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
范文 |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1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只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身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局部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如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扮演。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2设计思路 : 1、谈话:让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句来赞一赞他们喜欢的季节,由此出示老师给带来的一首诗《山行》 。引导生读通、读好、读精,在读中体会。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2、过渡导入《枫桥夜泊》,让生自读自悟,体会诗人的感情。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神奇的,更是美丽的。随着季节的更迭,它不时的变换着美丽的容颜。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一赞它。 瞧同学们说的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的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让学生多读、想读、喜欢读。教师富有激励的语言更能提高朗读的效果。)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的这么有感觉,老师也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⑴、生:看到山、石径、白云、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你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⑵、(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 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这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爱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黄昏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的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只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多比不上杜牧笔下红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假如邀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⑶、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秋天。请生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天,请把它读出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别,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别,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4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 美丽的花园 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 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 我的书本 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 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 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 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 读得好 玩得高兴 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 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 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 八、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5教学目的: 1、会认“几、夹、岸、断、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读诗,感受春天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会认“几、夹、岸、断、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感受春天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春姑娘拿着魔法棒悄悄的走来了,给我们的大自然带来许多变化,你发现了吗? (指生自由发言。) 师:春天真是个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季节。宋朝的诗人俆俯就趁着春光出门游玩,写下了这首《春游湖》,请大家齐读课题。你们猜猜他去哪里游玩了? 二、初读课文。 1、师,春天的湖畔到底有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识字。 a.自由认读。 b.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 c.认读词语:燕子、双飞、几时回、桃花、夹岸、蘸水开、断桥、撑出、柳阴。 3、师:词语朋友回到古诗里了,你们还能读准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指名读,正音。) 4、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我也想来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请你们给我鼓鼓掌,好吗?(师带动作范读)老师读得好是有小窍门的:那就是边读边想象诗中美好的画面,这样才能读得很有感情,你们也来试试吧! 5、齐读。 三、图文结合,品读古诗,读懂诗句。 1、由图引入。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真想马上到湖边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你们也想去看看吗?快和诗人一起去湖边游览吧!(出示游湖画面) 2、看图感悟。 (1)(出示湖边美景图)师:慢慢地、仔细地欣赏,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a、(当学生说到燕子)指导读古诗第一行: 师:整整一个冬天没看见可爱的小燕子了,你瞧,它们成双成对地飞回来了,跟小燕子打个招呼吧!(你好,小燕子!)你们看到小燕子可真开心啊,谁能开心的读一读这句呢?----小燕子看到大家也很高兴呢,瞧,它们一会飞得高一会飞得低,你来读-------到底是什么时候回来的?请你来读-----(指名读,男生读。) b、指导读第二行: 师:除了小燕子,你还看到了什么?(桃花)小燕子可真聪明,看到这么美的桃花开了就悄悄的飞回了,你能美美的读一读这句吗?----看,桃花红红的、粉粉的,多可爱啊,请你来读。------两岸到处是桃花,真多呀,你来读-----因为春雨绵绵,湖水涨得好高,你看桃花都碰到水面了,水灵灵的,请你来读-----(指名读,女生读。) c、两岸的桃花真多呀,树枝都被压弯了腰,再加上可爱的小燕子,春天就更美了,谁能把一二行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一二行,读出感受。)让我们看着美景一起吟诵这优美的诗句吧! (2)(出示人物、断桥、小舟图)师:诗人被眼前美景所吸引,继续前行,又看到了什么? (当学生说到断桥)师:是啊,春雨连绵,湖水猛涨连桥也冲断了,游人们都过不去了,怎么办呢?谁来读读这句?------对面嫩绿的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探出了小脑袋,还有五颜六色的野花在向我们招手呢,可惜都看不成了。请你来读(指名读)------大家说怎么办呢?(生:有船啊)在哪?(柳树下)正在人们着急的时候,柳树下居然撑出了一条小舟,瞧你们多惊喜啊,读出感情-----船儿轻轻划,穿过那像帘子一样的柳条,多舒服呀,请你来读-----坐着小船,咱们又可以继续游玩了,多么愉快,请你来读------(指名读,) 师:虽然不能从桥上过去,但是坐着小船欣赏美景也不错,谁能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呢? 3、全班在优美的配乐声中齐读古诗。 4、师生一起读:让我们一起缓缓地,有节奏的,要是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读--- 四、指导背诵,体会感情。 1、师:学完整首古诗,相信这清新的景色和优美的诗句都让你们印象深刻,能不看书背诵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2、师:你可以看着图片吟诵,也可以闭起眼睛,想象美丽的湖边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给同桌听听。 3、配乐,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1、你还知道哪些和春天有关的古诗呢?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2、从古至今,春天一直是大家非常喜爱的季节,也流传着好多赞美春天的文章和古诗,我们课后一起把它们都收集起来吧! 六、板书设计: 春游湖 (宋)徐俯 燕子 桃花(蘸) 断桥 小舟 柳阴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6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3、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4、指导全班齐读古诗。(提醒: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师读一句,学生跟读。 5、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分别请女生、男生比赛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1、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杜牧一起欣赏着秋天的景色。