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鼎湖山听泉》教案 |
范文 | 《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鼎湖山听泉》教案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鼎湖山听泉》教案 1[教学目的] 1、描写游览所见景物的主要特色。 2、记游写景中比喻方法的运用。 3、游览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重点]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以山泉之美来体现山林之美。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泉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二、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问: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三、小结: 这篇游记散文主要写了鼎湖山听泉的见闻感受,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练习四 3、预习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课时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8节。 欣赏第8节: 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 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 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二、比较阅读并分析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1、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三、小结 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四、讨论课文后的练习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 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有关语段(练习四) 2、词语解释,完成练习册作业 3、课后练习题 板书 未进山 一听:泉之清吟泉水泠泠淙淙雀跃泉影不现 如见姿影 身不由己 进山 泉声动听 泉脉处处 心旷神怡 二听:泉之浑鸣泉影隐闪(拟人、联想) 泉是灵魂 泉声处处(比喻、拟人) 蕴育生机 夜宿 滋润万物 层次清晰陶醉净化心灵 三听:泉之交响音色多样 节奏多变(比喻、联想、排比) 授后小记: 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范读,配画解说,感情描述等)激起学生诵读全文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领略文章感情的发展变化,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鼎湖山听泉》教案 2一、教学目标: 1、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品味文中优美语句。 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泉声,(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音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引读:(看到的)过了寒翠桥,进山一看,草丰林茂,有时几股泉水,愈往上走,湿漉漉的绿叶。直至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 2、听(点击播放清纯悦耳、安祥厚重、欢快活泼) 引说: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三个词语);对、好、听得很仔细。 过渡: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 3、(点击出现画面,看一看)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带感情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好吗?(希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意会实现的。(带摄拍)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4、过渡:这浓浓的绿意,这淙淙的泉声,使我们留连忘返。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像她那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三)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引读)借宿。 (点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 (1)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 (2)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 (3)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过渡: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 1、(点击第四个按钮)配音范读 你聆听到怎样的泉声?(找出一组词: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贴板书) 过渡:这忽高忽低、忽急急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的泉声不禁使我们想起漫步山间的所见所闻。(语调低) 2、(点击看一看) 3、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 4、可以开始了吗? 5、哪一组先来?读得怎么样?(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范读,指原先组读)(好的不评)其他组呢?还有吗? 边小结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化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6、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辨识、品味(点击听一听):齐读第四自然段。 7、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辨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8、你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自由说,评价。注意:点出泉声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相媲美了!真形象!很生动!真令人陶醉!美极了!是呀,没有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如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点击最后一个按钮) 1、浓密的树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 是清泉滋润着 是清泉蕴育出 2、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3、总结:短短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指说)不仅是这涌流的清泉,变幻的泉声,同学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感悟力以及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同样也在老师心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次旅行真令人难忘(停留) 板书: 轻柔忽高忽低 清脆忽急忽缓 厚重回响忽清忽浊 雄浑磅礴忽扬忽抑 《鼎湖山听泉》教案 3教学目标: 1、在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出泉声的美。 3、理解文中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出泉声的美。 2、理解文中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赏鼎湖山风光片,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交代作者行踪的词语。 (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黄昏——晚饭后——入夜) 2、理清全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对补山亭和庆云寺的描写是否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为什么? 3、贯串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写鼎湖山的泉声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赏析。 5、作者由鼎湖山的泉声引发了哪些感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6、作者笔下的鼎湖山的泉声为何如此美丽?