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暮江吟》教学设计 |
范文 | 《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意境优美。鉴于这是我校《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这一实验课题的研讨课,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完古诗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欣赏古诗、自学古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自觉弘扬祖国灿烂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带,教学挂图,写有《忆江南》和学习目标的投影胶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课内和课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大量是写景的诗,能背几首吗?大家喜欢怎样的方式学古诗?这节课我们就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暮江吟》。 2、解题: 读题后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吟”)再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谁来介绍介绍。 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二、初读感悟。 1、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写景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放配乐朗诵磁带,生想象画面) 2、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 4、汇报朗读。(指名读诗)(齐读)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学习一首诗只读好就行了吗?(根据学生的思路)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了解诗歌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讨论中来领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生自由学习讨论) 2、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1)理解诗意: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2)相机引导: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3)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生汇报)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四、悟情评读。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3、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学生争着,比着读) 4、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 5、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师深情描述创设情境)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 6、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齐读。 3、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名汇报(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都是写江的。) (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4、师简介此诗背景资料。 5、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配乐,生齐读) 6、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七、作业设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自选作业: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摘抄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抄背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用写话或作画的方式展现诗中描绘的一个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2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 2、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暮江吟》 1、初读,理解诗意 (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 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 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 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 (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 (2)背诵古诗 (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 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习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吟诵《暮江吟》,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佳作。今天我们学习的《暮江吟》就是了。 2、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腐败的朝廷,到杭州去当刺市史。上任路上,他游山玩水,心情舒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3、释题:《暮江吟》(就是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范读诗歌(听录音) 三、自学古诗 1、这首诗较好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参照书上的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自学,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老师巡堂,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习情况。) 4、汇报交流 (1)你们自学时有没有不理解之处。请质疑。解疑。 a、铺:太阳的斜照。 b、瑟瑟:碧绿色。 c、可怜:可爱 (2)再说:你学懂了什么?(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夕阳照在江上,江水半红半绿。到了夜晚,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的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色下闪闪发亮。) 四、指导朗读 1、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知道“诗意”,感悟“诗情”,还要进入诗的意境,想象画面。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请大家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3、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4、(1)句要读得平稳,轻柔; (2)“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 (3)、(4)句: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老师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说)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入夜江上景色。写傍晚时江上景色着重描写色彩;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 3、师虽然没有一字一句来指导你们,你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吗?会读吗?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质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课外拓展 请在《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中找出白居易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暮江吟 暮江 时间的变化残阳铺水中瑟瑟 红可爱 夜露似珍珠。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4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引入。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还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吗?服气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三)通过“绘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2)(为画面配音)教师播放flash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5学习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6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筝音乐、《暮江吟》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学习 1、知诗人,解课题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大约是公元822年白居易赴任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地地吟咏,一笑一吟地流露,真实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反映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1)“暮”是什么意思?(傍晚,日落西山) (2)“暮”和“江”在这儿各交代了什么?(时间和地点) (3)吟:作吟咏讲。 (4)释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在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范读全诗,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音乐] (2)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然后自由说说诗句的意思。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照射 瑟瑟:碧绿的颜色 诗意:夕阳从地平线上照射水中,江水一半是碧绿色,一半是红色。[课件]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诗意: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露水像晶莹的珍珠,月亮如同悬挂在天空上的弯弓。[课件] 3、想意境,悟诗情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它呈现给读者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这里不仅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而且还给人们亲切安闲的感觉。尤其是“铺”的运用。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课件] 4、诵佳句,背诗文 (1)朗诵这首诗时,注意下面的节拍。[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 “瑟”“红”要拉长语调; “可怜九月初三夜,”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二、朗读欣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巩固练习[课件] 1、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 代诗人 的作品。全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2、辨字组词。 