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断舍离》读后感 |
范文 | 2020关于《断舍离》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0关于《断舍离》读后感(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断舍离》读后感1《断舍离》并不是对物品收纳整理的书籍,主要是强调人与物品的关系,把原来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生活的关系。 “断”是从源头上限制物品进入自己的家,购买物品时要三思,考虑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适”?注意时间轴是当下,而非过去或者将来。当然我认为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会用到(正好有优惠),可以允许自己购买(毕竟家庭主妇是要为家里省钱的!),但是不要囤积。囤积的动作一般是来源于不安全感,要笃定地相信,将来会有将来的机会和办法。这样由行动来影响思维方式,人也会变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尽量减少无用社交。有的人认为在人群中才会体现自身价值,但无用社交虽然可能热闹,对生活是一种消耗。对于我来说需要远离流于形式、粗俗而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在参与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选鉴别,只专注有助于自我成长或加强所重视亲密联结的活动。 在观念和想法上,“断”意味着停止消极的想法和评判。在负面想法闪现的一瞬间,尽力去掐断,因为这样的想法无益也无意义,只会自寻烦恼。关注问题本身,关注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以结果为导向。 “舍”是指舍弃对自己无用的物品。时间轴同样放在当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是否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注意不是“这个东西还很好”而是“它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我需要它。”这样筛选出来“无用”的物品,可以选择转赠给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丢弃。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质购买欲泛滥时期留下的品质并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觉得没有自信,浑身不舒服,但是由于没穿几次,觉得浪费舍不得扔。在践行“断舍离”过程中,果断处理掉,这个衣物虽然可能还有货币价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无价值,还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物品需要更舒适、有品质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这样自问内心去辨别物品的过程就会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于今后在“断”的阶段准确而义无反顾。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没有办法兼顾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来什么是最重要的。比如兴趣非常广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个领域得到精进,一定需要放弃一些其他的兴趣,多分配时间到这个领域,习得所需技能,提升兴趣的高度。人际维护也一样,没必要要求自己和那么多的人成为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维持在一定数量即可,允许以前的好友渐渐疏远,因为人际关系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需要强求,即“舍”的理念。 “离”指的是一种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做减法生活,舍弃不需要的,珍视每一件留在身边的物品,把握主动权,顺其自然,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这样的习惯会让自己对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断舍离”就是通过处理人与物品的关系,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彻底地了解自己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不断提醒自己,活在当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致更通透。 《断舍离》读后感2《断舍离》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这是一本不到两小时就可以翻完,却足以改变人生的书。当你为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纠结困扰时,就是应该进行内在自我分析的时候。