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次习作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2、 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观察、表达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初步养成习作后有自己修改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走进秋天,欣赏秋天的美景 1、 导入秋天。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说诗句,请你们猜猜这些诗句分别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色的?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 (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 你还能说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句或词语吗? 2、 感受秋天。 (1)让我们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给我们带来的美景。(师幻灯片展示) 图1:盈盈的秋水从大山中奔窜出来,跳动着明快活泼的音符,唱着秋的赞歌。 图2:田野里那一大片一大片的南瓜成熟了,他们懒洋洋躺在那里享受着太阳浴。 图3:那缤纷的落叶像是一条花被子,给大地妈妈添上了一件神秘的彩装。 图4:夕阳西下,游人醉了,西湖也醉了。 图5:秋风给落叶带上翅膀,乐得蛐蛐唱,蚱蜢跳。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 (2)同学们,你们也收集了一些秋天的图片,让我们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欣赏一下吧,试一试给图配一句话。 (3)选代表交流,听的同学记下他用上的好词,好句。 二、合理安排,描绘图中的秋天。 这么美的图片用一句话来形容,内容似乎太少了。老师发现xx同学画的秋天特别美,我们来欣赏一下吧,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呢? 碰到图中有许多景物的时候,一一介绍显得有些罗嗦,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写作的要求进行有选择的描述。 这么多的景物你打算按什么顺序来介绍? 我们可以根据画面从近及远,也可以从远到近地来介绍。 三、 精心构思,谱写秋天的弦律。 从刚才的讨论中,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好!我们开始用文字描绘出美丽的秋景。写作时请同学们注意:首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大家还要注意用上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用好标点符号。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交流、同学互改、配图展示。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玩具等。 教学设计 设境激趣 聪聪、明明,他们俩今天也来了,他们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大家。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1元=( )角 1角=( )分 一张2角可以换( )个1角…… 教师给予鼓励。 [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 情景对话 (出示课件)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干吗去啊? 明明:我去买空尺子,我拿了12个一角。 聪聪:拿那么多,要是丢一个,怎么办啊? 明明:那怎么办?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过渡进入新课 1.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生讨论 生A:可以换两张5角,一张两角 生B:还是多。可以用10个一角换1张1元,2个1角换1张2角。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通过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 2.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出示课件) 3元8角=( )角 26角=( )元( )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3.换钱游戏:小组四人利用学具互换。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4.师:现在,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大张量贩”。 (课件出示)尺子:1.20元 明明:这1.20元是多少呢? 师:明明又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来帮帮他? 学生讨论 生:1.20元就是1元2角 师:对了,我们看1.20元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课件出示) 本子 0.50元 8角 墨水 3.00元 1元2角 书包 35.90元 9角 尺子 1.20元 5角 橡皮 0.90元 3元 铅笔 0.80元 35元9角 5.师:你们看,聪聪也来了。 (课件录音)聪聪:“听说有一些小朋友上不起学,我就拿着我的零花钱也来买一些文具,送给他们。”买一枝铅笔和一本本子用多少钱?一把尺子和一块橡皮呢?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8角+5角=13角=1元3角 1元2角+9角=21角=2元1角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师:为什么把20角换成2元?答案(略) (课件录音)聪聪:我用10元去买墨水,该怎样呢? 生:10-3=7元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7.出示课题──简单的计算 实践活动 (课件)小朋友们,你们想用手中的钱去买一些礼物,一起送给远方的小朋友吗?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让学生从已知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小结 (课件)小朋友们,今天我跟你们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教学设计说明 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在学生知道了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一、注重趣味性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儿童喜爱的人物在屏幕上亮相,做到绘形绘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实践性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三、培养自主性 教师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明白乌鸦是怎样喝水的。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动脑筋克服困难。 3.学会生字词,能区别“到处”和“处处”、“什么”和“怎么”、“办法”和“用法”的不同意思。 【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2.图文结合,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谁见过乌鸦,说说它是什么样子? 乌鸦虽然样子不美,歌声不悦耳,可它很聪明,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乌鸦喝水”中的乌鸦就是一只聪明的乌鸦。 二、指导看图。 大家先一幅一幅仔细看,再把三幅图连起来看,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乌鸦看见瓶子有水,可是喝不着,它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它就喝着水了。) 三、读课文 图的内容是这样的,那么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1.同学自己轻声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四、逐段对照图,朗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图。 1.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写出生字,学生认读,并组上词 kě hē zhǎo 渴了 喝水 找水 让学生注意“找”是卷舌音 渴:是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喝:用嘴喝,所以是口字旁。 2.看第一幅图,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乌鸦找到一个有水的瓶子,可是喝不到水)板书其中生字,并读一读。怎么办呢?注意“怎”是平舌音。结合课文内容说词义。没有办法时自己问自己,也是自己在想办法。 3.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写了什么?(乌鸦看见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认读生字词。 Pángxǔ bànfǎ 旁边 许多 办法 结合生活实际或课文理解词义。旁边:石子在瓶子的旁边。 许多:很多。 办法:乌鸦看见石子,就想出怎么做能喝到水。 4.看第二、三幅图,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乌鸦把石子一个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认读生字。 gāo 升高 看图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升高:瓶子里的水原来在瓶中间,放了石子后,水就到瓶口水位升高了。 五、看图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 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 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哇”读“wa”,轻声。 “汲取”中的“汲”读ji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习。 自学提示: (1)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学习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习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习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习。 1、配乐,同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这首诗。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配乐齐读课文。 3、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 4、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习。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要求: 1、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学习课文中的相似小节。 2、懂得萝卜、白菜、西红柿和马铃薯的食用部分,知道不同的蔬菜的食用部位是不同的,对学生进行认真学习,勤于观察的教育。 3、学习区分:“不好吃、不能吃、最好吃”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4、进行仿写练习,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教——扶——放,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相似小节,知道不同的蔬菜的食用部位是不同的。 2、进行段的仿写练习。 3、辨别词语的意思,并学习用“带着”“跟着”说话。 教学难点: 1、通过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课文。 2、进行段的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九课《熊妈妈收菜》的生字,通读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小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复习: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二、从扶到放,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学习第一节 1、过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听老师来读课文的第一节。 “菜园里的蔬菜都长大了,熊妈妈带着小熊去收菜。” 出示:熊妈妈带着小熊去收菜。 练习:问:“带着”可以用什么词替换?(领着) 读一读 能否说:“小熊带着熊妈妈去收菜”?为什么? 应该用哪个词来表达?(跟着) 请用“带着”、“跟着”各说一句话。(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2、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小熊一起跟着熊妈妈去收菜呢? 听录音,看课文,熊妈妈带着小熊都来到了哪里? 生:回答 板书:萝卜、白菜、西红柿、马铃薯(四幅图) (二)、学习第二节,掌握学习方法 1、过渡:在收菜过程中,小熊都增长了哪些知识呢?让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2、集体读第二节:数数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1)熊妈妈和小熊走到什么地方?熊妈妈干什么? 2)小熊要怎么样? 3)熊妈妈说什么? 4、根据以上问题引读,板书:叶子、根(最好吃) 5、学习了第二节,你懂得了什么? (三)、归纳学法,小组学习第三、四节 1、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第二节的? 2、按这样的'学习方法,四人小组学习第三、四节,并同时完成第43页上的填空1-3题。 3、请二位同学上来,完成第三、四节的板书 4、分别请两个学习小组的同学演示学习成果,并派代表给全班同学引读。 (四)、学生独立学习第五节 1、学生自学,完成填空第4题 2、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完成板书,并带领大家学习 三、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老师想考考你:这里有三个词:“最好吃、不好吃、不能吃”他们在使用时有什么区别? 2、是啊,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蔬菜,他们的食用部位也各不相同。 四、课外扩展 1、你们知道还有哪些蔬菜,它们分别吃什么部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蔬菜图 2、你能照课文继续编故事吗? 四人小组仿写练习 全班交流 3、课外阅读 《长颈鹿的家》P60 9、熊妈妈收菜 小熊(图) 熊妈妈(图) 萝卜 (图) 叶子 根(最好吃) 白菜 (图) 根 (不好吃) 叶子 西红柿(图) 叶子 (不能吃) 果实 马铃薯(图) 果实 (不能吃) 块茎(才好吃)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体会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及形成的原因。 2、 能力目标:通过开放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语文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 新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神奇,从中感悟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很好看的相册,想不想看? 2、出示五彩池课件。 师: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板书课题,齐读。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后的问题。 2、出示词语,认读。 3、导语:通过读课文,老师相信,五彩池的样子以及池水神奇的特点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谁来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五彩池。 4、生回答后相机板书:数量、大小、形状、颜色。 (二)抓住重点句段,理解五彩池的特点。 1、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做记号,找出描写五彩池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2)想像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3)说说五彩池的池水为什么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2、 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1)五彩池数量多。 1、一生读描写五彩池数量多的句子:“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教师纠正读音。 2、“漫山遍野”说明了什么?你来读一读,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另一生读描写五彩池数量多的句子:“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仿佛出现了宝石)演示课件。 师:宝石很美,晶莹剔透。藏龙山上的水池就像宝石一样,铺展在绿地毯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这么美的水池,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学生感情朗读。 (2)五彩池大小不一。 1、出示句子:“大水池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 作者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五彩池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3)五彩池形状奇。 1、五彩池有哪些形状呢? 2、用书上的句子描述一下。出示句子。“池边是……有像莲花的……”你喜欢这句吗?为什么?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五彩池的多姿多彩展现给了我们,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 3、练习:……有像……的,有像……的。(学生补充)。 (4)五彩池颜色美。 1、五彩池的神奇美丽还体现在哪? 2、对,就是同一水池的池水也有不同的颜色,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五彩池的神奇? 3、生朗读“有些水池的池水还不止一种颜色……”。 4、从你的朗读中,我已经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5)五彩池水颜色多的原因。 激励学生找出成因,为什么五彩池的水会显出不同的颜色?请同学们发扬合作精神,前后桌,四人一组,找出答案。 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课件显示:五彩池的水之所以显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是因为——;是因为——, 才使五彩池更加瑰丽。) 三、升华体验,深化主题 1、在中国的传说中有五彩的瑶池,这藏龙山上的五彩池能不能和瑶池相比呢?回顾课文,齐读开头和结尾段。 2、课文开头写到五彩的瑶池在天上,结尾说五彩的瑶池在人间,这样写不是矛盾吗?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教师做出总结。(首尾呼应) 3、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出示课件:五彩池风景图片) 四、小结收获,课外延伸 1、假如现在你就站在这五彩池边,你想说什么? 2、这么美的景色,是不是要介绍给大家,请你为五彩池写广告词或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五彩池。 板书设计 五彩池 数量(多) 美丽而神奇 祖国山河美 形状(奇) 颜色(美)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