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4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含用字母表示); 2、能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谈话:在数学课堂中,大家都非常欣赏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同学,下面就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哪位同学最先博得大家的欣赏! 2、教师报题,学生起立抢答。 3、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很难分出高下,下面换一种比赛形式。 (课件演示:一次性计算两道题,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启发猜想:这几天我们在学什么计算题,(笔算乘法)感觉怎样?联系刚才我们做的两题加法,你想到了什么? 5、引导猜想:a、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b、猜想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它们。 {板书猜想结果: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二、合作探究,举例验证 1、引导验证方法:老师为什么要在等号上加“?”!谁有办法把问号去掉? 请学生当即举一个乘法交换律的例子。(板书:学生所举例子,注:举例证明) 质疑:举一个例子能证明这个运算定律的正确性吗?(可能是巧合) 那怎么办?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举例! 2、小组合作验证 3、归纳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文字叙述内容,揭示课题。 三、学以致用,加强巩固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笔者认为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加法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渴望。再如: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再如: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3、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总体上说: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 篇2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备珍珠鸟一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2、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珍珠鸟》,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 (冯骥才。) 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冯骥才也曾经养过鸟,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表扬采用默读方式的学生。)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质疑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为什么这只怕人的鸟能和作者相处得那么好?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根据导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导读要求: 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 3、交流讨论: ⑴ 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交流,指导朗读。 ⑵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⑶ 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 ① 当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时,作者是怎样照料它们的? ② 三个月后这一对珍珠鸟有了雏儿,作者对它更是疼爱有加,把它当作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称它“小家伙”。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课文几次出现了“小家伙”,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小家伙的喜爱之情? 第一次:作者对它观察仔细,“好肥”。 第二次: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而“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微微一笑 第三次:重点体会“摸、啄”。 第四次:小鸟对作者非常信赖,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 4、课文读到此时,看了这张人鸟相依图,你有什么想法呢?是啊,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和我们是一样的: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你能举出生活中“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样的例子来吗? 五、作业 1、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 ⑴ 温暖舒适的巢。 ⑵ 可爱的小红嘴。 ⑶ 淘气的小家伙。 ⑷ 人鸟相依图。 2、这篇文章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幅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挑一个喜欢的自然段画下来。 【板书】 珍珠鸟 怕人的鸟──亲近人──信赖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课、了、的、不、要、里、皮7个生字;认识偏旁言字旁、白字旁和基本笔画横折提;理解上课小鸟等词语;会用我们看图说一句话。 2、会正确朗读课文。 3、知道上课要专心听讲,说话要有礼貌。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1个新笔画,2个新部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生字皮的笔顺,课文用分段的形式写。 教学准备:卡片、录音、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看图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节及有关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4 1、卡片读生字:女、子、大、上、你、的、好、我们。 2、指名认读音节:shubuyaokelechandaiqiushuixiaojiao 二、揭示课题:5 今天我们学习:5我们上课了 1、学生拼读音节后齐读课题 2、说说上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出示生字课、了 4、自己分析字形,认识横折提、言字旁 5、齐读课题 6、导入:我们上课了是这么做的,那么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 三、看图说话:5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上课专心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连起来说话: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四、拼拼读读:6 1、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学: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 2)、生字拼一拼,想想用什么方法记?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有拼音的字。要求读正确,组词读。 3、齐读:正音 4、老师范读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上课时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五、学习第一段12 1、看图说话: 1)、仔细看图,说说上课时,飞来了什么?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请你听一听,(播放鸟叫),说说小朋友这时候想对小鸟说什么呢? 2)、想象:看到小朋友这样专心,小鸟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2、看看课文中是第几节,指名读第一段,评议 3、自由读,想想,再说说: 1)、这一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说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的、不、要学生分析字形认识白字旁,并书空 4、朗读这两句话 1)、说说这里怎样称呼小鸟,说说吵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鸟的叫声是很吵的呢? 2)、用请,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丁丁真是个懂事,有礼貌的孩子,我们在读时用怎样的语气?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评议。 六、复习巩固4 1、卡片认读字、词。 2、认读白字旁,言字旁并说说它们在哪个字中? 七、书写指导4 1、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一说。 2、试写一个,评议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二节及有关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5 1、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卡片。 2、指名读第一段,说说有几句话,说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二节12 1、自由读一读,想想这节有几句话?读后回答。 2、说说这两句话说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生字:里:说说用什么办法记?皮说说笔顺,组词 3、齐读3、4句话,后出示课件,看图,想一想: 1)、皮球会睡觉吗?这是什么意思? 2)、请你好好睡一觉中的你是谁?怎样才能使皮球整节课都睡觉呢? 3)、这句话里有个请说明了什么?你能不能像丁丁那样,用请说一句话呢? 4、丁丁为什么要请皮球好好睡一觉呢? 5、指导朗读,好好慢些,轻一些。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朗读全文,练习说话:12 1、自己读全文,想想:为什么3、4句话不和一二两句话接在一起呢? 2、告诉学生:因为课文说了两件事。第二件事就另起一行写。第一件事,既第一自然段,读完要多停顿一会儿。 3、练习说话: 1)、看图,说说上课时,谁也来了,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 2)、你能不能照前面两节的样子说话呢? 出示句式:( )的( ),请你( )。我们( )。 自由准备,后指名说一说。 4、这些小朋友上课真专心,我们再一起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11 1、指名板书里、皮笔顺,齐书空,说说笔画名称。 2、抄写生字:里、皮。 五、自己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3。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行为指导,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10 1、看拼音写词 piyi koudaili shangkele buyao ( ) ( ) ( ) ( ) 2、口头组词,完成作业本4。 3、朗读课文:指名读课文,自由读。齐读。 二、总结课文,指导行为10 1、读了课文,你觉得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要向丁丁学习什么呢? 2、完成课后作业第五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逐条评定后,同桌互评。 3)小结 三、指导看图用我们说一句话10 1、读题,说说题目要求 2、自由练说后指名说,齐评议。 3、扩展练习 下课了,我们( )。 放学后,我们( )。 我们都是( )。 我们一起( )。 四、自由朗读课文,试背诵。3 五、指导作业:7 1、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形近字区别比较:子( ) 小( ) 里( ) 了( ) 水( ) 果( ) 完成作业本题1。 3、完成作业本题2、3。 4、看拼音写词语。 板书: 5我们上课了 小鸟 请 不要吵 我们上课了 皮球 请 睡一觉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