“断舍离”是你与崭新自己相遇的过程。 我想大多数人在整理家务的时候都会在内心吐槽:东西太多了!整理起来太累了!可是这许多东西不正是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吗,想扔不舍得扔,整理又懒得整理,有的时候咬咬牙收拾一下,下次再整理的时候发现又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而原来的东西一直在某个地方生灰发霉,长此以往,自我感觉空间越来越小,直到压得你透不过气来。 物品如此,人的内心也是如此,常常陷于一段挫折的经历,一次失败的感情,一段逝去的光阴中难以自拔,一方面让自己痛苦,不仅有可能忽略当下生活中的风景,还有可能失去更为重要的东西,另一方面让身边的人痛苦,自己的消极情绪慢慢地将那些爱着我们的人推离我们身边。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做精神上的强者! 《断舍离》读后感3这本书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当时听说是一本关于收纳整理的书,我还有一点困惑,心想这也能出本书?果然我这种小地方出来的人见识少。后来再次听说这本书是有一阵网上流行“极简生活”这个词,但是有人推荐看看《断舍离》这本书,才了解到这本书不光是收纳整理,还有一些理念。 不过我也是一直拖到现在才看这本书。书的作者是山下英子,也是日本人写的书,最近看的书好像都是日本的。好吧,按照上一本书的`指导,挑出印象最深的三个点来写。 第一,物质轴的思维模式。 我们面对东西的时候,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来思考,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来思考。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们,人类从进化的一开始就生存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这个能用,留下来。那个坏了,修一修应该还可以用,留下来。那个彻底坏了,修不好了,扔掉吧!想想,这些场景是不是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是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基因当中。没错,它其实就是我们经历过物质贫乏的时代后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 这就是物质轴的思维模式,以能不能用为主要的判断标准,而忽略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必要性。 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吗?我拥有的东西里有没有它的替代品?我是现在就要用到它吗?还是要很长时间之后才会用到它?当我们从物质轴的思维模式转换到必要性的思维模式,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这里的东西也指代我们的观点。 这让我想起我的两台笔记本电脑。我原来买过两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放在单位,一台放在家里。那个时候准备考研,所以用的还算顺手。后来去上学了,就买了一台新的笔记本,家里也添置了一台新的台式电脑。那两台笔记本也就完成历史使命,被扔进了壁橱里。这两台电脑并没有坏,还能正常使用,但是因为型号已经老旧了,所以有些运行缓慢,而且有了新的电脑,这两台基本上没有什么使用的价值了,而且我估计,以后也没有再使用他们的可能了!不过从他们正式退役到现在,也有2—3个年头了,我也一直没有扔了他们。我的想法就是,这还能用呢,又没坏,扔了怪可惜的。 这其实就是物质轴的思维模式。只考虑能不能用,而不考虑有没有用。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个网课不错,买下来听一下。”“这件商品折扣力度好大啊,快买一点!”“这是我去xx玩买的纪念品,还是留着当个纪念吧!” 然后网课只听了一两节,买来的折扣商品在角落里积灰,每次擦拭纪念品都在心里默默的骂自己当时怎么没买一个好清理的,却买了一个这么多地方会落灰的东西。以后碰到东西,先想一想,这东西是能用还是必需?也许这样,我们能够更加轻松的应对我们的生活吧。 第二,舍 书中讲了舍这个字,其实挺有意思的。舍不等于丢弃。 有的人会说,舍不就是丢弃吗?其实也对也不对,因为丢弃只是仅仅丢弃了。而舍往往还包含着另外的一个意思,就是得。这让我想起了物理学里的一个概念,叫做熵增。熵的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所提出。化学及热力学中所指的熵,是一种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熵亦被用于计算一个系统中的失序现象。 所以睇增也有两个概念:物理定义: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热力学定义:熵增加,系统的总能量不变,但其中可用部分减少。我自己的理解是,一个人的精力是一定的,如果无序性的精力增加,那么有序性也就是你能够使用的精力就会减少。那么舍的意思就是,把那些会增加你无序性精力的事物或者想法舍掉,反过来,你的有序性或者说你能够使用的精力就会增加,这就是得。 而舍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制造负熵的过程。舍掉我们思想的包袱,让思想恢复到有序的状态。舍掉牵扯我们精力的东西,让我们的精力更加集中到对我们来说更加必要的事情上。 