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版本: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材简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文章介绍了和太阳有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章层次明晰,语言浅显易懂,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难点是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教法学法 学法:在学习本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 ?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多读、多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凭借语言材料,运用质疑法、发现法、讨论法等方法去理解语言内容,领悟语言情感,发现语言规律,以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法: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 理清思路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 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1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预习探究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生词 传说 寸草不生 差不多 摄氏 钢铁 庄稼 繁殖 蔬菜 热量 比较 杀菌 预防 世界 学生自己读,指名读,老师相机指正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最后齐读,加深记忆。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交流课文讲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教师相机板书:远、大、热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1、再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1)、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3、汇报。 (1)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师板书:列数字 老师今年30岁了,我想坐飞机到太阳看一看,你们算一算,我回来大约有多少岁了。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没改头发白,你们看见不认识,笑问老人哪里来?太阳离地球真是太远太远了。 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着。(打比方;讲故事) (2)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教师板画演示,然后填写数字。进而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作比较)师板书:作比较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一二自然段的关系:先说远,再说大,进一步说明太阳?远?的特点。 (3)学习?热?的学生汇报: 过渡:老师小时候在书上看到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时,我想,要是有一天我能登上太阳看一看改多爽啊!你们说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作比较) 4、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5、太阳离我们那么远,那么大,还那么热,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发言。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你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学生练读) (3)看录像:有关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联系录像及生活实际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提供句式:①有了太阳…… ②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5)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6、朗读展示,读出体会 同学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知道了太阳与动植物、人类生活、雨雪形成、风的形成、人类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些密切的关系吧! 7、学生带着体会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指名配乐读,齐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感情得到升华。 8、指导背诵本段。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太阳的特点,并且还体会到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面对着每天早晨升起、傍晚落下的太阳,你想说点什么?写一写 2、交流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人们说太阳是光辉灿烂的,不仅仅指它的光彩夺目,还有对它无私精神的赞美,让我们也做一个小太阳,无私的把光和热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 2、小练笔,观察月亮。运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查阅资料把它本身的特点及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启 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 同学们背的挺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著名的作家比尔博姆却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 板块二:读 请学生速读课文,要求: 借助资料或相互帮助,疏通重点字词音义。 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板块三:议 请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 1.指导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2.请学生自由质疑,自主或者和他人合作讨论作答。 板块四:讲 1.讲解学生们质疑了却没有解决了的有价值的问题。 2.补充讲解学生没有质疑到的重点问题。 板块五:练 同学们,下面我请你们看的是一首我们同龄人写的一首现代诗,内容就是描叙父亲送别自己的情景的,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体会一下,作为写作的参考。 2.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板块六:结 同学们,通过比尔博姆的文章《送行》,我们懂得了人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真切的关心和理解是十分渴望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善待和关爱,是一种人情美,而能够给予他人关心爱护,与人为善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美的体现。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的现代诗《别挤了》,再一次感受一下人们对于宽容、善良、真诚的渴望,相信它也能让你的心灵受到洗涤。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重点)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重点) 4.学会质疑,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难点) 二.自学内容 1.收集有关古人送别的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画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注音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 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4.学习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D.提出的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疑难问题再记录 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明白,请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作练习 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一:《送行》作者:佚名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 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 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袋 送了一程 又一程车启动了 父亲吐出两句话 注意身体 与人和气车走了 父亲依旧立着 凝视道路 默默无言 附二:《别挤了》作者:狄更斯 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文先从正面(1至3自然 )对荷花的香味、形状和姿态等作了生动的描写,随后用侧笔(第4至5)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的感受、想象进一步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和我对荷花的赞美,虚实结合,写出了白荷花美的极致。