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活动教案 |
范文 |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够知道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脉络,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标志。 2、能力目标: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两片叶子的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结论,使幼儿对科学观察产生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习过关于树叶的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关于树叶的图片(特征明显、相似)、树叶模型 【活动过程】 1、导入:(组织上课)小朋友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大家认真听哦,老师要出谜语了(出示图片) 2、开始:大家以前是不是都认识很多树叶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认一认好不好。(出示比较有特征的树叶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学过的知识) 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叶子吗?(有:就请几位小朋友简单回答一下)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都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相同的。(两两一组出示相似的叶子) 现在和你身边的小朋友6个人一组可以交流你观察到的结果(1~2分钟), 请幼儿进行回答。 3、小结:(组织纪律,进行小结)世界上有许多种叶子,每棵树也有很多片叶子,但是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自己的特点,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是独特的。 【活动延伸】 树叶可以制作出美丽的作品,在以后的美术课和手工课一起进行制作。 科学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感知,探究鞋子的基本特点急作用。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体验鞋子的优点。 3、讲述自己喜欢的鞋子,感受鞋子带来的舒适。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鞋子若干(皮鞋 布鞋 球鞋 凉鞋) 会响的鞋子各一双 2、小鞋店的环境布置(鞋柜 鞋架)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认识,探究鞋子的基本特点急作用。 2、活动难点: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指导要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鞋子的基本特点。 活动过程: 1、出示会唱歌的鞋子,引出活动。 师:这是什么?它是一双会唱歌的鞋。(请一位幼儿上来穿上,并走一走)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师:你喜欢会唱歌的鞋子吗?为什么? 2、说一说自己的鞋子。 师:那么穿的鞋子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鞋?鞋子有什么好处?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喜欢的鞋子,教师引导个别幼儿,并给不同表达能力的幼儿发言的机会。 师:你最喜欢什么鞋子?为什么? 4、鞋子的一家。(出示各种各样的鞋子让幼儿辨认,并说出鞋子的特点及用途) (1)出示布鞋。(引导 幼儿从鞋子的款式,材料,舒适程度观察,探究) 师:这是什么鞋?它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今天谁穿小布鞋来了?请你说一说,布鞋穿在脚上有什么感觉? (2)出示皮鞋和凉鞋。(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从材料,用途两发面进行对比) 师:这两双是什么鞋?看起来怎样?两双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款式 穿的时间不一样)凉鞋在什么时候穿最合适?为什么? (3)出示球鞋。 师:它是什么鞋?鞋上有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我们在什么时候会穿上球鞋?穿上球鞋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从外观和功能上看一看,试一试,知道运动时球鞋会保护脚) 5、讨论问题(其他功能的鞋) (1)下雨天怎么办?穿上布鞋会怎样? (2)洗澡的时候要穿什么鞋?为什么? (3)冬天穿什么鞋最保暖? 6、小结:鞋子真好看。有皮鞋,球鞋,布鞋,凉鞋,雨鞋,棉鞋,拖鞋等许多鞋,它们款式不一样,制作材料不一样,穿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冬天,夏天穿的,有防水的,运动的,凉快的,保暖的,各样格式。鞋子是我们的好朋友,穿上鞋子可以保护 的小脚,平时我们要穿合适的鞋。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科学活动,活动中孩子了解了鞋子的特点及作用,通过了这节活动内容孩子知道鞋子是分时间段来穿的,有皮鞋,球鞋,布鞋,凉鞋,雨鞋,棉鞋,拖鞋等许多鞋,它们款式不一样,制作材料不一样,穿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冬天,夏天穿的,有防水的,运动的,凉快的,保暖的,各样格式。鞋子是我们的好朋友,穿上鞋子可以保护 的小脚,平时我们要穿合适的鞋。 这节活动孩子理解很好,大多数幼儿都能分辨出鞋子的基本特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3有趣的水 活动目的: 1、了解水的特性,如透明,液体,无色无味。 2、知道水能干什么?加入不同的液体之后的变化如何。 3、体会自己动手探索水的奥秘的快乐。 活动准备:水,红墨水,黑墨水,蓝墨水,各色颜料,各种容器,毛笔,纸。 活动重难点:有序全面的探索水。 活动过程: 一,小猫喝水的儿歌导入。 二,进入水的特性主题。 