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王素梅《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
范文 | 王素梅《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素梅《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素梅《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动画、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 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 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补充习题第10课。 2、复述课文。 王素梅《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利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理解语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5、从少年言行的巧妙,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聪明的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明白的。 二、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引导学生直到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 师:一篇600多字的课文,同学们用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个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老师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生默读课文。) 5、师说明交流方法: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生交流。) 6、学生全部交流完后,师:大臣们劝阻不了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劝阻成功了,少年的劝叫什么劝?(生答)少年敢于劝阻,而且是巧劝,妙劝,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四个字的词回答。(生答)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说一说。(生答) 7、指名学生回答应该怎样读这段对话。按照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应的段落) 8、指名学生回答这段对话中哪句是最关键的。蝉、螳螂、黄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读读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然后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到黑板上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9、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时的动作。然后齐读这一部分,体会用词的准确。 10、让学生看板书,把板书内容替换一下,并说说替换后的关系,然后读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11、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什么了? 12、学生谈学习课文的收获。(学生谈完收获后,出示成语的寓意。) 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吴王,他第二天早朝时将如何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书设计: 蝉←螳螂← 黄雀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背景 由于本班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教学课题《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位少年用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为课文内容并不复杂,对成语的理解通过预习就能解决。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上。对于“少年的聪明”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课文的细节描写却体会不到。这就需要教师往深层引导。少年在“谁在劝阻就会有杀头之祸”的情况下仍然劝说,“露水打湿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为了等待吴王“连转了三个早晨”,“我在大鸟”……少年的一行一动和不露声色的语言,无不告诉人们这是这位爱国的少年精心策划的计谋,无不体现了少年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学生也感受到了这是智劝、巧劝、妙劝,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亲切随和的话语,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题目入手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我始终认为,开启学生知智慧的大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当时觉得这份设计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课下来,总是留有些许遗憾。开头揭示课题后,是由我给学生解答什么是寓言的,如果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寓言会更好,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时,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灵活,在出示《螳螂捕蝉》原文时如果让学生读一读,再找出文中揭示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语句,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入。看来,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无止境的,努力永远不能停止。 王素梅《螳螂捕蝉》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4、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大王与大臣们看待问题的不同。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板书并简介、认读生字“螳螂”,“蝉”(预习准备:了解螳螂和蝉) 3、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整个故事可用八个字概括: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 3、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自学: (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词语中,你能读准吗? 打着鸟 转来转去 禀报大王 弹弓 举起前爪 乘虚而入 (2)想想下列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读一读。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恍然大悟 (3)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明明是一个历史故事,却为何用“螳螂捕蝉”作题?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中蕴含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我们把他称为历史寓言故事。 4、让我们先走进寓言版的“螳螂捕蝉”。 三、了解故事 1、指句读。出示语段,再指名读,读出“精彩”“有趣” 2、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3、可是为什么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读这段文字。 4、交流 生:我觉得蝉非常悠然自得,只顾喝自己的露水,因为它自由自在,也就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 师:不错,你是从哪个词看出蝉很悠然自得的?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悠闲、自由自在”表明蝉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里只有蝉,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蝉捕到手。 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从这个“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势在必得的心态。 师:说得很好,有谁来说说黄雀的? 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伸长脖子”表明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师:说得真好!因为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所以黄雀也就对身后的危险放松了警惕。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版的“螳螂捕蝉”。 5、齐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 (师述: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对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可是吴王呢?——这句话该怎么读?(读出吴王的固执、权威) (3)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呢?难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偷袭吴国的惨重后果吗? 生: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丧失了理智。 师:说得真好。如此看来,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 6、那么,少年是如何改变吴王的决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