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第3、4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课后题4以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式进行训练,较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的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第2自然段中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新老教材有一定的出入。我认为新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第2自然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按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要从分析4、5、6三句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是围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来写的,写出了三种不同形状的荷花。再进行荷叶的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 3、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4、能按提示概括第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意的概括。 教学准备: 1、课前请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荷花的图画。 2、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自然段的段意。 3、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绘画,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 在朗读中体会花荷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谁能背背已学过的古诗。对于已学的古诗中我们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1、出示荷花图。设问:小朋友,你们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在写荷花的美丽。 2、听清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检查 1、自学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破裂 姿势 翩翩起舞 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已认为最难的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莲蓬、舞蹈重点词语来讲解。指导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莲蓬 ,说说字的结构,指导书写。) 2、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直接写荷花的美丽?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我们学习画画,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今天的课文已经告诉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构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特点。(清香、形状、姿势) 1、学习第一自然。 (1)齐读这一段话。思考:这一段话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说明荷花的香气很诱人? (2)如何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复习单元学习提示:用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小黑板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练习:(小黑板出示) A、清早,我到公园玩。 B、我一到公园,就闻到荷花的香味。 C、我赶紧向荷花池跑去。 (3)如果用图画来表示清香,我们该如何体现呢? 先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接下来,我们向荷花池边跑去,去看一看如诗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标上句子序号。 思考:哪几句话直接在写荷花的形状?(4、5、6) (2)写了哪几种荷花的形状?(全开、刚开、末开) 从图中找出这三种荷花的形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3 种形状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4)指导读 (5)看起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形态各异,那么,这三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呢? 辨析: A、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B、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 主要是在写冒出来的形状,应采用第二句。 (5)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冒,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写出了荷花的婷婷玉立。在画上体现荷花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设问:课文只是写了荷花吗?如果我们这样的图你认为好看吗?还应该画上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写到,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荷叶的呢? (6)学习第二句话。 小黑板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找出描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语( ),表示荷叶颜色的词语( ),写荷叶形状的词是( )。(在理解句子中理解挨挨挤挤词语的意思。) (7)这段话主要是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又美;碧绿的大圆盘衬托着雪白的荷花,使荷花更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理解“立即、仍然”等词语。 〖能力目标 1、通过读文,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能力。 3、通过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4、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收集资料和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 邮票(3张以上)。 ⑵ 观察生活中有齿孔的物品。 ⑶ 别针一枚。 ⑷ 了解邮票的知识。 2、教师准备: ⑴ 搜集有关邮票的一些知识。 ⑵ 邮票。 【学习资源】 1、邮票。 2、教师推荐相关的资料: ⑴ 邮票的相关知识: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名片,集邮是对邮票的收集和研究。人们在收集邮票的过程中获得怡神的乐趣和美的感受,在研究邮票中丰富对邮票知识的了解。 邮票在方寸之中展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山川江河湖海、军事、体育、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在邮票中留下倩影。邮票是百科全书式的图片概况。人们在收集邮票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 世界上第1枚邮票,1840年5月1日在英国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列克·希思(Frederick Heath)雕制印版,承印者是派金斯。巴肯(Perkins Bacon)公司。面值1便士,用有王冠水印的纸印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英国发行的黑便士邮票,没有印国家的名称,因为那时别国家还没有发行邮票;至今英国发行的邮票还是不印国名,而以王冠、国王头像作为国家名称的标志。黑便士邮票是无齿孔的,因为那时邮票打孔机还没有发明,邮局出售邮票时,须用剪刀逐枚剪开,非常麻烦。 邮票齿孔的知识:1848年,爱尔兰人亨利·亚策尔发明了打孔机。 1854年1月28日英国首先发明了有齿孔邮票。邮票齿孔发明因其形状、制作原理和所采用的制作设备不同,邮票齿孔也就种类繁多,特征各异。从形状上看,齿孔有孔形齿、线形齿和针形齿之分。其中针形齿采用缝纫针扎制而成,形状简单粗糙,不够精美,现在已很少使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孔形齿。线形齿也随国际上不干胶邮票的推广,使用得重新多了起来。 【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小学语文第四册《邮票齿孔的故事》。