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于文章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探究 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为鼎湖山拟几则环保宣传标语。 六、课后作业 1、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2、整理古人写景的名句3至5句。 《鼎湖山听泉》教案 4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像……一样……”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地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第一、二自然段,了解鼎山湖泉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因而习称鼎湖山。那儿的景色可美啦!山上有庆云寺、白云寺、荣睿碑亭、观雪亭等建筑,水帘洞、葫芦潭、飞水潭等瀑布。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水声吧!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自己最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并说说本课的生字在读或写时应注意些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问题,当场予以解决,对于重点问题在精读课文时解决。 (3)你最喜欢课文哪一个部分,为什么?读给大家听一听。 4、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小组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2):写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3-5):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及听泉的感受。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第一、二段,初步了解鼎湖山泉水的特点,背诵第二段。 一、复习导入: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点拨新授,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朗读这一段。 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给第二自然段分层(讨论交流:泉声响、泉水多、泉声美) 2、指名读第一层,说说读了这一层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板书:泉声响)齐读这句话。 3、自由读第二层,想一想“不绝于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出示句子: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互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读这两句话,体味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与泉水嬉戏的情趣。 4、请同学们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美在哪儿?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像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默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三段。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请大家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庆云寺。 请同学简介庆云寺。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作者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作者听到了什么?请你读一读。 出示课文“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2、作者是如何辨识泉声的呢?引读(师“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生“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吗?请你们用心去听,细细地朗读、体会,看看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最用心,你们听到了什么?集体交流。 (1)“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什么?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吗?举例说说,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2)“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女生齐读。 (3)“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男生齐读。(4)“飞瀑跌入深潭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指名读,齐读。 (5)你们还听到了什么样地声音? 4、尝试背诵。 (1)老师去掉了几个词,你还会读吗? 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2)再去掉几个词,你还能读吗? 出示“那像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学生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 2、各小组汇报本组成员完成题检测题的情况,老师进行查漏补缺。 《鼎湖山听泉》教案 5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教材简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游泳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美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 师导入: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湿漉漉的绿叶,安详厚重的古刹钟声,令人流连忘返,那仿佛汩汩流进人们的心田.充满勃勃生机的清泉更令人心驰神往.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欣赏鼎湖山美妙的景致,去聆听鼎湖山天籁之音的泉声吧! 师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 2、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交流:读过课文后,你想说什么?(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二、抓住重点,直奔主题 1、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在XX同学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泉声响,泉水多,泉音美) 3、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谁能告诉老师? 生汇报重点词句,师相机板书:(淙淙、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遮断路面、清纯悦耳) 4、你能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告诉大家吗?(生自由读) 5、抽一生美美地读,其他同学谈感受。 6、再抽一生有感情地读,其他学生闭目静听。谈谈自己的感悟。 7、过渡:是呀!多美的景致!晶莹的泉水与繁茂的草木交织,厚重的钟声与悦耳的泉声交汇,如诗如画,清新自然,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已是暮色苍茫,。 师引读:(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 三、精读入境、感悟泉韵 1、过渡:夜晚,风儿累了,鸟儿睡了,传到枕边,涌入耳鼓的是 (生自由读)师:对,悦耳的泉声 2、泉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泉声的? 3、抽一生朗读,师评价。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生齐读)(出示投影)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4、这些句子给人的感觉如何? a)采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 b)分别把比作 c)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d)四个句子的句式都是那像一样的,是的声音,雄浑磅礴 e)四个句子基本相同。 f)四句话分别写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雄浑磅礴。 4、泉声这么美,让闻到的人心驰神往,看到的人意倾神迷,如痴如醉,让我们用心感觉一下那动人的鼎湖山的泉声吧! 