小朋友们,知道小猫喝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吗?看看老师手里的,有谁想来探索探索水有那些特性呢? 恩,小朋友们真聪明,水是无色无味的,而且还是流动的。 三,自由探索水的奥秘。 那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这个小桌子上,有好多好多不一样的东西,组长们上来,每个小组领一份下去,小朋友们自己试一试,看看能把水变成什么有趣的样子。 四,总结。 哎呀,小朋友好棒!看看这边,水变成漂亮的红色啦!这是加的什么呀?哦,红墨水,还有红颜料呀。这边黑色的水,是加的黑墨水吗? 五,记录。 那么,小朋友们看到五颜六色的漂亮的水,要不要把它们留下来,以后也能够看见呢?来老师这里领毛笔和纸,我们小心翼翼的沾取每种颜色的'水,把它们记录在我们的纸上吧。看看哪组的小朋友做出来的水的颜色最多。 六,下课。 科学活动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感知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一个纸盒,上面挖一个小洞(大小能保证幼儿把手伸进里面并能从里面拿出东西)。 2.纸盒内放入海绵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数量与幼儿人数基本相等。 活动过程 1.猜猜宝贝。 ――教师出示神奇的百宝箱。这是一个神奇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宝贝,请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呢? 2.摸摸百宝箱。 ――鼓励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告诉大家自己摸到的宝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 ――把这个宝贝拿出来让别的幼儿摸一摸,看一看。 ――这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用? ――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宝贝,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鼓励幼儿互相交换观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们的特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5设计背景: 洞洞随处可见,家里、学校、马路上、公园和自己身上都有,通过这个活动让小班的孩子们用眼睛多观察自己周围的一些东西,引起他对周围现象的兴趣,帮孩子略微的梳理一下这些洞洞,虽然大小,形状不同,但是都是有用处的。旨在引起幼儿对周围现象的兴趣,提升幼儿对洞洞的认识。同时,激发幼儿的创造愿望,尝试用身体变出洞洞,与同伴合作并体验玩洞洞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初步了解各种洞洞的用途。 3、尝试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袜子、彩纸、皮球、《甩葱歌》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想想、说说自己发现的洞洞。 1、引出洞洞:用实物引出洞洞。 出示玻璃杯:这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中间能装水的部分有个洞洞。我可以把我的手,放进洞洞里,你们也来试一试。这种洞洞是可以用来装东西的。) 2、(出示袜子)师:这是什么?袜子上有洞洞吗?(找一名幼儿上前示范)洞洞在哪里?这个洞洞是做什么用的? 3、师:穿袜子的时候,我们的小脚丫,要从这个洞洞钻进去。小脚丫钻进洞洞,真暖和。小手也来钻洞洞,真呀真好玩。 4、(出示彩纸)师:这是什么?它有洞洞吗?可不可以变出洞洞?(旨在让幼儿观察彩纸,引导幼儿想办法变出洞洞) 5、教师放轻音乐:宝贝们,我们活动室北侧又准备好的彩纸,大家轻轻走过去,每人拿一张彩纸回来坐好,然后试一试,怎样能变出洞洞来。(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用手撕几下,变出一个洞。)活动后把纸宝宝送回家(放到准备好的筐里)。 二、说说生活中的洞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洞洞,我们来找找看。 1、先看看活动室里什么地方有洞洞?幼儿每说出一个地方,教师要追问:它有什么用处?班级里有没有洞洞?(引导幼儿联想)(预案:厕所蹲坑、洗手池、水龙头、下水道、拖把池、窗户:风婆婆和太阳公公穿过的地方、门、电视机上的插口、电插排)这些洞洞都有自己的用处,我们不能随便动它,要注意安全。 2、除了活动室里,哪里还有洞洞呢?(街道上:下水道、老鼠洞、蚂蚁洞。) 3、找一找我们的身上有没有洞洞?(袖口、裤腿、鞋子、耳朵、鼻孔、嘴巴、肚脐等等)分别说说有什么用处?(预案:耳朵听声音;鼻孔呼吸;嘴巴可以说话、吃东西。)当说到嘴巴时,可以让幼儿把洞洞变小,并找到一名幼儿上前面示范。 小结:宝贝们真能干,找出了那么多的洞洞,这些洞洞有的大,有的小,我们要保护好它们,不能随便挖洞洞。 三、游戏一:《超级变变变》 1、你们能用我们的小手变出洞洞来吗?(拇指食指碰一碰,变出一个洞;小手胸前围一围,围成一个洞。) 2、宝贝们真棒,球宝宝也来和我们做游戏了,你们能变出洞洞,让球宝宝钻过去吗?仔细动脑筋想一想。(宝贝们听老师的口令:“超级变变变”,自己变出各种洞洞,让小皮球来钻。“小手胸前围一围,变成一个洞;小脚站一站,站成一个洞;小手头顶围一围,围成一个洞……”)只要做出洞洞的幼儿,教师都让小球钻过去;有的幼儿做的洞太小了,就引导他做大洞,要记住要领,让球宝宝钻过去才行。及时给幼儿鼓励的话语:“成功啦”! 3、宝贝们太聪明了了,谁有办法做个更大的洞洞,让我可以钻过去?可以找伙伴帮忙哦。(幼儿合作连成洞洞,老师钻洞洞) 四、游戏二:《猫捉老鼠》(这是幼儿合作变动动的一个提升) 1、宝贝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让幼儿观察有多少个洞洞。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先找两名幼儿,一位当猫,一位当老鼠,其他幼儿手拉手,不能松手联成员全,并站在原地不动。猫是要捉老鼠的,所以,老鼠先钻洞洞,猫要紧随其后。老鼠要不停的钻洞洞,而猫呢,按照老鼠跑的路线去钻洞洞,直到捉住老鼠为止。(再重复游戏) 3、教师放欢快的音乐,幼儿开始游戏,教师指导。 五、小结:宝贝们还可以变出更多更大的洞洞吗,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通过玩各类能滚动的物体,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引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 2.