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2)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寒山、石径……) (3)寒山是什么样的山?为什么觉得寒山美呢? 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那么,从远处看,寒山是什么样的?大家做一个比较了再回答:什么东西矮矮的、短短的,让人感觉丑丑的。 寒山,让人感觉。 (4)复习《七律·长征》中描写山的`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理解“径、斜”的意思。(展示PPT:石径图片) (6)除了寒山、石径,诗中还有什么景色让你感觉到非常美?(白云) “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什么颜色的?云是厚厚的还是薄薄的?) 云在空中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我们用一个成语怎么说?(若有若无。) (7)在这若有若无的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隐隐约约的人家。) (8)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学生有感情练习朗读。 (9)学生说说一二句诗意。 2、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前面一二句写的是远处的景色,接着诗人杜牧把笔锋一转,由远到近,他又写 了什么呢?(学生齐读三四句。) (2)诗人原本是坐在车上欣赏着深秋时节的美景,可这会儿诗人却停下车来了,为 什么呢?用诗句怎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①“坐”是什么意思? ②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情感?(“爱”。) ③老师依次问“爱”、“晚”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④学生说说第三句诗的意思。 (3)诗人在这些景物中,最喜欢哪种景物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①老师依次问“霜叶”、“于”、“红于”的意思,学生思考。 ②学生说说第四句诗的意思。 (4)请大家思考一下: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的霜叶? 诗人拿霜叶和二月花作(比较),我们来比较一下。 ①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降低,春天的气温回升,这说明枫林霜叶所处的环境比二月花要…… ②提问引出枫叶精神:可是,被秋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枫叶却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这说明枫叶具有怎样的精神?(枫叶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因为“红如”不过是说霜叶和二月花一样红,而“红于”是说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更经得起风霜考验。) (6)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更深层次地说,《山行》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 引领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两个大组赛读古诗。 四、古诗新唱,拓展阅读 1、大家喜欢唱歌吗?古诗也是可以编成歌曲的,下面让我们跟随动画视频一起唱一唱《山行》吧! 2、其实以前也有很多诗人写过秋天的景色,大家比较一下,和诗人杜牧写的有什么不同?PPT展示: ①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宋玉《九辩》。) 本句大意是:秋天所形成的肃杀气氛多么令人悲伤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 ②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③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以前的诗人常常把秋天写得很凄凉萧条,流露出消极伤感的情绪。而诗人杜牧却把深秋的景色写得(充满生气、没有一点伤感之情。) 3、也有一位诗人和杜牧一样,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PPT展示:秋词唐代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杜牧和刘禹锡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同学们也留心观察生活,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4、其实,一切诗境皆心境。不管是以前的诗人写的凄凉的秋天还是杜牧写的充满生气的秋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情感。 5、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山行》 。 总结: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去外面旅游时,如果欣赏到枫林的美景,能吟诵出诗人杜牧的诗句,或者在心中默念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唱一唱也行,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叶子都掉地上了,有啥好看的呀!”刚才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希望学习古诗可以陶冶你们的情操,丰富你们的想象,提高你们的素养! 五、作业 想象《山行》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并把它画出来。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会认“枯”和“荣”两个生字,会写“荣”、“枯”、“烧”这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初步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 1、生字的认识和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中刚刚讲到《找春天》,而且我们大家也都各自找了一下春天,我发现啊,大家找到的春天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叫白居易,他找到了春天的草,并且作了一首诗《草》(出示课件),现在就让老师带大家到唐朝,看看白居易找到的春天的草是怎么样的好吗?(学生的回答肯定异口同声“好”。)那好,大家请看PPT(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好了,现在大家把语文课本翻到第5页。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配乐诗朗读,那现在我想要听听我们的小朋友能读得怎么样?所以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但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下老师会叫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看谁读得更好。好,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大家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大家,大家读得都很棒。这样吧,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下,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老师,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什么字发音不太标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并请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 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学得也很好,刚才有同学已经指出了第二句诗中的“岁”是平舌音,“荣”是翘舌音(出示课件),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大家跟老师来读一遍,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大家读得很好,我们还有同学指出了刚才那位同学没有注意翘舌音,看来同学们都很仔细,“烧”这个字是怎么读的呢?(课件)(请同学回答,如果学生没有答对,那再请学生答,不超过四位学生。)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刚才有几位同学念成了sāo,这种读法是错的,还有一个字的读法错误刚才也有同学们也发现了,“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这两个字的读音大家也跟着老师来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度)(重复三遍)不过最后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分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 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读一下这首古诗,要注意刚才我们提出的发音注意点。 (学生齐读古诗) 很好!很好!大家果然很厉害!但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老师有点不明白了,又谁愿意告诉我呢?(明确两个“一”的读音) (请同学回答,大概请四到五位同学,如果没有同学答对,那就只有再听一遍录音。) 对了,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那现在我们就要自己来朗读一下了。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 (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下面我们大家来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 (全班齐读)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大家首先来看一下,然后再联系古诗,我们来讨论一下这首古诗的内容是什么,白居易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草的情景呢?