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
范文 |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三、教具学具 课件一张统计表 四、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欢看书,诵读经典,在国学中感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与精深。你喜欢哪些活动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2、师:猜猜看,咱们班男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会是什么?女生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3、师:咱们猜的正确吗?这要验证一下,下面我们班的小统计员帮老师完成了三年级男、女生最喜欢课外活动的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播放课件。师:你们能将他们的.统计结果汇总在下面的统计表里吗?请同学完成统计表一和二。 要求:两人一小组,一人完成一项并检查自己同伴的结果。 5、学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完成课件空白处,并小结。 (二)感受复式统计的必要性。 1、仔细观察这两张表,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我们把这种反映单一情况的统计表称为单式统计表,像这两种单式统计表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表。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统计表。 3、小组合作讨论合并方法。 这一张统计表里都应该有哪些项目呢? 4、学生汇报合并结果。投影演示。 (三)课件演示复式统计表合并、及进一步了解复式统计表 1、师揭题:孩子们,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就叫它复式统计表。师板书:复式。学生读课题。 2、介绍复式统计表。在这张统计表中,咱们最大的创新在哪里?(在第一个格子)这个格子啊!在数学上我们叫它表头。右上部分表示的是横栏的类别即:活动。左下部分表示的是竖栏的类别,即性别。中间是我们填写的数据,即人数。 3、根据统计表完成问题。 (1)参加统计的女生共有多少人?男生呢?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男生喜欢踢踢球的比女生喜欢踢球的多几人? (四)解读统计表并思想教育 师: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五)生活运用,巩固新知 1、师: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祖国不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体育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以体育为例,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近五届比赛中,中国的奖牌数都在世界前三。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体育健儿的在奥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吧! 课件出示。第29——31届奥运会金牌统计。 2、统计表的项目有哪些? 3、请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下面哪些说些是正确的? 中国第29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最多?(正确)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错误)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错误) 4、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人的体育素养也在一天一天的改变,中国在进步,世界也在进步,所以每一块金牌的获得都来之不易,运动健儿们付出了许多的汗水。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我们新疆也是一个中国体育强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一路追赶,超过美国。同学们,希望在你们! (六)知识检测 1、出示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男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3、女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4、你们对统计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5、统计表完成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女生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男生呢? (2)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七)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有哪些优点呢?板书:便于比较、简洁。 (八)板书设计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习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平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 2.记住每个月和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 教学准备: 不同年份的年历、自学感悟、制月历的表格 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环节 (师生谈话并出示地震和奥运会图片)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xx年有许多日子让我们难以忘记。还记得这是哪一天吗?这一天呢? (生述) 刚才叙述时间时用到了比时、分、秒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关于年、月、日,你们知道什么? (生述) 同学们说了许多,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这节课我们详细研究一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板书:年月日) 自学感悟环节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年历,下面我们对它进行仔细观察并独立完成自学感悟表上提出的问题。(生观察并独立完成) 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生述师板书) 预设: 生:一年有12个月 生: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月有30天。 师:你观察的是哪一年的'年历? 生:xx年的。 师:谁观察的不是xx年的?(生举手) 师:那你们发现哪些月有31天?哪些月有30天?和他说的是不是一样? 生:一样。 (师随即介绍大月和小月) 生:2月有28天 生:2月有29天 生:有些年2月有28天,有些年2月有29天 (师介绍平年和闰年) 生:一年有365天。 师: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师:算出一年有365天的同学都是这样列式的吗? 生:31乖7再加上30乖4再加28等于365天。 师:是不是每年都有365天? 生:不是。还有366天。 师:因为平年闰年2月天数不同,所以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也不同。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师:我们做个举手游戏:听到大有举左手,听到小月举右手。(师生共做) 师:我发现总有出错的同学,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很快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生:拳头法。(生并做介绍) 师:书上也介绍了这种方法,和你说的是不是一样?打开课本48页,看谁看得最认真。 (生看) 师:会数了吗? (师生共同看大屏幕数一次) 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儿歌法。 师:(师课件出示)每人读三次,看谁先读完。 师:“腊”是什么意思?“三十一天永不差”是什么意思? 自学检测环节 师: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对刚才内容的理解。 (课件出示练习题:) 重难点突破环节 (课件出示1984---1994年二月天数统计表) 师:同学们,从这个表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每相邻的4年中有一个闰年。 师:平年和闰年为什么会这样有规律地出现? (出示小资料并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师:根据这一规律,有人发现平年和闰年的出现与4有这样的关系:(课件出示1984----1994年年份除以4的算式) 师:通过这些算式看谁能找到平年和闰年的秘密? 生: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平年,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闰年。 重难点检测环节 (课件出示练习题:)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毖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缱映印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绷私庵柿康ノ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比鲜豆ぞ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苯樯芴炱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蹦阒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碧致郏耗闳衔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狈肿榛疃: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倍懒⒆饕担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的天数。 2、会给月份分类,能运用左拳和歌诀识记各月的天数。 3、能运用多种方法算出一年的天数。 自主预习 自学教材第46页 1、多媒体展示新成立图片,你知道新是哪一年成立的? (1949年10月1日) 2、多媒体展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图片,说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什么时候?( 8年8月8日 ) 3、多媒体展示植树节与儿童节图片,说说各是哪一天?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交流合作 1、小组内交流年历卡,交流你知道的年月日的知识。 (1)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2)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有几种情况?把它统计下来。 2、综合: (1)你能根据每月天数的不同,对十二个月进行分类吗? 31天:有()()()()()()()月 30天:有()()()()月 28天:有()月 29天:有()月 (2)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月。 (3)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识记大小月 (1)这么多大小月,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2)(课件出示)用左拳记忆法,你能用左拳给我们试一试吗? (3)(课件出示)歌诀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游戏:小组长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两手五指张开,要是小月两手握拳。 4、认识二月 (1)二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二月在平年是多少天?在闰年是多少天? 5、找节日。 (1)找出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并说出是星期几? (2)找己和父母的生日,并做标记。 6、算一算:0年一共有多少天?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认真倾听,适时补充纠正。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填空: ①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 ②一年有()个月,每月有31天的叫()月,有()个月;每月只有30天的叫()月,有()个月。 2.猜一猜:小明说:我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连续的`2个月,你知道我是哪两个月去的吗? 拓展延伸 1、时间是宝贵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6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为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计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1、学生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结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7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8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9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三和练习二的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