愿意表达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1-2种自己认为能滚动的物体。 活动重点: 探索怎样把物体滚动起来。 活动难点: 了解物体滚动的原因。 审美元素: 探索活动的成功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喜悦,能够激发人向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出挑战和进取,本次活动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物体滚动"的经验。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东西能滚吗? 2.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能滚动物体。 师:你带来的是什么?它能滚动吗? 3.幼儿自由探索,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师:你们玩玩、试试,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滚起来。 4.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经验,了解什么是"滚动"。 (1)引导幼儿根据尝试后的经验,将这些物体按照能否滚动进行归类。 (2)请幼儿演示,并检验这些物体能否滚动。 (3)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滚动"。 (4)引导幼儿尝试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这些东西为什么能滚起来呢? 教师小结: 这些物体,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球体……在一般情况下,圆状物体都可能会滚,不过,事情不一定就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只有试了才能真正知道它能不能滚动起来。 科学活动教案 篇7活动目标 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枝叶会变色、还会飘落,有些树叶为什么又不会变色。 重点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小朋友知道气候变化导致树叶的变化 难点是我们南方冬天树叶变化不是很大,多是常绿树木。 活动过程 1、选择好能代表秋天的挂图。 2、出示自己准备好的树叶。 3、让小朋友感觉自己现在的穿着和夏天有什么不同。 4、介绍我们气候变化导致树叶的变化,然后让小朋友自己做比较。 5、教学反思 通过秋天树叶的变化让小朋友知道大自然气候的替换,但由于地域的不同会让小朋友遇一些迷惑不解的问题,比如秋天树叶变黄,枫叶变红这些现象,而榕树、松树、樟树等一些常绿树就要我们费些时间向小朋友解释才行,要不会让小朋友感觉到我们老师说话自相茅盾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能观察了解兔子的主要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丰富词汇:毛茸茸、三瓣唇、蹦蹦跳跳。 3、产生喜欢兔子、关心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兔1只,白菜、胡罗卜若干,几种不同颜色的小兔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观察的兴趣。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引出小兔。 师:今天,我们欢迎小兔子到我们这里做客! 2、观察兔子。大胆描述兔子的外形特征。 (1)师:你们喜欢兔子吗?小兔是什么样子的? 边观察边引导幼儿:兔子的头上有什么?耳朵是什么样的?兔子的嘴巴是什么样的?(三瓣唇、嘴巴长胡须)兔子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摸摸看,感觉怎样?(毛茸茸)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兔子?(出示图片) (2)师:看看兔子是怎样行走的?模仿小兔跳。 (3)师生共同小结兔子的外形特征。 3、喂小兔。 (1)幼儿选择白菜、胡罗卜等,给兔子喂食。 (2)师:看看兔子爱吃什么?吃东西时嘴巴是怎样动的? 4、以模仿小兔蹦蹦跳跳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幼儿对各种虫类的认知程度。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通过让幼儿看书、图片、收集虫虫的资料及有关的小知识。 活动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你能说出你认识的虫虫的名称吗?你能描述出他的样子吗? 2、幼儿回答,教师简笔画记录。 浩楠:我认识菜青虫,它全身是绿色的,爱吃青菜的叶子,是个坏虫子。我认识螳螂,它前面有两把大刀,身体是绿色的,有的是咖啡色的,身上还长着翅膀,他吃害虫是好的虫。我还认识七星瓢虫,它也是好虫子,身体像半个球,是红色的,上面有七个黑点。 张一佳:我认识蝴蝶,它有4个翅膀,上面有美丽的花纹,他喜欢在花里飞来飞去,采花粉。范进祥:我见过蚂蚱,由两种,一种胖的,一种瘦的,他们都有须子,都有翅膀,有6条腿,有时候他会飞着走,又时候他蹦来蹦去。 豆豆:我认识西瓜虫,它有很多腿,用手一碰它,它就团在一起,变成个小球球。这是它在保护自己。 3、教师向幼儿介绍几种幼儿不太认识的虫虫。 4、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认识的虫虫。(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秋天的草丛里到处都隐藏着各种小虫,活动时,孩子们认识了很多的虫虫,如:蚂蚱、蛐蛐、螳螂、蜘蛛、豆虫、毛毛虫、蝴蝶、蜻蜓等。通过捕捉和观察,孩子们对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非常了解。因此,孩子们描述很仔细。特别是对秋天特有的几种虫子,幼儿更加喜爱。因此,我们以探索秋天常见的几种虫子为重点。进一步延伸,让幼儿在会描述的基础上,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我们的下一个活动:制做图书《我认识的虫虫》打好了基础。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卞娟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