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活动教案 |
范文 |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通过拉、拽、套串珠的操作活动,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2、帮助幼儿了解松紧带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用松紧带和包装绳穿的珠子各一串(大小、颜色一样),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介绍桌面材料,比较两串珠子。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串珠子,好看吗?这两串珠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一样啊?你们想戴吗? 2、幼儿戴珠子,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幼儿自由戴手珠。 提问:你们戴一戴、试一试!戴起来了吗? ◎让幼儿比较两串手珠,引导幼儿发现穿珠子的绳子不同。 教师:这串怎么会戴不起来?这两串是一样大的啊,你们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绳子怎么啦? 3、比较包装绳和松紧带,进一步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当场拆开两串珠子) 提问:你们想一想哪根是拉不动的?哪根是能拉动的呢?(让幼儿指认) ◎教师双手拿住两根绳子的一端,请一名幼儿拉另一端,感受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这根能拉动的绳子叫什么啊? 4、经验拓展。 ◎让幼儿找一找身上的松紧带,帮助了解松紧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提问:为什么身上这么多地方要用到松紧带啊? 5、游戏活动——“松紧带” 玩法:手拉成圆圈,松——圆变大,紧——圆变小。 活动反思: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通过幼儿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手珠串,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认识春天常见的花,培养细致观察、比较的能力。 2.学习用相应的词、句表达自己的发现、感受。 3.了解春天常见花和人们的关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带幼儿实地去观察 活动过程 一、交代活动内容 1.回忆春天看见过的花。 2.今天我们要到外面去找一找春天的花。 二、带幼儿实地去观察 1.我们看到了哪些花?重点观察:桃树、紫藤、玉兰树等。 2.从花的外形、颜色等方面仔细观察、比较。 学习用好听的词、句来描述。 三、回班里集中分享 1.描述观察到的花 A.重点剖析一种花。 B.了解花的结构,疏理归类。 2.老师板书整理。 四、讨论花与人们的关系 1.春天开这些常见花和人们有什么关系。 2.了解各种花的作用 观赏:给大自然添美,带来清香。 提供人们需要的物质及药用价值等。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活动设计 科技在孩子的环境周围无处不在,幼儿生来就对其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感兴趣,能摸一摸、玩一玩是他们所渴望的。科学活动“弹性世界”就是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探索其中的奥妙,揭开弹性世界的谜底,从而激发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并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弹性物体的兴趣,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寻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经验迁移应用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观察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园准备的材料:松紧带、橡皮筋、橡皮泥、海绵、弹簧秤、砝码、兵乓球、塑料球、木球、毛线、纱线、编织绳、积木等。 2、家长和孩子共同材料:合金钢线一条(长约30厘米,制作弹簧用)、铅笔、带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一小片、硬皮纸盒、胶带纸、彩笔等。 3、教师事先了解有关弹性的知识背景(附后)。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试一试。 给幼儿各种材料,教师简单介绍操作方法,然后让幼儿自由分组操作,观察比较不同的物品在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现象。 1、将海绵、橡皮泥、积木分别用力捏一下,再松开手来,看一看它们发生的变化。 2、分别拍兵乓球、塑料球、木球,仔细观察哪一种球跳得高。 3、分别将编织绳、毛线、松紧带拉一拉,看一看哪根有变化。 4、用弹簧秤挂上重物(砝码),再取下,观察弹簧的变化。 二、想一想,答一答。 1、为什么海绵捏扁之后改变了形状,而手一松开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2、为什么兵乓球、塑料球一拍就能跳起来,而木球却跳不起呢? 3、为什么松紧带能拉长,而其它线却拉不长? 4、为什么弹簧秤挂上砝码后会被拉长,取下后又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三、看一看、说一说。 观察图1,同样一个皮球,轻轻拍球和用力拍球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观察图2,为什么拉满弓的箭射得更远一些? 观察图3,弹簧秤挂上一个砝码后,弹簧被拉长了,再挂上另一个砝码,弹簧被拉得更长,为什么? 观察图4,用过大的力拉弹簧,使弹簧变了形,为什么弹簧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了? 四、做一做、玩一玩。 1、拆装圆珠笔:教师可先示范一遍。让幼儿将带有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拆开,取出弹簧,体验圆珠笔在使用上的变化。装好弹簧后再试试,圆珠笔又变得方便使用了。 2、制作简易弹簧(见图5):将钢线沿着铅笔均匀地绕圈,绕完后将铅笔取出,即可得一条简易弹簧。试一试弹簧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3、制作弹弓(见图6):利用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片等材料制作。 4、制作“魔盒”(见图7):利用硬皮方纸盒、弹簧、胶带纸、彩笔等材料制作。 五、找一找、议一议。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弹性,并讨论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弹性的? 2、集体讨论:请小朋友都来当“小小发明家”,你还会用弹性物品(或弹簧)制造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 五、活动延伸 在科学角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明制造其它有弹性的物品,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能力强的幼儿可让其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并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附知识背景资料: 一、什么是弹性?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形状,例如,竹竿受力会变弯(见图8),弹簧受力会伸长或缩短(见图9)。