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
范文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通用2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它部分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 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板书: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2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7)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3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2.掌握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理出文章的条理,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口头说话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多媒体、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同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与你想得是否一样? 二、合作互学,共长知识。 1、要求:四人小组自学。(小组互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纪录,完成手上的表格。教师巡导,点拨。) 2、重点检查以下内容的掌握情况。 (1).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2).作者每游览一处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呢?所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填表:(每小组一个) 地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B、注意带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②.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每一个景点,都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特别在理解孔隙这一重点时,利用活动式幻灯片,找学生亲自演示,帮助理解。) 三、质疑。 四、小结。 1.小结写法。 2.归纳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五、根据老师的板书,请你介绍一下金华的双龙洞。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固然值得观赏,但我们的家乡鼎湖也有很多值得游览的景点。你能举些例子出来吗?(鼎湖山、包公庙、金沙滩、葫芦山风景区等)特别是鼎湖山景区,每天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有关景点,好吗?(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鼎湖山的景点图片,四人小组讨论,共写导游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布置作业。 A组的同学试写鼎湖山旅游区的导游稿,BCD组的同学向家人介绍今节课所了解的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点评: 此教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 小组互动式的学习,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设计者大胆地采用学生互动自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锻炼说话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后延伸,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设计者设置的小导游活动,既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让学生介绍家乡的著名景点鼎湖山。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课外延伸活动,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观察能力,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教育。 板书图文并茂,更具直观形象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4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齐读课题。 1.白板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 2.指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作者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活动2【讲授】精度感受 (一)欣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 ,师生互评 。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教师板书:宽、大 2.朗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作者的感受。 6.师: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 (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活动3【讲授】学习讨论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活动4【练习】学习仿写 你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要注意游览顺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5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 听到。 公路:盘曲 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 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 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 (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 ──>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 宽) (窄小、低矮、昏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教师: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出示话题。 ⑵口头表达。 ⑶出示范文。 ⑷动笔练习。 ⑸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8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 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 自读思考。 ⑵ 小组交流。 ⑶ 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习。) 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 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 ⑵ 小组合作学习。 ⑶ 全班交流: ①外洞宽敞。 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 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 窄小 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新课教学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四、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内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0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B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课堂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 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宽窄肩背 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臀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宽下窄,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空旷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4)蜿蜒:上下起伏,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叫钟乳石。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多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板书课题,释题引入。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境。(指名读,齐读) 四、展示读书 1、练读课文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2、展示读课文 师: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3、师: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谁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五、写字 1、观察生字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生字会写了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同学们,请看“鹃臀”这两个字。 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下角“月”的撇要变成竖。 臀: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是“殿”。 师边范写边讲清注意点,学生握好钢笔,跟老师书空。 3、学生仿写 课前预习时,我们已经对生字进行了描红。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仿写本课的生字。(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对写的不好的字进行指导,对写得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 评价: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4、小检测 (1)师: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生快速记忆) (2)听写生字。 (3)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六、出示自学提示 过渡: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七、分配展示任务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4、搜集补充叶圣陶及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5、思考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请齐读课题。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节课的自学提示。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二、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具体又是怎样写的?相信通过你们的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有了答案。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 教学措施预设: 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预设: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板书) 师: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继续汇报。 预设: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预设: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继续汇报。 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预设: 1、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感情朗读。指读。 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预设: 学生可能会问: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预设: 学生板画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然后像小导游一样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介绍清楚,介绍详细。 3、搜集补充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展示。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4、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三、小练笔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选择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一段话。 (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总结拓展: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仅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你们知道吗?叶圣陶爷爷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而是借着浓浓的兴致,又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也很迷人,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4目的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多媒体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 有时候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自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入外洞的感受是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1、分段背诵。 2、谁能把几段连起来背诵?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学生阅读思考,同桌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2、集体讨论。 三、小结。 四、播放录音,学生对课文边听边思考。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全文。 2、预习《可爱的草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5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入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解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课前准备 1.小黑板数块。 2.课文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有许许多多迷人的胜地,今天我们跟着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到浙江的金华双龙洞去游玩,好吗? 2.介绍叶圣陶;文章选自《小记十篇》。 3.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的认识与理解词语。 zhch唍gt抧sh乷w乶y俷yu俷 浙江呈现臀部稍微蜿蜒源头 (注意提醒:“浙呈稍”是翘舌音。)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⑴读后适当评议,着重纠正读音。 ⑵出示思考题: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双龙洞?(游览) ②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③给课文分段。(六段)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用教师口述学生齐答的办法学完这一段。 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作者游览的时间是在(四月十四日);游览地点是(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组词。 臀()稍()蜒()蜿() 臂()梢()蜓()婉() 端()甸()缓()抑() 瑞()句()援()仰() 3.多音字。 系j()x()调di刼()ti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的顺序) 2.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导入新课。 1.哪几小节是.写作者在途中看到的景物。 2.指名计课文2-3节,思考: ⑴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⑵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3.逐题讲解,讨论: ⑴提问: ①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山花树水) 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山盘曲而上 花多有精神㈠看到这种画面,作者心中的情绪怎样?(兴奋、愉快) ㈡指导用兴奋的语调读课文,特别要读好第二节最后一句。 水宽窄流连声音水为什么会这样变化?(随着山势) ⑵小结:在满山树木、花草山石的一片明艳中夹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并不时地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幅画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美)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 ⑶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途中美丽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接着我们来到双龙洞洞口,看到了洞口以及外洞的情景: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⑴课文哪几句分别写了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⑵洞口与外洞分别有什么特点? ⑶从哪些词句反映这个特点? 2.逐一思考并讨论:洞口(板书宽)外洞(板书大)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从外洞到内洞的唯一通道是什么?(孔隙) 2.指名读第四段,思考: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分层:四层)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 3.读后讨论: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 第一层发现孔隙第一句 第二层孔隙大小2一4 第三层进出孔隙5 第四层经过感受6一10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窄)课文是怎样写这个特点? ①“孔隙”指很小的洞。裂缝说明“窄小”。 ②“小船”这个“小”字突出“窄小”。 ③进洞方法正因为窄小才采用的。 ④第四层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孔隙窄小?(贴)“贴”能不能换“躺”?为什么?(“贴”说明孔隙低得不能再低了。)还有“挤压、稍微、准会”是写什么?(感受)孔隙如此“窄小”,进洞的方法又是如此少见,所以作者感到怎样?(好奇) 3.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四层。 4.指导背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填上合适的词。 ()的映山红()的石钟乳()地流()地移动 3.造句。 时而……时而……时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说出去金华双龙洞路上、洞口、洞外有什么特点? 2.背诵课文第四段,并说说孔隙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五段。 进了内洞,作者看到内洞有什么特点? 1.指名读第五段,思考。 2.提问: 内洞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关词语。 ①暗(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提着汽油灯只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②奇(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还有双龙) ③深(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这里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点?(奇)课文怎样写内洞的奇?(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作者为什么写双龙?(点出了双龙的由来)石钟乳和石笋有什么特点?(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变化多端”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越看越更加趣味无穷。) 3.小结。 三、学习第六段。 最后讲乘船出洞。作者为什么略写出洞呢?(重复) 四、.总结全文。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见闻,生动地描绘了洞中奇丽的景色。通过记叙表达了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研究.写作方法: ①课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明线) ②课文中还有一条暗线是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板书:泉水) (从深黑的石洞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③小结:这两条线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3.试着给课文列提纲。 ①讨论。 ②练习。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回答书后的问题。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设计 一、抄写词语。 二、多义词: 端正进步 端上来十来进 两端进货 开端进工厂 三、造句。 无论……都…… 时而……时而……时而…… 四、填空。 1.本文在结构上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一条是。 2.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听到。 3.双龙洞的景物各有特点: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6简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气氛,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 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 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7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 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去过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但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写法的学习还需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大胆尝试。 3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掌握孔隙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1.2学时重点 1、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理清层次。 4.1.3学时难点评 1、难点:明确两条线索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活动2【讲授】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活动3【讲授】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活动4【活动】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活动5【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8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板块设计 一、板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9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 复习词语卡 板书: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 美 走进深处溪流野花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20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 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 ⑴你来到了双龙洞 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 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围绕中心,根据游览顺序,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3.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想一想: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⒉作者通过记叙有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三、学习给课文列提纲。 ⒈基本方法: ⑴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⑵要选择好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确定分几段写。 ⑶给每一段写个简短的段意或列个小标题。 ⒉格式: ⑴题目。 ⑵文章中心。 ⑶材料安排。 ⒊学生学着给本课列题纲。 ⒋评讲学生列出的题纲。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学生学习情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21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jírǔsǔn 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