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物教学设计 |
范文 | 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描述植物的无性生殖。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 能力目标 通过对椒草生根和马铃薯发芽的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2.通过对椒草生根和马铃薯发芽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彩。●教学重点 1.概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概述植物的无性生殖。 ●教学难点 概述植物的无性生殖。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观察、讨论、讲述、练习。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朵桃花的挂图或投影片或植物开花和结果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注:师生共同简要复习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导入新课,教师语速尽可能舒缓) 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是——(学生:地球),那么地球上除了我们自己以外,还有我们生活的环境。哪些同学能跟大家谈一谈环境包括哪些呢? 学生A:包括教室、桌、椅、外面的植物、动物,还有山、水等等。 教师:非常好,像大家刚才所说的环境中,阳光、空气、水都属于没有生命的物体,即——(学生A接述:非生物),而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则属于有生命的物体——生物。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学生B:生物体的生活需要营养,在营养物质被消化和吸收以后,生物体又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学生C:生物能进行呼吸,像我现在这样吸入O2,呼出CO2气体。 (注:学生表演深吸气和呼气的动作,若未表演,教师给以提示) 学生D: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呆得时间较长,当遇到光线照射时,会迷眼。生物体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生长和繁殖,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也许一句话可以使一名学生看到希望)教师:通过对生物体生命现象的本质认识,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生物,就主要依靠这五条基本特征。从生命本质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一个生物体而言,寿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整个生物圈内生命总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演绎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学生E:每个生物体死亡之前都已经产生出自己的后代了。 教师:对了,非常好。因为生物体能够通过生殖和发育繁衍后代,从而保证本物种的延续。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延续,并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肉,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呢? 学生:人的生殖和发育,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师:除此之外,生物界还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首先,我们学习有关植物的生殖。 板书: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注:教师出示挂图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演示如下: 教师:我们的放映结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荣地完成了使命向我们告别了。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么?她是如何完成的? 学生E:她的使命是孕育种子,繁殖下一代。她通过受精作用完成。 教师追问:能不能更详细地向大家解说一下呢? 学生F: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在柱头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达到胚珠。当花粉粒破裂释放出精子后,精子顺着花粉管进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纷纷凋谢,唯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内部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内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教师:通过对从前知识的回顾,当我们再拿起诱人的桃子时,请不要再浪费,请你珍惜,它是经过艰难的历程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桃树的种子被勤劳的双手播进土壤后,过一段时间,它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破土而出,形成新一代的植物。还有许多植物像桃树这样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然后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我们称这种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板书:一、有性生殖 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教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呢?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玉米、向日葵、苹果、杏?? (注:学生的答案很多,教师应注意仔细听他们的回答,出现错误时给予纠正)教师:除了大家所列举的生物之外,其他生物是如何进行生殖呢?比如:马铃薯、洋葱、月季等。它们的生殖方式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大家翻开书第3页,观察这两幅图,回答投影片上的问题。 (学生阅读、观察、讨论;教师将制作好的投影片内容打出) 投影内容如下: (注:学生阅读完以后,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教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每个组讨论的情况。每组组长选派一名“形象大使”汇报,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好吧,我们现在就开始,第1组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观察情况吧 学生G:我们组经过观察,发现椒草用叶片浸泡后,叶片下生根,最终长成一个新植株;马铃薯块茎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也能发芽。虽然这一个是叶片生根,一个是块茎发芽,但最终都有同样的结果,都能长成一个新的植株。而它们二者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自身的一部分器官繁殖的。 学生H:我们组认为通过这样的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很快,有些植物如银星海棠的茎浸泡在水里,几天就可以生根。还有新长出的植株和母体长得非常相似。 (注:教师在此可以适当向学生提出“性状”二字,并可稍作解释,为遗传和变异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I:我们组要对此进行一些补充。我们发现生物的生殖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都是各有所长。比如前一组同学所说的由母体器官繁殖的这种方式速度快,时间短,又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异。 学生J:我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植物都属于这种生殖方式,比如:草莓、甘薯、柳树等。 教师:太棒了,大家总结得十分精彩,希望以后继续努力。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类似于椒草、马铃薯这种植物的一些生物,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我们称这种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板书:二、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教师:这种无性生殖在植物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好了,对于刚才所说的一些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自由大论谈] (通常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教师主持) 学生K:在马铃薯的块茎发芽后,可不可以直接拔出芽体栽进土壤中,为什么还要连结一部分块茎呢? 学生L:老师,我没有亲自动手做过插柳条的实验,但我想问把一段柳枝剪下后就直接插进土壤中,能成活吗?能不能用水泡一泡再插?这两种方法,哪种成活率更高一些呢? 学生M:甘薯、洋葱、蒜都和马铃薯一样长在地下,它们也是块茎繁殖的吗? 学生N:细菌和真菌都是由母体繁殖,它们也属无性生殖吗?如果是的话,除了分裂生殖、孢子生殖,还有哪些无性生殖方式呢? 生物教学设计2一、分析教材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生物课。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1。 播放歌曲《大中国》,教师和学生齐唱。 [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同时我们全世界人民还生活在一个比中国还大的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家的名字。 [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层)──一张薄纸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这个家吗? 4。 引入课题:生物圈。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 生物圈的范围。 (1)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证一证: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 [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出问题: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提出问题: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并做汇报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一般前后四个学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 (3)由此介绍: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结论:不是。 (4)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讨论:学生分成6大组(确定1人为组长,及时、准确记录该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以作学期成绩参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题: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p; (2)汇报结果: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和应用。] (3)小结: 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4)质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 (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资料形式: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对资料处理: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小结: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6)知识迁移: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 [遵循巩固性原则。] 3。 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设计一道题,尽量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设计了类似的题目:下列条件是该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则填“—”,问其他哪一个学生愿意表现一下?(学生争着回答。) [让学生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教师考学生的方式,自己设计题目考自己,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 [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4。 巩固练习。 (1)你会填吗?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 ,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 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体现“STS”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课后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否还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请搜集资料说明你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需要反思的是:1。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狠抓学生,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后的教学过程要认真解读、努力钻研新大纲、新课程标准,尽量达到高的要求。 生物教学设计3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 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 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 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 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 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 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 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 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 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 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 甲说:弄死,扔掉。 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 生物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课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绝对分开?(小组讨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为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因为生物圈有满足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讨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足了它们的哪些条件。完成书本练习: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分析图片:熊猫频临灭绝的原因?蕉树枯萎原因?得出结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做练习: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X。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内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3、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学后记: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生物教学设计5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生物的有性生殖篇三:第二节生物的有性生殖 第五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14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二节生物的有性生殖 教学目标: 1、知道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通过直观教学、动手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通过植物生殖过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从另一个方面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来之不易。 重点难点: 1、传粉方式, 2、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动手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学过程: [导入]:演示牵牛花,进一步熟悉花的基本结构,重点突出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板书]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课件展示] 被子植物开花的基本情况:花萼、花冠打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也伸长,柱头分泌黏液。 [板书]一、传粉 传粉:植物开花后,雄蕊中的花粉就会从花药中散落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 结合多媒体图片棉花和豌豆花的传粉方式并讨论总结它们传粉的不同点。豌豆花在没有开放时,花粉已经传到了雌蕊的柱头上,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棉花是异花传粉。 [板书]传 粉分为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普遍) [板书]异花传粉的方式可分为昆虫传粉和靠风传粉等。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把花分为风媒花与虫媒花。 [讨论]:假如你是一只小蜜蜂,你会去什么样的花上采蜜呢?(课件展示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图片) 总结虫媒花的特征:花瓣鲜艳,花蜜香甜等; 风媒花的特征: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或成羽毛状,并且伸出花瓣外面。(说明传粉并不是很容易的,从而说明生命的可贵) [板书]二、受精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受精] 请学生参照课本上图片,自己先总结植物的受精过程,然后以链式模式图的形式来边讲边说,老师再补充归纳,具体详见课件。 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到达子房,花粉管内的精子与子房内的.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板书]三、果实、种子的形成 [课件演示果实的形成] 传粉受精后,花的哪些部分会枯萎、凋谢呢? 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柱头、花柱 不断发育的是:子房、胚珠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子房发育成果实 珠皮发育成种皮 胚珠发育成种子 受精卵发育成胚 [探究] 它们是果实吗? 实验器材:胡萝卜、青椒、花生、马铃薯、豆荚、刀片、解剖针 实验要求:1、判断属于果实的是: 2、利用解剖刀等切开果实,进一步掌握果实的基本结构。 问:果实是由()和()构成的,并结合实物找到这些结构。子房发育成果实,但也有些不是这样的,如苹果主要是由花托发育而成的,子房发育的只占了一小部分。 桃子我们食用的是哪个部分?(桃的结构: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种子)桃子里有一个种子,而西瓜呢? 一个子房中有多个胚珠,多个胚珠发育成多个种子。 [课后调查]无籽番茄的形成过程。 [讨论]: 如果在植物开花期出现天气连续下雨、刮大风或无风等情况,对植物的繁殖会有什么影响?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回答) [讨论]: 如果植物传不了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传粉不能完成,果实、种子不能形成) 由上述可知,传粉受精的重要性,但有些作物在开花后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无法传粉也就结不了果,这时人们常用人工授粉的方法,给作物传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见图讲述人工受粉的基本方法) [小结]:植物开花传粉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完成了有性生殖。 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到达子房,花粉管内的精子与子房内的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课后探讨]: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成员之一遍布全球,请结合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谈谈植物的果实、花、种子的利用情况。 