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⑴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辩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4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闲书不“闲”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