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共同解疑。 学习流程:质疑──探疑──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知道邮票齿孔的来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习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目标:通过教师质疑,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脑习惯,学会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形式:展示实物,教师质疑,学生解疑。 过程: 1、教师出示下载的邮票图案若干张,设问: 老师想将这么多邮票整齐快速地分开,你能帮老师想出什么办法? 2、学生发言: ⑴ 用小刀裁开。 ⑵ 用手撕开。 ⑶ 用剪刀剪开。 ⑷ 用别针刺开。 3、教师评价: 大家的办法都不错,但是有的办法用起来不很方便。100多年前英国发明家阿切尔用了一个好办法让大家能又快又好地分开这些邮票,想知道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准生字。 形式:自读课文,交流汇报。 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三、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目标:让学生在读文、质疑、读词、小实验、谈体会等过程中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和打孔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形式:读文质疑、读词想象、实践体验,交流感受。 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问: ⑴ 为什么以前的邮票没有齿孔? ⑵ 打孔机是怎样发明的? ⑶ 邮票打孔机什么时候发明的? ⑷ 为什么英国立即采用了打孔机? ⑸ 为什么现在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3、教师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下列题目: ⑴ 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 ⑵ 课文中的答案:_____________ ⑶ 补充的资料:_______________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回答“打孔机是怎样发明的?”这一问题时教师随机板书: 阿 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 切 想到:机器打孔 尔 做到:研究造出 5、齐读动词,体会动作。 6、小实验:用别针给两张“邮票”中间处刺洞,然后沿洞撕开,再将中间没有刺洞的两张邮票撕开。 (实验时,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拿邮票,一人小心翼翼地用别针刺洞,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7、学生谈谈实验后的感受: ⑴ 沿着有洞的地方撕开邮票很快,并且邮票很整齐。 ⑵ 沿着没有洞的地方撕开邮票很慢,还不容易撕整齐。 ⑶ 刺洞很麻烦,我的手差一点就刺伤了。 8、回答“为什么英国立即采用了打孔机?”理解“立即”。(生:马上、立刻、连忙。) 9、回答“为什么现在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理解“仍然”。(生:还在、依然、依旧。) 10、拓展: ⑴ 因为打孔机打孔快,打孔后邮票能又快又整齐地分开,所以现在它仍然在使用,在为邮票打孔。你知道我国第一枚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票面图案是什么,有没有齿孔吗? 生:我国第一枚邮票是1878年发行的,图案是大龙。 生:我国第一枚邮票上面有齿孔。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后的“我知道”中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 ⑵ 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 生:1848年。 生:1849年。 师:板书:1854。 生:啊! ⑶ 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1854年1月28日发行,与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有近六年之久,这期间阿切尔可能都在做些什么? 生:在画图纸。 师:那叫设计,随机板书:设计 生:找材料。 生:拼装。 师:对,拼装制造,板书:制造 生:试验。 师:板书:试验。 生:修改。 师:修改也叫改进,板书:改进 ⑷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齿孔? 生:面的票。 生:电话收费票。 生:卫生纸。 生:旺仔小馒头的袋子。 生:方便面的袋子。 生:酒盒子。 …… (学生通过观察,在同学的启发下越说越爱说,完全将语文与生活融为一体。)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大家说的这些东西因为有了齿孔,我们才很容易地将它撕开,我们应该感谢谁? 生:感谢阿切尔。 四、总结课文,探究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谈谈: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3、随机板书形容人物特点的词语。(会观察、肯动脑、勤动手) 4、总结。 【板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会观察 切想到:机器打孔肯动脑 尔做到:研究造出勤动手 【设计说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难以产生学习热情的。《邮票齿孔的故事》这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虽然文中有故事,但故事趣味性不强,不够吸引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难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教学,给他们说、议、做、读、谈的机会,调动他们的手、耳、眼、口多种感官,在读中学,在做中学,在看中学,在说中学,在听中学。 二年级的孩子有了一点学习的积累,他们的表现欲强,一开课,我就设疑让他们帮老师想办法,学生在回答时得到老师的肯定,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学习劲头自然足。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我又满足他们爱问的欲望,让学生质疑。在理解课文时,又满足他们爱说的欲望,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此时学生畅所欲言,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竭力在伙伴面前表现自己。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爱动手是孩子的另一天性,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邮票有齿与无齿在撕开时的区别,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小实验,再谈感受,学生做得认真,谈得深入,为后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讲完课文最后一段后,我对课文进行四方面的拓展:设计“你知道我国第一枚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票面图案是什么,有没有齿孔吗?”这个问题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学习,会灵活运用学习资料;设计“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联系课文发挥合理想象,学生回答1848年或是1849年都合乎情理,在学生尽力思考仍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时,我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时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1854年1月28日发行,与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有近六年之久,这期间阿切尔可能都在做些什么?”课文中只是写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很快邮票打孔机制造出来了,没有具体写他如何研究和制造打孔机。我设计这个问题既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课文,合理想象的能力,也是为了后面揭示人物品质埋伏笔。最后我设计“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齿孔?”这个问题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齿孔”,了解生活中的事物,真正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四个拓展的问题是环环紧扣,学生由邮票联想到其它物品,体会到了打孔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对阿切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人物品质的探究不攻自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自动实现。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学习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师生共同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再次总结出来。 