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完美结合。 关键:本节课通过“数形结合”,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变通能力。 四、 教材处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本课时为何提出“数形结合”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力求达到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简单的和谐关系。 五、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启发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 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元认知过程。 2、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七、 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景。 1、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等的量,还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带有方向的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示呢?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引导)通过“力的图示”的回忆,分析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力的作用点对运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 1、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论证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提供实际背景材料,形成假说。 1、小船以0.5m/s的速度航行,已知一条河长20xxm,宽150m,问小船需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对岸? 2、到达对岸?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期望回答:指代不明。) 3、由此实际问题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呢?(学生交流讨论,期望回答:要确定某些量,有时除了知道其大小外,还需要了解其方向。) 设计意图: 1、教师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思维的最邻近发展)通过问题引领,来促成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 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三)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上面的题目呢?从已学过知识可知,必须增加“方位”要求。 2.方位的实质是什么呢?即位移的本质是什么?期望回答:大小与方向的统一。 3、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系列化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确要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数形结合”思想上的建构。 2、这一问题设计,试图让学生不“唯书”,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 3、尽可能地揭示出认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经过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数”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的外表里,蕴含着“数”的本质。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教师引导:在此我们已经知道,欲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于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继续研究,与向量有关的一些概念,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1: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概念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或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概念4: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设计意图: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有向线段与向量两者关系的建构。 2.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向量”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数形结合”。 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应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六)总结回授调整。 1.知识性内容: 例 设O是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O A、O B、O C相等的向量。 2.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新素质培养的小结: a.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b.问题的解决,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 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问题的变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一种多维整合过程。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教材知识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个自我再生力强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得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2.设计意图: 1、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2、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结合”的探究过程,整理知识体系,并完成习题5.1的内容。 数学说课稿 篇4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并学会简单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也为后续学习比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打基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 百分数的应用(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在学生五年级下册已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并学会简单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只不过一个量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通过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也为后续学习比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打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本节课采用五步六环节的尝试教学法,始终坚持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理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借鉴课堂实录中的一些设计把学生想要学的想要理解的全部交待清楚了。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先找出单位“1”的量,再填空。 (1)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用()÷() (2)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120%。 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 (3)红花朵数是黄花朵数的80% 红花朵数比黄花少()% 2、思考下面的问题 甲数是5,乙数是4 (1)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2)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3)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4)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5)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6)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 3、说说下面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1)甲队比乙队多修25% (2)今年比去年多植树30% (3)现价比原价减少了20% (4)红花朵数比黄花少17% 设计意图:前两道是基本训练题,是为本课新知识的顺利展开扫清障碍,而第三题“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思”是一道为新课展开做迁移的准备题,本题在我模仿的视频中本来是一道巩固练习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进而尝试时取得成功,我设计为准备题。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应用(一),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问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使学生有了注意方向,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进行新课 1、出示尝试题 六(2)班有男生10人,女生15人,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 请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 2、自学课本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3页,边读边思考,回答自学提示里面的4个问题。 [自学提示] 仔细阅读课本第23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例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3、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多)百分之几的问题,书中有几种解答方法?思路各是怎样的呢? 4、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懂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提示的帮助来自学课本,使学生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具有实效性。】 3、再次尝试 盒子里有50立方厘米的冰,化成水后,水的体积约为45立方厘米。水的体积比原来冰的体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4、学生讨论 师: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一般有几种解法? 生:两种 师:第1种算法是怎样的? 生:找准单位“1”的量后,先求出多或少的部分,再用多或少的部分除以单位“1”就可以了。 师:那第2种算法呢? 生:先用一个数除以单位“1” 的数,再同单位“1”比较。 5、教师讲解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先要找准单位“1” 一般有两种解法。第1种解法是先求出多或少的部分,再用多或少的部分除以单位“1”的量就可以了。第2种算法是如果比单位“1”多的时候就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减1;如果比单位1少的时候就用1减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 注意:计算中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四、巩固练习 1、五(1)班有女生20人,男生25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电饭煲原价220元,现价160元,电饭褒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光明村今年每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去年每百户拥有彩电多少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份之几?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2、4题 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本题 光明村今年每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 1、今年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2、去年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3、今年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 4、去年比今年减少百分之几?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资料,它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并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资料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进取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一样,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必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逻辑思维本事也初步构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所以片面、不严谨.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本事和逆向思维的本事.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构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能够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进取性.故事资料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明白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立刻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构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构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之后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本事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教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那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我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那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那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经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理解,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本事.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数学说课稿 篇6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温 故 而 知 新1.—5+3=,4—2=. 2.—2ab的系数是次数是 3.组成多项式2xy-3xy2+1的项分别为,,. 4.30米+50米=.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作铺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 一问题1: 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 (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目的在于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注意联系生活,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形成概念 议一议: 10a和20a2b2和6b2-9xy和5xy5ab和-13ab 有什么共同点? 2.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强化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x与y;(2)ab与ab;-3pq与3pq; (4)abc与aca与a;(5)ab与abc; 2、K取何值时,-3xy与-xy是同类项? 3、填充:(1)在()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3()2与-x2y3是同类项; (2)若和是同类项,则=;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设情景二 如果一个多项式中含有同类项,那么常常把同类项合并起来,使结果得到简化,那么怎样才能把同类项合并起来呢?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 练问题1: 3ab+5ab=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4xy2+2xy2=_______理由是_______ -3a+2b=理由是_______ 问题2: 不在一起的同类项能否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为什么? 例如:6xy-10x2-5yx+7x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原多项式的值不变。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法则: (1)系数:各项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一般步骤: 6xy-10x2-5yx+7x2———找 =(6xy-5yx)+(-10x2+7x2)———移 =(6-5)xy+(-10+7)x2———并 =xy-3x2 尝试训练一: (1)3x-8x-9x (2)5a2+2ab-4a2-4ab (3)2x-7y-5x+11y-1 尝试练习二: 当x=2,y=3时 求多项式 的值。 对比计算:同桌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以得出较优化的方法——先化简,再求值。 例题:已知a=,b=4, 求多项式2a2b-3a-3a2b+2a的值.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参与的理念。 小组共练互批,及时纠错,共同提高。 求多项式的值,常常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再求值,这样比较简便。 数学与生活: 某住宅的平面结构如图所示(墙体厚度不计,单位:米) (1)该住宅的使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房的主人计划把住宅的地面都铺上地砖,若选用的地砖的价格是30元/平方米,其中x=4,y=3那么买地砖至少需要多少元? 谈一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课堂感悟: 1、什么叫合并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必做题: 1、在下列代数式中,指出哪些是同类项。2x2,0,-3x,-x2y,(x+y)2,xy2,x2y,6x,-x2y,0.5,-x2,2(x+y)2; 2、合并同类项 ①3y+2y ②3b-3a3+1+a3-2b ③2y+6y+2xy-5 ④6mn+4m2n-3mn+5mn2 3、填充:(1)在()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3()2与5x2y3是同类项;(2)若x3ym和xny2是同类项,则=;(3)若(n-3)x2yz和x2yz是同类项,则; 选做题:你会玩下面的两个数字游戏吗?游戏步骤:任写一个两位数交换十位和个位数,得到一个新两位数求这两个两位数的和。做完后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规律对任何一个两位数都成立吗?如果成立,如何说明呢?你能自编一个数学游戏吗?这个游戏有什么特点?与同伴一起玩这个游戏。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想象力,启迪创新,应用意识。 小组讨论 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必做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在第二项作业中利用游戏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启迪创新,应用意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