抽生读 分组读(一组(1句)→二组(2句)→男生(3句)→全班(4句))。 5、文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个别生读、并汇报(生1、生2) 6、是啊,只有真切地感受,才能体会到泉声的美,美的感受孕育了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7、你们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和大家一同分享这泉水声美、韵美吗? 8、抽生朗读,齐读。 9、鼎湖山的清泉,仅仅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吗? 10、生回答 11、师:鼎湖山的泉声,曲折抑扬,真如八音同奏。有风吹细浪,其声哗;有划船棹声自近而远;有狂澜波涛,气势磅礴其中微妙音乐,奇异音响,真是十倍于天国的声乐呀,即使用尽最华丽的语言,也难以描绘鼎湖山泉声的奇妙啊!就让我们细细地去聆听、品味吧!(放音乐、自由朗读)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1、聆听,品味过后,让我们一齐走进作业超市。 2、投影出示:作业超市 这汩汩的泉水也一定流进了同学们的心田吧!你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喜欢朗诵,就请你找一段优美的音乐为课文配乐; ☆如果你喜欢当小导游,就请你把鼎湖山介绍给你喜欢的人; ☆如果你喜欢写诗,就请你写一首赞美鼎湖山的小诗; ☆如果这些方式你都不喜欢,那么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表达. 3、千年古刹,百年古木,使鼎湖山更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大自然,珍惜人类生存的环境吧! (下课) 板书设计: 轻 柔 鼎湖山听泉 清 脆流进心田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教后反思: 1、以美感教育为主流,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倾听表达。 2、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整合优化,同时积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理解运用于表达。 3、认真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朗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练习,敢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5、另外由于课上前松后紧,所以造成作业超市没有完成。 6、课上只注重了一部分优生和中等生,而忽视了差生,所以发言面不够广。 《鼎湖山听泉》教案 6教学目标: 1. 通过筛选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作者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来组合材料。 2. 通过解读文本的有关内容,理解作者听泉的人生感悟。 3. 结合课文有关语句,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4. 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1. 结合课文有关语句,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与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法一样,文章主要按游踪的顺序组合材料,移步环境。不过由于作者从“听泉”的角度切入,很新颖,这就给它披上了一件素淡朦胧的纱衣,陡增了它的神秘之美;又因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巧妙地融进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独特的听泉感悟,这就使文章显得厚重、精深,颇令人玩味。这两点该成为教学重点、难点。 此文被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第一篇。本单元是继八年级游记散文后的又一单元,只是要求已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习方法的高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本单元的内容编排和写作训练,要求教者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要训练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筛选和组合材料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应能有利于学生用“吟哦讽诵”法学习本单元的其它文章,并为单元写作积累一定的组合材料、表现景物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介绍本地的风景作铺垫。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本着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授之以渔”并训练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原则,根据本文的个性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写作的要求,第一课时侧重于“读”,在读中筛选信息,整体感知全文,结合小组合作懂得本文组合材料的特点;第二课时,侧重于读中思、读中品。有道是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唯有读与四紧密结合,方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个人默读、静思,筛选信息,整体感知课文。 2. 吟咏讽诵课文有关语句或段落,初步体会作者写泉时的心情,明白作者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来组合材料。 教学重点: 1. 通过筛选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作者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来组合材料。 2. 用“吟哦讽诵法”朗读写泉水及其给作者感受的句子,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你知道鼎湖山是怎样的风景区吗?你知道鼎湖山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你知道如何表现泉水的特点吗?…… 二、 新授: (一) 用心读文章,独立思考,解答下列问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词语一遍。 肇庆 泠泠淙淙 楹联 怅惘 嬉戏 古刹 翩飞 开辟 污垢 遐想 2. 用圈点勾画法筛选信息,然后用不少于200字的一段话介绍鼎湖山风景区。(可从地理位置、主要景物及特点、景点、地位等方面概括) 鼎湖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山上树木种类繁多,据说是地球上同一纬度上现存植物最多的一个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如果站在半山腰的补山亭,放眼望去,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它或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半含半露、欲近故远,惹人喜爱;或在密林深处隐匿,让你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影,只能凝神静听它的歌声。泉声或清脆悦耳,或厚重雄浑;无论是刚进山,还是在补山亭向上四百余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庆云寺,你都能感觉泉水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孕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愉悦着游人的身心。新课 标第 一网 (二) 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短文,推荐佳作展示,老师判分。 (三) 吟咏讽诵写泉水及其给人感受的语句,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要求: 1. 跳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泉水及给其给自己感受的语句,选用文中词语或短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失望——顿生雀跃之心——喜爱——陡觉轻快——陶醉 2.组内研读:各人在组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进行自评和他评,推选代表或集体参与准备展示本组朗读最好的段落。 3.前四个获得机会的小组展示本组朗读,老师点评、判分。 (四)讨论:本文以写“听”为主,还是以写“泉”为主?为什么? 以写“泉”为主。因为本文更多的文字是写泉水以及泉水给你的感受,而“听”,只是引出泉水的手段而已。 三、 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收获必须包含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学法的内容。 四、 布置作业 1. 完善概括介绍鼎湖山景区的短文。 2. 在“吟哦讽诵”课文第八段的基础上,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一段。 