4.引导提示学生本文的结构和以往的课文有所不同。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和读音发生变化的字。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与同桌议一议。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把你受到的启示写下来。 2、学生写启示。念给同学听听。 3.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现象: 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遇到某个新问题、小问题纠缠不放;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不要教语法或淡化语法教学,更不研究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是将教科书上的语法练习轻描淡写地过一遍。 二是体现在测试性评价中,无论形成性的评价还是终结性的评价,近几年从上至下的考试命题,语法知识和客观题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因为考试这个指挥棒,近几年的学生在口、笔头英语表达方面,其准确性也明显滑坡。 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于对试验搞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程晓堂教授(北师大教授,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主要成员)就“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做了说明,其中有这样几段话:将“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现代外语教育理念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主要是对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表述做了一些调整。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修订稿则是“倡导注重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建议“要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修订稿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任务型教学把握不好,以及过于强调用某一种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我们应该领悟到:语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测试评估的一个内容。因为“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英语教学在我国是外语教学,我们要快捷、准确的学好这门语言,一定要学好语法。 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策略: 1、重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不能轻视语言知识教学;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语法,使语法教学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3、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4、测试评价中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例。 选择以下几种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中学语法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单元常规教学模式 “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应每遇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和操练,而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单元花费一定时问,采用“观察——发现——归纳”的方法,专项突破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 2、语法专项复习模式 “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 进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学段复习时,教师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语法内容,通过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梳理语法规则,并加以巩固和运用。同时,注意设计语法练习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语篇中完成,避免学生死扣语法规则、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总之,语法教学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倡导学生探究--发现式和自主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适当的语境中感受语言规则的存在,再通过对语法规则的观察、发现、了解、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学会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一些具体事情,最终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目标 :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 能抓住人物的言行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难点 : 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每两幅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本新书,你们想看吗? (想) 2、你们想看老师的这本书,可得向我借(生齐说) (板书:借) 3、你准备怎么向老师借这本书呢?谁先来说一说,看老师愿不愿意把书借给你!(生说) 看来,同学们都能从老师这儿顺利地借到书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愿意把书借给他们吗?) 板书:有礼貌 (他们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啊?) 板书:请好吗 4、今天啊,明明也买了一本新书,丁丁很想看,于是,他向明明借书。那丁丁又会怎么借书,怎么还书呢?这节听说训练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看课文中四幅图,读读课后问题。 2、能说说你自己都看明白,读明白一些什么吗? 3、学生自由交流。如果你愿意向老师交流就和老师说,愿意与同学交流就和同学说。注意把话说通顺,让人能听明白。 三、逐幅看图,练习说话 (过渡:看着同学交流的兴奋劲,真想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把一幅图一幅图说清楚、明白的。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1、出示图1:你准备怎样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明白? A、指名说.谁有补充吗? B、多请几个同学说。 2、出示图2:是的,丁丁也顺利地借到了书。看,回到家,他在干什么呢? 3、从这里可以看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爱书) (2)你能猜猜丁丁这时是怎么想的吗? (3)请你连起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好吗? 4、图3包好了书皮,丁丁在干什么了? (板书:看书) 看你能用上哪些好词好句?(板书:津津有味专心致志) 5、图4过了一个星期,丁丁把书还给了明明。还书时,丁丁会怎么说?明明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还书) 从时间上看,丁丁还书非常按时。 四、把4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注意图与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1、自由说 2、指名说 五、表演《借书》 1、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2、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对话是否正确,是否有礼貌。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向别人借东西是否有礼貌?按时归还了没有?准备今后怎样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范进中举》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明确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协作学习 ①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记录和回忆,写下了这篇课堂实录,做为日后参考和教后反思。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 1、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xx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