(出示课件图片) 大家可以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和有关的参考资料,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如果会说了,就可以和你们的搭档交流一下;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懂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话等一下我们大家都一起来帮忙。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我看大家都讨论地非常激烈,有些小组已经把问题都解决了,有些小组已经能够说诗的意思了,还有些小组的问题提得有些难度,看来等一下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帮忙了!现在老师还要请几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古诗,来检查一下大家有没有把刚才我们强调的重点记住。 (请四到五为学生起来朗读古诗) 不错,很好。(如果有读音错误,及时指出) 刚才大家都已经讨论了,如果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话,现在就提出来吧,我们一起来互相帮忙。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问) 既然已经解决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来讲讲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图了。老师在把刚才的几副图再放一遍,大家开动脑筋,等一下我请同学回答。 (播放PPT,并请请学生分别讲一下这四句诗的大概意思。然后请学生做总结。)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学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小草的这种精神呢? (学生回答“要”) 很好,我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那我们最后再来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朗读) 很好,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诗的大意,虽然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但我更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来理解这首诗的,大家可以讲讲这首诗,小草或是你刚才读诗时想到的。 (请学生回答、交流思想) 3、练习背诵,完成练习 很好!老师听出大家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赞美了小草,也有同学说要学习草的这种顽强的精神! 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好!)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游戏做完了,我们又要开动脑筋了,大家来看PPT,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站起来告诉我空格上应该填什么,而且发音要准确喔! (请部分学生背诵古诗)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我们都已经会了,那诗中的生字我们也都认识了,会写了吗?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看PPT。(利用PPT出示生字) 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等等我们在请同学到讲台前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法,这样好不好啊?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游园不值》。 3.读懂《游园不值》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二、通读全课,学习生字 1.观看诵读动画。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注意生字读音。 3.读生字组词,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自学《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动画辅助。)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可以答疑;老师适时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其它两首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懂这两首诗的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游园不值》。 二、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自主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象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3.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 2.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附:板书设计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习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如:理解诗中的“岁”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直观形象地理解“枯、荣”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导朗读,感受古诗节奏美。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3、学生练读,启发学生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体会感情。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反复诵读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枯、荣、烧”3个生字 重点讲解: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七、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画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今天,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杨万里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导入: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如:“稀疏的篱笆”、“小路伸向远方”(看课件);理解“未成阴”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不能遮挡太阳(看课件);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六、阅读积累 1、出示已学过的《村居》诵读。 2、说说《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写春天的景色。前两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都写了儿童的活泼和快乐。) 六、指导书写“未、追、店、徐、菜、宿” 6个字。 重点讲解: 未: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笔顺,后写“走之儿” 宿:宝盖不宜太宽。 菜:“采”是八画,不要把第三笔“点”和第六笔“竖”误连成一笔。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诗的内容 情: 喜爱 画:篱落 一径 枝头(静) 儿童 黄蝶 黄花(动)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10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重点是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观察及表达。所以在同年级的老师问我怎么讲,我就想先让学生读读诗大概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看图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读诗,用自已的话说说诗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诗,说不定学生也能作诗了。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并比我想象得还要好,所以一节课就把两首古诗全部学习了,但课尾就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已练习作诗了,只好留在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我没有给学生讲诗的写法,因为自已实在也是个笨手,但我想学生学了不少诗歌可以比葫芦画瓢,说不定会有人写出更好的句子,到时可以让大家学习。下课后想想自已不禁脸红,学生也是刚学,我为什么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学诗,一起来写,说不定我还能因此学会写诗。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11知识与技能: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三、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课外查找李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12知识目标: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 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1、读读这首诗。 2、思考: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 藏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