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权劝学教案 |
范文 | 孙权劝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权劝学教案1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孙权劝学教案2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习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孙权劝学教案3【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4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丁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H相待”两个成浯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 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 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主、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孙权劝学”。 L 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语文教案-23 孙权劝学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 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淡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5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朗读课文,体会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他们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 4、懂得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一、 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蒙( ) 卿( ) 即( ) 邪( ) 孰( ) 2、理解文题 劝学是 的意思。文题点明了 。 3、走近作家作品及文中人物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是 时期 家, 家。世称 先生。本文选自《 》,这部书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 (2)、孙权,字仲谋,三国时 国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辛弃疾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对孙权赞道:天下英雄谁敌手? ! 。 4、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5、学生汇报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二、设纲导学: (一)、结合课下注释,整理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1、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2、考考你: (1)、解释加线的词: 卿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见往事耳 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二)、感知内容,体会对话中不同语气,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1、概括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气怎样?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并体会其作用。 鲁肃 吕蒙 3、说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个案补充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1、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特点?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安排结尾有何用意?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读书的看法有无改变,为什么呢? 总结归纳 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拓展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则古人读书的故事,想想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反馈练习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并解释 2、指出通假字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 孤: 治: 博士: 但: 4、一词多义 辞以军中多务 卿今当涂掌事 见往事耳 以 当 见 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布置作业 1、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他重视学习呢?请以我来劝你多读书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4、积累有关读书格言,两句以上。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中人物有关的章节。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撰写的《名人传》 孙权劝学教案6【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7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15 *孙权劝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5 *孙权劝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孙权劝学教案8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孙权劝学教案9【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10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 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动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教案11【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案1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孙权劝学教案13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14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孙权劝学教案1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 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 A、关羽 B 、吕蒙 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难道 (3)但当涉猎 只 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 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 ,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善劝) 吕蒙: 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 (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 人伴贤良品德高。 (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