3. 作者运用何种方法才能把泉水的音和形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课文写泉水及其给作者感受的语句,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2. 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3. 在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听泉的人生感悟。 教学流程: 一、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二、 新授 (一)理解作者听泉的人生感悟。 1. 作者如何写出泉水中的“层次”的? 泉水的声音柔曼、清脆、厚重、雄浑可见层次清晰,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演绎出了想像的画面。 2. “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作者的心灵,即是作者把听到的声音通过心灵的加工变成了瑰奇壮丽的乐曲。 3. 作者在文中写道:“在泉水的交响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泉水奔流不息,年年如此、岁岁相似。在前进的过程中或遇坦途,而成小溪;或遭岩石,碎为滴泉;或落空谷,壮大自己;或下陡壁,激情飞泻。其间,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和人生的岁月、历史的变迁极其相似,同时又极具美感。“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则融入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点,奔腾的主旋律自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一) 结合第一、二、三段中描写泉水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把离我们较远的泉水写得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的。 第一段: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读者熟悉的“活泼泼蹦跳的姿影”这一视觉形象描绘听觉的内容。 第二段:把泉水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想像成绕膝逗我笑的爱女,让人如见其人,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读者熟悉的孩子如铃的笑语来比喻泉水清脆悦耳的声音,恰如其分,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令人身临其境。ww w.xkb 1.com (二) 用“吟哦讽诵法”朗读第4-7段,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思考这部分是否多余,为什么? 这部分主要写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 不多余,因为这部分既为下文写在庆云寺旁的客房听泉蓄势,又赋予作品时代意义。教参上如是解,不过本人还是觉得对在庆云寺漫步这一内容的分析有点牵强。因为在第5-7段中就连“伏虎听泉”这一有利于读者理解作者听泉意图的内容都只字未提,而重点写了作者对并不高贵的菩提树得到特殊的礼遇表示不满,这姑且可以理解为对重视佛法的不满,那是否隐含其曾有过不公正遭遇?且庆云寺的存在引来了众多游客,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三、 小结 各人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组内交流,推选一人作集体交流。 四、 巩固运用: 发挥想像,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和用下面句式写一段话。 句式:我看到天上的白云(盛开的鲜花、奔腾的江河、激烈的比赛场面…)……就仿佛…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深潭。” 2.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写法: 情感线索:失望——喜爱——陶醉 虚实结合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之二 扬中树人乔玉 教学目标: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本单元的名称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本课的重要基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一般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 1.抓住一个“听”,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2.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材分析: 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理清作者循“泉”游览鼎湖山的行踪,把握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最后感悟课文,准确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听出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倡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要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深入探究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空山何处来黄鹤,流水无心响白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提到泉,人们自然会想到流淌在高山深涧中的汩汩清泉,它不仅清洌甘甜,姿态万千,更是泠泠淙淙,欢快清脆,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美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跟随谢大光,去鼎湖山听泉,去领会泉声的美妙。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好语速、语调,和感情基调;然后学生齐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最后找同学朗读,吟哦讽诵,学生点评,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2.合作探究 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1)游记散文一般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通常采用怎样的写法? (2)请在文中找出能够表明写作顺序的语句。 交流汇报 ,明确:(本文采用游踪顺序组织材料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作者在移步换景的同时,还采用了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变化写了(黄昏—晚饭后—夜间) (3)泉有声也有形,而我们知道游历山水是靠眼睛观察靠心灵感受的,泉水的百态千姿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用听觉,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讨论明确(黄昏进山烟雨迷蒙,雾漫得更开;山间林密,泉隐其中;呈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4)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描写泉声的句子,用心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感情。 赏析(作者把泉声比作小提琴、弹拨乐器、倍司、铜管乐器;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生动有趣) 总结:鼎湖山的泉水是这样美妙奇幻,晶莹清脆,难怪作者要说“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有这样美的泉水的滋润,鼎湖山一定永远年轻。永远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作业:1.背诵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浓密的树林,遮住了泉水的踪迹,却让我们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听到了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鼎湖山,去感受由泉水汇成的天籁之音。 二.合作探究 (1)、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作者不仅听到了奇妙的交响乐,还听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从书中寻找表现泉声内涵的句子。 明确(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2)、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明确(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使我陶醉;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三.