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1、3两题,。 生物教学设计6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行不衰。 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读者可以发现本文写得似乎并不像科技论文,相反,此文的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做到了将深奥的科学和生物道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文章里还有很大的一个特点,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让人易懂。 总之,这篇文章作为科技论文是很值得大家鉴赏的,无论从文章的思想、结构、语言、方法,还是其他,它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2.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方法; 2.抓住个别语段,纵深分析语言的运用; 3.思路凌驾在自读之上,进行综合式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展自身的事业的理念; 2.培养学生勇于为科学贡献余热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美国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从它们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启示,来指导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 推进新课 一、解题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为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销不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确:本文就生物社会和人类社会相互对照,虽说有人刻意要给以区分,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给人类社会的提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在科学方面或其他领域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划出关键句子,然后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根据关键句子和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1):从人类社会的情景联想到生物社会的活动,从而切入文章所探讨的话题。 第二部分(2):生物学界力求将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区分开来,以显示其同生物社会的异样性。 第三部分(3~10):谈了许多生物(蚂蚁、蜜蜂、鱼等)的生活状态和习性,从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多角度的来说明。 第一层(3~8):结合蚂蚁、蜜蜂的社会来看,主要说明了它们能思考,它们有智慧,它们能很有条理地组建自己的社会。 第二层(9~10):从粘菌细胞和鲱鱼的社会来看,它们能完全生存下来,它们是相互依赖和依存的。 第四部分(11~13):得出科学的推断,人类社会同生物社会是有相似性的,人类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同时,人类只有从中得到启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会组织。 (三)对于科普论文的解读,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教师):首先,在浏览全文基础之上,我们先弄懂整个文章的大概内容,让我们有个整体的理解。其次,借助理解论文的方法,如找寻每个段落的关键句子等方法来落实到段落层次中,将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明晰化。 生物教学设计7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自然科学小记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托马斯。刘易斯《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4课《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的科学散文着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依据单元提示的知识要求及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其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依据单元目标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即据此设计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课前准备(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决生字读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六、教学思路: (一)导入: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父母。)你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组成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叫什么?(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家,每个家庭成员有分工,有合作:父亲工作、母亲做家务,孩子读书……共同组建起一个家庭,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行小家庭生活时的一个惯有模式,我们人类都有家,那么生物社会有没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社会行为,进行了哪些分工协作呢?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学习,走进生物社会,了解一些小动物家庭的分工和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走进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个世界——————生物社会,激发学生思索人与生物的联系,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换位思考 1、提问: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组合作探究 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试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生活。(将学生分为四组:蚂蚁组、蜜蜂组、鲱鱼组和粘菌细胞组,各组分别思考自己应当进行的社会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从文中归纳出答案) 各小组选出几位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课内带动课外。 请学生补充一些其它营群体生活的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如:狒群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级秩序,首领具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权利,可以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同时负起指挥和保卫狒群的义务。 大雁在集体出动进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发出信号; 看守羊群时只需看好威猛的羊头,羊队会自动追随首领而不会丢失; 鸡的首领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 (四)探究主旨 提问: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提问: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提问: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明确: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使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是需要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3.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合性状表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图解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难点: 用遗传图解说出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合性状表现 教法: 讨论、观察、分析、归纳等 二、学生分析: 本节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是有所接触、了解和认知,只是未提高到理论层次。 对性对性状的理解和应用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遗传性状的显性和隐形中,对隐形也会遗传给后代理解上有点难度。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列举生活中的生物看见的玫瑰花的花色,再观察一下书上的图,理解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定义,讨论一些平时看见的性状。 2.相对性状:比较教科书上豌豆的各种形状,讨论思考,怎样判断一对相对形状。并在找出关键的词语。 3.基因与形状遗传:讨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隐性基因能遗传给后代吗?什么时候才会表现出来? 4.讨论遗传图解都有哪些内容?各自怎么书写。 5.小结。 6.练习。 四、板书: 性状的遗传 一、生物的性状: 1.概念: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方式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且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 二.基因与性状遗传 1.显性基因:A显性性状:AA或Aa 2.隐性基因:a隐性性状:aa 三、遗传图解: 亲代的基因型:母亲Aa×父亲Aa 亲代的表现型:双眼皮双眼皮 生殖细胞:A或aA或a 后代的基因型:AAAaAaaa 后代的表现型:双眼皮双眼皮双眼皮单眼皮 五、反思: 紧跟教材,让学生多看多思考,多动脑,自己探索出重点的知识点,在讨论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并和前面学习的知识想结合,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复习了就的知识。而且注重将生活中的认识融于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瓦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轻松掌握知识的效果。 