暮( ) 残( ) 瑟( ) 铺( ) 慕( ) 浅( ) 碧( ) 哺( ) 3、说说下列诗句意思,注意粗斜体字词。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7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学习内容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课件演示:《春晓》《咏鹅》《登鹳雀楼》……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有一定难度的,想挑战吗?接着演示:《古朗月行》)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暮江吟) 设计意图: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6个生字。 3、齐读两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1)作者都是唐代诗人。(可让学生再说说自己对唐代诗人和唐诗的了解。) (2)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3)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4)《鸟鸣涧》写的是春天的景物,《暮江吟》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门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三、分步解读,体察诗韵 (一)学习《鸟鸣涧》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 (2)观看课件,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4、参读《鹿柴》,拓展理解。 (1)课件出示《鹿柴》,对比“空山不见人”与“夜静春山空”,“但闻人语响”与“时鸣春涧中”,你发现有什么异同之处呢?(体会王维诗作的意境美) (2)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那么美丽,来说说你对王维的评价吧。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4)请闭上眼睛,听课件吟诵这两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描写的情景,通过比较参读和课件演示的形式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过渡: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让王维陶醉其中,而白居易也在江边流连忘返,他在欣赏什么美景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2、学生读诗。读后质疑、讨论: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白居易在江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样景物呢?和同学讨论交流。 3、师生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引导理解: (1)为何不说“残阳照水中”而用“铺水中”呢?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看图理解这个词: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看上去就像铺在水面上一样。板书:残阳→铺) (2)“瑟瑟”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呢?(看插图结合注释理解: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江水的原色)。受光多的地方呈现出红色(阳光的颜色)。 (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江水→瑟瑟) (3)“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可爱)那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4)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板书:露水→珍珠月亮→弓)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板书:景美) 4、这样迷人的景色确实容易使人陶醉其中,难怪诗人白居易流连而忘归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然后闭上你的眼睛用心感悟,再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四、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借景抒情,两位诗人却分别用“境美”和“景美”来表达,当两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两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在索解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以月为友留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的海上月……)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关山月》(李白)、《中秋月》(苏轼)、《霜月》(李商隐)、《江楼月》(白居易)等,大家可以去读读背背。 2、布置自选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其改写成一篇文章。 (2)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描写的景色画出来。 (3)祖国山河无限美,你的身边(生活中、家乡、家里、学校等)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将你所看到的美景结合你的想象将其创作成古体诗或现代诗。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8理解字词 练中悟情《暮江吟》教学设计 史桂华 郭锡洋 一、导入激趣。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习(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3、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意境联想诗歌。 2、指名回答,相机背诵有关的古诗。 3、导入、板题。 4、读题,认“暮”字,学写“暮”“吟”两个字。 5、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交流汇报,相机找出相关的诗句并诵读。 3、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相机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妙处。) 4、画一画诗歌(选前两句或后两句)表现的意境。 5、练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7、赛读、评议。 8、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暮江吟》。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读读背背与夜晚有关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3、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一个“瑟瑟”,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的词《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2〔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入课题《暮江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纠正字音瑟,明确朗读节奏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赞叹) 4.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的月亮是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 3.你们见过月初的新月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作业 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4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阅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运用学习古诗的办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诵读指导,让学生准确地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并把握诗歌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第一首诗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2.揭题:首先我们来学习《暮江吟》这首诗歌,看看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 3.思考: 题目中的“吟”是什么意思?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又是指的什么时候呢? (“暮”指的是傍晚) 题目的意思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聆听,注意诗的节奏与停顿。(按233的节奏读) 2.学生自主识字。 3.诗人为什么傍晚会站在江边吟诗?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他?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首古诗。 三、熟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 1.“铺”字能不能换成“映”? (不能。“铺”字表明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面上很形象。) 2.“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夕阳) 3.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象,后两句写的是夜晚时候的景象。 4.欣赏“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请你试着描绘一下诗中夜晚的景色。 (2)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可怜”的意思——可爱 第二首诗 一、视频导入 1.播放庐山景色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 2.简介庐山,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并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2.注意读准字音,读古诗时要读的有节奏。 三、理解古诗 1.交流讨论: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诗? 学生自由交流 2.想一想,作者从远近高低等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所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请你想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都看到了庐山怎样的景色? 3.作者身处庐山之中,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4.你觉得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和事? (看问题要全面 避免主观片面。) 第三首诗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的图片,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融入诗中,体会诗意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梅和雪在争什么? 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揭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明白本诗所说明的道理——取长补短。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大屏幕上会出现几幅图,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舟过安仁》、《咏柳》、《忆江南》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铺 江水 瑟瑟 红 可怜 露珠 真珠 月 弓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6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 比作,又把比作。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