第三,认识现状 书中讲到认识现状的方法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示在眼前,居高临下的俯视他们,掌握家里物品的现状。其实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并没有什么概念。这里包括物质环境也包含精神环境。我们总是对这些东西很迟钝。 比如,你拥有什么东西,放在了哪里。你伤心的时候能找谁倾诉,你遇到麻烦了谁可以帮你。这些都是我们拥有的东西,但是我们并不熟悉。所以,我们需要一次从上到下的审视,审视我们拥有的东西,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环境,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东西过剩,什么东西不足,什么东西没有。而且,认识现状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决定我们能做什么。就好比我要去爬喜马拉雅山,我就要知道我有什么装备,我的体能怎么样,我的经济状况是否允许。盘点下来发现,我跟爬喜马拉雅山还有很大的差距,我目前的状况只能爬爬城市公园里的小山丘。那么,我和喜马拉雅山差多少,我应该怎么准备,这是认识现状之后的工作了。 让我想起我考研失利的时候,并没有对自己好好的认识现状,总认为是专业课出了问题。直到后来自我盘点才发现,专业课分数还行,其实是政治拖低了分数。后来,着重了政治的复习,果然提高了分数,成功上岸。 所以,不光在收拾整理上要认识现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认识现状。把自己拥有的盘点一下,丢弃不用的,利用好自己有的,规划好未来想有的,才能更好的面对生活。 《断舍离》读后感4最近在看《断舍离》这本书,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无能为力的事,当断;生命中无缘的人,当舍;心中烦欲执念,当离;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中所想,皆是过往;放下执念,心才能回归安宁。 喜欢归喜欢,但断舍离这三字,知易行难。 无能为力的事,当断;不,这不是当断,是你必须接受你的无能为力。 生命中无缘的人,当舍;错,这不是当舍,是你只能接受双方的无缘无份。 在这里,你没有任何的选择权,不是你有断舍离的初心,是你被迫接受了断舍离的结果。 继而,求而不得,执念悬心。 可哪怕结果已经摆到你面前,哪怕只需要你接受这个结果,但你依旧做不到“当离”。你没有办法在任何环境下想进就进,想退就退,你不具备游刃有余这个本领。 这时作家冯唐会告诉你: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贪婪,时间太少,好玩儿的事儿太多,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纠缠。 但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你没有经历生死边缘,你会觉得活着是大事,但你放不下来的那些也并非小事。 没有必要让自己断舍离,因为你放不下的那些事中有你曾经的期待与努力。那些无能为力,那些无缘无份,那些烦欲执念,交给时间。 或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突然间你就释怀了。无能为力的事,你依旧努力;无缘无份的人,你依旧欣赏。只是,心之所向,多了一丝地狱,少了一念天堂。 《断舍离》读后感5最近闲来无事,将以前买的书重新拿起来看,其中一本我反反复复读了几遍,深受启发,拿出来分享下。书名叫《断舍离》,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作品,常年占据畅销书榜前几名的一本书。断舍离三个字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有点火到烂大街的嫌疑。近几年,日本的收纳术、整理术正是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时候,BBC还专门出了一档关于日本收纳术的节目,跟这本书有类似的主张,有空也可以看看,但是剧情拖沓夸张,完全没有书看起来过瘾。 这本书不厚,比正常书略小一圈,里面内容也不多,适合坐地铁、高铁时阅读。读第一遍时我没看进去,为什么呢?除去我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类翻译类的作品,读起来比较拗口。可见好的作品虽然不分国籍语言,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欣赏,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翻译。这本书还好理解,毕竟是通俗类读物,一些专业类书籍的翻译(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翻译的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直接将经典拉低几个档次,完全不忍直视,恨不得直接去看英文原版。 这本书一共五章,主要讲了什么是断舍离,为什么断舍离,怎样断舍离以及断舍离的带来的影响。断舍离,顾名思义,就是断绝、舍弃和脱离。断舍离什么东西呢?断绝你家里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你家里用不上的东西,脱离对东西的执念,解放自我。为什么断舍离?山下英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为什么要断舍离,毕竟想让改变人的行动要从改变人的思想入手。