生物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22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生物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记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设计调查方案。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二、教学重点: 完成本章节内容的识记和把握,理解、记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温故篇 (温馨提示:尽量先凭记忆完成,然后针对情况做到查缺补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2、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制定合理的,有时因范围较大不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存。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 无机盐和,通过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或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4、绝大多数生物需要进行呼吸,吸入,呼出。 5.、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的排废途径有、、等。 6、生物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例如,大多数植物利用产生的萌发成幼苗;鸟类利用,而猫狗等哺乳动物通过使个体增多。 7、生物归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分,可以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照生活环境分,可将生物分为和等;按照分,可将生物分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节我们学习了两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它们是。 导学篇 重、难点点拨(温馨提示: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共同特征。熟记并运用所学知识,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作为生物必然具备他们的共同特征;反之,不具备其共同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这也是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其中,有一个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却不具备细胞结构。 例题: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电脑病毒B、珊瑚C、珊瑚虫D、智能机器人 2、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有机物则是包括葡萄糖、淀粉等在内的含有生物体所需能量的物质。与二者联系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实现“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生产者),而生物的呼吸则实现了“有→无”的转化。另外因为动物体内不能自己产生有机物,所以为了生命活动的需要,他们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植物或动物)为食,即只能进行“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消费者)。 试回答:任何生物都能进行呼吸吗?呼吸作用的产物你能说出两种吗?、 3、动物体的排泄途径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种排泄方式。 4、正确理解三种分类方法(实际上生物的分类方法不知这些),它们是互不影响的。比如:狗是第一种分类中的“动物”,它还是第二种分类中的“陆生生物”,也是第三种中的“宠物”。 知新篇 牛刀小试(温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不会的提交小组或班内解决): 1、植物和动物共有的特征是() A、剧烈的运动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态,种类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细菌C、器官D、组织 3、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霉菌越长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缝越来越宽D、汽车越跑越快 4、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是生物具有() A、应激性B、细胞结构C、生长现象D、新陈代谢作用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 A、出汗B、排尿C、呼气D、排出粪便 6、“植物受阳光照射,制造有机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现象说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间 7、关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快速运动B、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8、下列哪项不能说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长大B、植物种子萌发成幼苗 C、鸟产卵、虎产仔D、鲸呼吸时产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C、病毒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D、病毒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10、关于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都是观察的用具 C、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D、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不需要做记录 11、夜晚卧室里摆放过多分植物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是因为() A、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B、植物要生长 C、植物释放过多的氧气D、植物呼吸与人争夺氧气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句话表明() A、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B、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体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体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调查 C、调查范围再大,也必须对调查对象挨个调查D、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属于什么生命活动() A、美化环境B、生长C、获取营养物质D、生殖 15、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归类为() A、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B、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D、有用的、无用的 16、下列生物归类的方法正确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带是陆生生物B、狗、鸡、鸭是家禽 C、松树、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麦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调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资源调查C、水资源抽样调查D、仔细观察牛,并拍照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过程中应尽量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不喜欢的不记或少记 B、调查时看见自己满意的东西就应该采集回来 C、为了采到合适的标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险也是可以的 D、调查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19、下面调查活动步骤正确的是() A、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B、设计调查路线→分组→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C、分组→设计调查路线→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D、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整理→归类→调查记录 生物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 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 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2)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基因又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提出问题,讨论:若AA决定的性状是双眼皮,aa会决定什么性状?那么Aa又会决定什么性状呢?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双眼皮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见下页。 双眼皮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单眼皮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双眼皮。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眼睑的特征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2)爸爸、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4)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双眼皮; (5)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6)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7)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同学们对(1)(2)两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待征,这就是遗传。