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探论文 |
范文 |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探论文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时紧、内容多,学生感觉学之无用,只有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多元性,才能赢得高职语文教学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开设《大学语文》课,也是造就人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把培养与人才目标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因此,它的教学应把握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一个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自我封闭,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克服现有弊端,探索新的、适合课程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重人文内容,轻技能培养 大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是最具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的文学形式,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都是文化、美学、道德、情感等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想主义作品。即便是诗歌以外的散文、小说等作品也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较高层次的文学修养上。这在拓展学生视野、汲取有益人生的养料、提高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标,语文素质不但包括文学素养,还包括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应的表达能力。 近几年,大学语文教学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教师认为这些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并不适用,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大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并不高,表现在语音不规范,用词不规范,语法不过关,写作能力差等方面,有的学生甚至连简单的会议记录、申请书等应用文都不知道怎样写。因此,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文学性、人文性、美学情感的渗透,还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 2.教学活动脱离社会生活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的精力大多放在课本内容上,缺少社会生活的滋养和对生活的感悟。没有延伸到生活中去的语文教学,没有基础,缺少活力。这种模式使学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净人”,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少之又少;大学生活更象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虽然也有社会实践活动,但体会生活的领域并不广泛。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抛开社会生活谈语文教学,等于“闭门造句”,离开了社会生活,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将语文教学封闭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3.教学模式呆板,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依旧延续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开拓意识和应变能力,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挫伤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吸纳接受能力被强化,主观性、能动性逐渐弱化;教学过程克守固定模式,按照大纲的要求订出框架,教师和学生们都在这个框架约束下,不敢逾越雷池,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传授型方式授课,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教材的研究上,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行为,心理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释放,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改革教材 高职语文教学要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从教材改革开始,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缩短授课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鲜活实用,富有时代气息和改革精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重要依据。以往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大学语文》,这不能适应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又顾及不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文化基础知识不及普通大学生牢固、兴趣爱好广泛、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等。 高职语文教材应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而又具有选择性,因此在内容选编上要注重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求职就业需要等,使教材内容既有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深化、文史知识的系统讲授,又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交融,更有适应高职学生求职就业发展需要的应用知识的专题训练。选文范围应涉猎古今中外,文章体裁应欣赏与实用并重,语言风格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1.在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方面 基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宏观地分析历史文化;科学地进行文学与艺术的欣赏;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现实,从而坚定地树立起远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完善品德、充实思想。高职语文教材在选编上要尽可能做到: (1)精选思想内容高尚,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在增强他们“人文精神”、“人格力量”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如孟子《告子》、苏轼的《定风波》等等。 (2)选编一些名人传记,从内容上使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文体上让学生学会写作自传、个人履历等,如《李将军列传》之类。 (3)专题知识的选编要注意同题材而不同体裁、同内容而不同方法、同题目而不同技巧、同类型而不同风格等诸多要素,尽可能将历代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古代各家的见仁见智集中在一起,在提供学生理解钥匙的同时,也为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众多的课题。 2.在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比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需要写社会调查报告;毕业时需要写毕业;就业求职时需要写自荐信、求职信;招聘单位要考核应聘者的工作能力,需要写一份工作设计等。这些口头与文字的说写能力,往往对求职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信息化的时代,工作中信息的传递和交往非常频繁,并且也极为重要,更要求有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掌握了公务文书和有关专业文书的写作知识,就为他们将来适应现代化管理工作和科技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求职应聘时应对面试、推荐自我能口齿伶俐、大胆展示所学所长,笔试上岗时能读会写,为专业成才搭建平台,这就需要从改变教材体例人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 既不采用单一的文学模式或写作模式,也不采用现在被普遍使用的文选加写作模式,而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要求,听、说、读、写四方用力,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以促进大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训练其语言的根底和说写能力以适应生活工作的需要,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解决间题的能力,以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尤其加大“说”与“写”的比重,在闯求职应聘这第一关时能应对自如,顺利通过。平时多做一些模拟招聘的口试与笔试训练,真正请主管人事的单位负责人现场模考,锻炼学生胆识、口才、书写能力等;在“写”的方面又要注意选编一些对各专业大学生均有价值的实用性文章,如优秀的科学、调查报告、精彩的演讲稿、合同、协议书、广告以及说明书等,既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知识性,又有生动的文艺性、广泛的实用性。 (二)改革教法 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它主张。学”重于。教”。大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协作者,甚至还是学习者;高校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有目的、明方向地从事专业学术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国际高职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改换教育角色,改革教学方法。 1.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时很紧,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的教学是较为可取的。把教学一任务分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通过他们最为关心的事和物,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缀以活生生的事语和人为,纵贯思与想,使他们接受且升华为“真善美”的行为准则。如“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思想与信念”、“人生与爱情”等专题,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增加讨论研究课。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学者”“思想家”为邻,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教育,多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是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就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例如:针对袁宏道的《徐文长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请学生就“人才一及其人才的使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了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遭遇,这对学生来说,既了解了社会历史,又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社会热点比较集中的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人课堂,如当今主持人纷纷著书的现象,可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研讨,使大学语文课与社会现实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3.坚持并积极推进课内授课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并要求做读书笔记。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将课外读到的好书目介绍到课堂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讲解、评价,教师只作必要的组织和点拨,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4.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多一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量,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作品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提供巨大的资源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比如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时,就可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学生从中发现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创作中的创新及“文化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查阅对其散文的讨论和评价,让学生尝试去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诗文配上优美的画面、标准而动听的朗诵,可以让教材变得立体而生动;组织学生欣赏由世界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讨论观后感甚至续写故事,这有助于学生们较高层次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人物,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师生角色互换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以老师的角色向全班同学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诱发和引导作用,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由过去的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事实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实践机会,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或举办散文、诗歌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作文比赛等。改变过于单一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 (三)改革考试方式 1.考试形式 以往考试形式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做法不适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很难把一个学期学过的内容全部测验出来,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与“学”、“练”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比例分数。如作文、课堂参与发言占期末考试成绩的10%,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占考试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教学过程,又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2.考试能力 (1}考察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家作品的考核)、课文阅读分析能力,理解概括能力,重在(写作能力)实际应用。 (2)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考察内容,突出“专才”特色。 (3)在考察文化素质的同时,不忘其他素质的考察。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时时注重教学课题,以学生为核心,认真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搞好、搞活“大学语文”教学,实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宗旨,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