在物质泛滥的社会,我们家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在现在并没有用武之地,我们或舍不得或没时间或忘记丢弃这些东西,导致他们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家里的空间小了,就会有意无意之间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运气。因此,进行断舍离,实质上是通过收拾物品清理自己的内心,为自己心灵减负。当我们不知道怎样断舍离的时候,山下英子也提供了一个小方法,就是从自己的衣柜入手,通过清理不穿的衣服来去除自己的执念。尤其到换季的时候,这个方法对于我们女生来说真的既实用又有效。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开始断舍离,那么首先我们要在头脑中理清自己和物品的关系,断舍离其实是有三个主体:我,物品和现在,现在我不需要的物品就要进行断舍离。其次,就是从扔东西开始。考虑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我觉得直接扔掉实在太可惜,有些东西虽然对于现在的我没有用,但是对于现在的其他人或许是必需品。因此,我觉得这一步应该改成送人或者转卖(闲鱼,转转和各种转卖群),这样不仅能够实现物品的使用价值,还为社会环保做出了一份的贡献。扔完东西,剩下来的东西就需要仔细挑选和分类,这里也是提到了一些收纳术的方法,比如三分法,七五一总量限制法,总的来说,就是简单分类,保证充裕空间。断舍离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就是东西少了。那东西少了会带来什么好处呢?首先,东西少了,空间就大了,家就会成为我们最棒的放松地。其次,东西变少是我们精挑细选的结果,留下的物品不仅恰好能体现我们的品味,还能无形中推动生活品质的提升,通俗点说,用买十个塑料勺子的钱买一把不锈钢勺子。再者,上升到灵修层面,山下英子认为筛选物品也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我们和周边环境的关系。物品的循环带来了空间上的流通、自由,除去积攒的霉运、腐朽和停滞,让好运和幸福源源不断的涌入。有趣的是,书中讲述了几位日本女士断舍离的例子,结果对家中物品断舍离后,几位女士都与丈夫离了婚。 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确实身体力行的断舍离了一下,一天之后,我收拾了五大包杂物,都是我一直舍不得清理却又用不上的物品,无法想象自己刚毕业就已经积攒了这么多东西,虽然我最终没有得到心灵上的启迪和进步,但是处理掉五大包杂物的感觉真的不要太爽,可以在地上打滚的那种。对于不知道怎么样断舍离的朋友,我倒有一法子,你可以试试,假想自己正要搬家,挑必须带走东西,剩下的东西你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断舍离,其实每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十分之一,大部分东西都是不需要且被我们忽略了的。 推荐日剧《我的房间空无一物》,跟断舍离的想表达的思想不谋而合,甚至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有强迫症的同学看这个一定很舒服,没有强迫症的人看了会变成强迫症。断舍离的思想可以用到的地方实在太多,静观人的一生,难道不是一直都在断舍离吗?《我的房间空无一物》说得好,谨慎拥有,勇敢舍弃,珍惜使用,长久喜欢。 《断舍离》读后感6家里杂物总是很多,桌子上、橱柜里到处都堆积些无用之物,总是觉得有些东西以后会用得上,但实际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还占用着家里的位置。朋友推荐我一本书——《断舍离》,当我真正的读过之后才发现,断舍离不仅仅是扔掉废弃的“东西”,真正的断舍离还应该做到:甩掉自身惰性,采取有效行动,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当代大多数人存在的普遍现状:喜欢囤货,还舍不得扔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就拿我自身来说,在看到购物广告时总会忍不住买一些非必需品。在面对物品的时候,想的不是“这个东西需不需要”,而是“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总是相信这个东西还会派上用场,但最后导致橱柜里、桌子上、沙发上甚至地板上都是些根本不需要的物品。这种思想,致使我们进入到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锁定到最适量,才是生活原有的理想状态。书中说道:“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而我就是属于执着过往型。我总是珍藏了以前上学时传过的小纸条、从小到大戴过的手表、同学送的已经硬掉的棉花糖……要做到断舍离,首先要不轻易地入手物品,然后就是要对杂物说拜拜。打开自己所有收纳盒的盖子、拉开抽屉、打开衣柜门,让眼睛看见房间的所有东西,以杂物的量来判断生活的质。 当杂物最适化之后可以进行收纳,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出”之美学。但断舍离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舍弃生活杂物才能进行观念上的断舍离,舍得便是获得,断舍离给我们带来极简生活,而最重要的是“出,则进”,“进,则出”的良性循环,都能提升我们人生的新陈代谢机制,让生活更上一层楼。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