(4)、(5)、(6)、(7)几种情况中,孩子继承双亲之一的性状,同学们也能接受。那么,为什么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是不是在调查中搞错了?孩子与双亲的上眼睑都不相同,是否有这种可能性? 提问:父母都是双眼皮,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 (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的后代? (2)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或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 (3)假如,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这种后代是怎样产生的? 示投影片:教材P、133图V—3。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对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4、遗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 请同学们看课本P、133下面的图。这是一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这种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坐 立走都很晚,只会说“爸”、“妈”单音节词,有的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疾病是天生的,但得这种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患者一生下来就有这种疾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 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 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禁止近亲结婚: 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具体的性状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向老师或有关人员请教。 【板书设计】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见下页首): 4、通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2)禁止近亲结婚。 生物教学设计12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价值。 明确人类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题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学习。 (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 1、举出几种生活用品来自哪里?与生物圈有什么联系? 2、总结生物圈有哪些价值? (二)、人类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1、自然资源根据是否再生如何分?试举例。 2、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小结 内容见课本。 四、拓展延伸 1、面对全球的能源危机,我们应如何做? 2、乱砍乱伐带来哪些危害? 3、找找身边破坏资源的现象。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考虑属于自学范畴,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所用的时间稍长,同时延伸的内容有些片面,作业尽量设计成填空、选择题。让学生更明确答题的目标。 生物教学设计13检查自学效果: 师:上一节课我们发了张05、06、07、08这4年的表格练习题,下面我们检查大家的自学效果。师:先请吴海潮讲讲你统计出来的这个4年高考题中,表格题所占的分值。 吴海潮:08年共22分,07年共17分,06年共39分,05年共15分 师:很好!请坐。下面请梁梓强讲讲表格题是如何考查知识点的。 梁梓强:表格题一半都是新情景,通过新情景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不错!请坐。还有没有补充? 生:(摇头) 师:其实,梁梓强已经点出了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讲得不够具体,我们来看看(投影课件) 含表格的生物题统称生物表格题,其特点是: 1.新材料、新情景:通过表格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2.重基础、重能力:生物表格题既有利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生物表格题主要有: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设计表格题、表格综合题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首先解决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这三大表格题。 进入正课: 一、投影课件,教师向学生分析数据表格题的解题关键。 1.数据表格题:用表格提供各种数据的题。 解题关键: 一是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如上升还是下降? 二是要注意特殊数据,如最多、最少、平均、总和等,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小心,想清道理。 三是要认真分析表格数据:要进行纵横格比较,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注重分析引起数据变化规律的原因;注意分析表格中两格之间数据的差值或总和及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播种量的比例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燕麦大麦燕麦 0.20.842133 0.40.68156 0.60.49832 0.80.210513 2.习题反馈 (03广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是 (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3.学生做题并回答 师:何宏杰你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何宏杰:这是一道数据表格题。表格含有的信息:①随着播种量的增大,大麦、燕麦各自的产量提高。② 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2∶0.8时,产量比接近1∶3,而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4∶0.6时,产量比接近1.6∶1,可见,大麦的适应性强于燕麦,所以大麦的竞争力远大于燕麦,在数量上越来越占优势。所以选B。 生物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及结合自身经验,提高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小编微信上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生动理解教学三维目标》,如果不了解回复【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2.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难点: 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 教学用具 各种常用药物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运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身体不适或诸如感冒、腹泻之类的小病困扰时,通常都是怎样处理的?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随后再次发问,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用药常识以此来对症下药的。我们在使用这些常用药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以此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本节所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安全用药 (1)通过学生对自己常用药的交流介绍,增加常用药及安全用药的使用常识 承接导入的谈话内容,教师再次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回答。 ①我们平常用过的药有感冒药、消炎药,还有哪些呢? ②这些病一般都是哪类?治疗什么病的?(属于治疗伤风、感冒、咳嗽、头痛、牙痛等。) ③这些药有什么共同特点?(主要用于治疗或缓解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 ④这些药物我们一般在哪可以购买到?(医院、药店、大超市) (2)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出非处方药。(同学们提到的这些家庭中常见的药物,都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我们称之为非处方药。)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有关非处方药的说明,共同讨论、交流,谈谈对于非处方药的了解。 随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处方药的用处所在。(一些老年病或顽疾,在家里也放有一些常备药,那么这些药与之前的非处方药又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顺势引导出处方药的学习。(像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一些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药物必须在医院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获得,或凭处方由大的药店购得,他们和我们刚刚学到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叫它“处方药”)随后要求学生找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不同与相同。 (三)作业交流 引导学生从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查找有关安全用药的资料,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一些急救常识,你都会些什么方法?请同学们提前学习一种或几种急救方法。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151、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走进新单元 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新课过程 认识材料和用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三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练习反馈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6、教学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