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发生了形变的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当外力消失后,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超过了弹性限度,发生形变的物体就不能再恢复原状。 二、什么是弹力? 用手拉弹簧,使弹簧伸长,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拉力,用手压弹簧,使弹簧缩短,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压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阻碍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要产生弹力,不过有些物体的形变通常很小,不容易被察觉。用球拍击球时,拍和球都发生弹性形变(见图10),拍发生弹性形变,对球产生弹力,同时,球也发生形变,对拍也产生弹力。放在桌面上的书,压在桌面上,使桌面发生微小形变,发生形变的桌面对书产生向上的弹力(见图11),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可见弹力发生在互相接触,并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弹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间的接触面垂直。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和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例如,射箭时,弓拉得越满,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箭就射得越远。 三、胡克定律 实验表明: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这个规律是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1703)在1660年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超过了弹性限度,弹力就不再跟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而且物体也不再能恢复原状。 弹簧秤是根据胡克定律制成的,每个弹簧秤都有一定的秤量范围,不能用来秤量过重的物体,这就是为了防止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科学活动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主要是红、黄、蓝、绿)。 2、引导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颜色。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自制的红、黄、蓝、绿色的小精灵各一只。 2、 红、黄、蓝、绿色的地垫各20块。 3、 幼儿用书(科学“美丽的颜色”)。 活动过程: 一 、展示各种颜色的小精灵,请幼儿说出各种颜色的名称。 二、进行“颜色捉迷藏”的游戏。 1、 出示红精灵,然后请幼儿蒙住眼睛,老师把红精灵放在教室内某一有红色物品的地方,或者某位穿红色衣服的幼儿 2、 放好以后请幼儿睁开眼,由老师提供线索,在请自愿的幼儿去找小精灵。 3、 其他颜色的小精灵也同样进行游戏。 4、 可请幼儿来藏颜色小精灵。 三、 用投影仪展示科学“美丽的颜色”,请幼儿看看颜色小精灵还在哪些地方? 四、 游戏“颜色找家” 将各种颜色的地垫随意铺在地上,请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边听音乐边在垫子外面随意走或跑。当音乐停止时,老师说:“到黄色的家”,小朋友要立刻找。音乐开始又重新进行游戏。 五、 延伸活动“颜色寻宝” 幼儿分组到户外比赛采集各种颜色的东西,看哪一组采集到的颜色最多为胜。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5设计意图: 孩子们经过街道、马路、商场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美丽的风车在风中翩翩起舞非常好奇,他们也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幼儿园,问老师:“风车为什么会转呢?”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 一、 活动目标 1、知道风车转动与风有关,并且风的大小能影响风车转动的快慢。 2、体验玩风车的乐趣,并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已经学会制作风车、布置小型的风车展。 二、 活动过程: 1、带领孩子们到已经布置好的风车展中,给孩子营造一个探究的氛围。 师:这儿都是我们小朋友的作品,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风车?(五颜六色的、大大小小的、制作的、各种花纹的) 2、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风车的构造。看一看,风车有什么(有风车页、有轴) 3、幼儿集体玩风车。 师:现在让我们来玩一玩风车,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可以用笔把它记下来。 教师小结:原来风车的转动和风有关,风推动风车的叶子,所以风车能够在风的推动下转动。 4、第二次玩风车 (1)有了风,小风车就会转动起来,那么怎样使你的小风车转动的更加快? (2)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小风车转动的更加快。(请幼儿将自己尝试的方法记录在记录纸上。) (3)讨论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小风车转的更加快的? 教师小结:小风车的转动与风有关系。我们在奔跑的时候,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风车转动的快;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风车就转动的慢。 三、延伸活动: 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对自己的风车从制作上进行修改,从玩法上进行调整。 科学活动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静电现象。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气球行不行?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进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五、出示乒乓球,幼儿俩人或三人合作进行操作,通过手里的工具怎样使乒乓球动起来?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趣的静电现象,它不但可以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还能让我们的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就连乒乓球也乖乖的跟着我们的指棒转。你们想不想让爸爸、妈妈也看一看呢?请你们把气球带回家表演给家长看。 活动反思: 这是小班的一节科学活动教学,根据新《纲要》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幼儿生活,据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活动运用教育新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得到发展。这节活动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