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范文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精选6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教学反思(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1

《登岳阳楼》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所以这首诗自然要精讲。但我又不愿跟一般老师那样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本诗的标题也只反映了其写作地点,不能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没有以题解入手。我当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步,学生阅读注释与练习册上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抽查学生记忆情况以及从中摄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根据背景入手设问,哪几句诗最能其身世?他的身世怎样?第三步,要求学生思考,身世如此凄苦之人,一般是感到自己的不幸,杜甫是否也是如此?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四步,杜甫博大的胸襟与诗中哪几句诗相照应相衬托?为什么?这几句诗的意境如何,哪几个字炼得好?作点分析。第五步,诗歌首联“昔闻”“今上”相对,有人说是“喜初登也”,有人说是“感悲苦也”,你同意哪种说法?联系全诗分析。第六步,先介绍杜甫“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要求学生讲讲它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七步,学生自读自主欣赏部分的诗歌,然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讨论。

但今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些调整。在学生了解了背景之后,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分析其字面意(主要是学生说,老师是作点拨)。然后让学生思考本诗景与情的关系,且要他们置身诗境,描绘本诗的景物特征,以及抒情特征。后面几步则与设计的一样。作这样的调整是考虑班上学生的程度,为了让他们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歌。我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2

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

我对第六步还有些疑虑,我把这首诗分析得这么深,不知学生能否理解,从今天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还是能理解的。当我把“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讲清楚后,有一部分能够明白它在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而且能联系具体诗句来分析。还有一点就是,跟中学生讲这么深的问题合不合适。如果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必要,但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来说,我却觉得很有必要。最起码让他们在学了杜甫的诗歌之后,能他的艺术风格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3

一、从炼字、内容、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这首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试着,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理解。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同学还缺乏表达见解的勇气。

二、在探究环节,让学生思考讨论,博采众长。讨论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诗句内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检查探究成果时,不少学生回答的很不错。

三、选取高考答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本课堂的教学重在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式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经典回顾”,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阅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今后我会在语言表达这一领域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4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如时代的沧海桑田、社会文化的突变激进、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严重边缘化、应试教育对诗歌本质的戕害等等,要让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几节有限的语文课能够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获得对于诗歌和古典文学的生命体验,说实话很有难度。但有难度,不等于说没可能。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希望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一,通过对《登岳阳楼》的教学,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诗歌中登临诗的基本内容、情感和一般鉴赏方法。

第二,通过回忆以前所学(《登高》)和本节课的《登岳阳楼》,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确立鉴赏古典诗歌的六个角度,即背景、内容、手法、情感、结构、意义。

第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挖掘学生已有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能力迁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去实践这三方面,但实际的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如预先设想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并能够完美达到教学设计的要求。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在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诗歌鉴赏能力上做的还不好,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怀疑,某些过程有“快进”之嫌,而我觉得鉴赏诗歌是急不得的,必须“慢嚼细咽”,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情感体验和审美获得,教者只能是循循善诱,甚至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阅读中获得美感体验。或许,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只应该做一个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桃花源”的向导,要展示给学生诗歌的美,或凄艳,或雄壮,或洒脱,或谨慎______让学生在这里自主阅读,自由体验,畅所欲言,兴之所至,或引吭,或泼墨,或沉思,或激辩——只有这样,才能“诗无达沽”“诗神凭附”,中学的诗歌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有所为有所得,中国古典诗歌的光辉才能引导这个民族的未来,引导这个民族的良心,让我们“诗意的栖息”于这地球。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5

《登岳阳楼》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的一首诗,教学重点是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欣赏古典诗歌的意境。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冬。当时杜甫57岁,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时值深冬,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国家动乱,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画面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了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意境壮阔。

本节课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优点:

一、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始终遵循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训练,老师引导。整节课至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多大10多分钟。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到拓展检测,始终围绕“诗歌意境赏析,语言品味,主旨探究”进行,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高考诗歌考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三、本节课运用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四、本节课突出了朗读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朗读背诵达十多次,有示范朗读,自读体验,有齐声朗读,情感朗读,朗读较有层次,基本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的。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前松后紧。由于朗读次数多,自主学习时间长,再加上开始电脑病毒导致课件播放不出声音,中途往返于中控台、黑板等,后面当堂检测时间就比较仓促。这说明自己对课堂会出现的问题估计的还不是很足。另外,如果能应用电子教鞭,就会从容操控课件,节约时间。

二是默写的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在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就进行默写训练,有点仓促,也比较突然。如果能在全诗学完后进行默写,就会随理成章,很自然。

三是在学生探究主旨时,虽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但是太过于轻轻点水,不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是学生能讲出诗歌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感情,但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运用“以诗论诗”的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相关的诗句对应起来。必然使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五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赏析还停留于表层,有待进一步引导训练。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先学,就要紧紧扣住重难点和考点,认真设计学生自学的题目。就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后教,就要积极引导,引在知识的关键,导在学生的难处。要善于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堂训练,就是要应用课堂所学,解决高考中的实际问题,练在点子上。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6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

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