品味赏析 1、自由诵读2——4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喜爱) 2、作者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却仍是遗憾:“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是为什么呢? (树林深密,水在近侧) 3、作者循着泉声来到补山亭,但此时泉声却不再单调,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 指名朗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安详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欢快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4.“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一段文字是写泉声汇聚起来以后形成的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作者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作者是把他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从泉声汇成的交响乐的阐述之中揭示出来了。 同学们,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 明确:(不能)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加点)在听。 5.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心在聆听呢? 明确:(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6在“吟哦讽诵”课文第八段的基础上,背诵下面一段文字,看谁背得最快。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朗读和背诵提示:这是一组排比句,基本结构为“那……是……”。第三、四分句,略有变化,整齐之中而有变化。读时要体会全句的语气变化。“应”和“定”两字要重读。 总结:泉声伴着钟声,使鼎湖山既古老又永远年轻。夜听山泉那变化多姿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钟声,不禁使人感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的一切,使鼎湖山这颗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永远璀璨夺目。 板书: 《鼎湖山听泉》 游踪顺序 移步换景 听泉声—看泉水—寻泉影—枕泉眠—悟泉音 作业:《同步导学》【学后巩固强化】 《鼎湖山听泉》教案 7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2)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 难点 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泠泠(línɡlínɡ)淙淙(cónɡcónɡ) 拾(shè)级而上 怅惘(wǎnɡ) 菩(pú)提 汩汩(ɡǔɡǔ) 迥(jiǒnɡ)然相异 楹(yínɡ)联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籁:从孔窍中发出的声音。 2.走进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提示】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 (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 【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第二部分(4-7段),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第四部分(8-10段),寄宿僧寺,从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浏览、思考。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而且用听觉来感受、领略、品鉴,这是为什么? 【点拨】作者着重抓住“泉”来写,是因为他认为“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作者到鼎湖山时已是黄昏,山间云雾飘忽“看不真切”。正因为如此,所以“耳则愈灵”,从想看泉发展到听泉,而听泉的过程,也正是作者心灵净化的过程。 2、诵读、讨论。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讨论: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嬗变的历程? 【点拨】一开始,作者的心态有些怅然,因为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看得蒙蒙”;登桥以后泉声扑面而来,闻声如见泉影。“ 顿生雀跃之心”,心情一变;转下去,见泉联想起爱女,因爱女而爱泉;入夜听泉,顿生感悟。 3、品味、探究。 【学生活动】第二部分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心?请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这一部分写满山绿意,写树,写钟声,写庆云寺的古今变迁,似乎偏离了中心。其实,这样写一是以“绿”来衬托泉水,写出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的作用;二是蓄势,为下文写听泉而生的人生感悟作准备;三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作者的感情与宗教不同,作者的“听泉”也就与历史上善男信女的“听泉”有了鲜明的历史界限,具有独特的时代内容。 4.借鉴、运用。 【学生活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各造三个描写景物的句子。 【点评】本文语言生动鲜活,运用了较多的精妙的拟人句、比喻句。学生完成这项练习,有助于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1.本课时重在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的主题,把握文章的脉络。通过学生反复浏览、诵读,理解作者如何抓住、为什么抓住“听”这个主心骨来组合材料。对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的写法,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2.本文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心神犹如融于泉水之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你跟自然接融,也有过沉醉其间,物我两忘的体验吗?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记下你的经历和感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庆( ) 佯作( ) 泠泠淙淙( )( ) 生意盎然( ) 迥然相异( ) 菩提( ) 汩汩( ) 楹联( )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不决于耳 新陈代谢 轻重缓急 历史变迁 B、万籁俱寂 繁花似锦 气氛肃穆 安详厚重 C、小心翼翼 枝缠藤绕 无可住目 清彻透明 D、曲径通幽 山明谷应 岁月流世 格外清晰 能力提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 ;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4.“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中,“听到”的宾语是 ( ) A、岁月的流逝 B、岁月的流逝……的声部 C、新陈代谢……主旋律 D、岁月……主旋律 开放探究 5.作者把泉声比作孩子的笑语,把钟声比作老人的召唤。请你说说泉声与孩子的笑语,钟声与老人的召唤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种表现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课时】 【夯实基础】1、略 2、B 【能力提升】3、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万道细 流汇于空谷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4.D 【开放探究】5.前文中作者已把泉水比作自己的爱女,泉水清脆欢快的声音自然就像孩子的笑语了。钟声和老人的召唤,都悠扬、安详而厚生。 作者已对山泉萌生爱意,其眼见和耳听都已颇为人性化,意趣自生。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选取课文的一段或几句,吟哦讽诵。要沉醉其中,“旁若无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由诵读,质疑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读书,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答。 【提示】学生自读质疑,问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语言分析、文意理解的角度设问答疑。对有关地理名词、历史事故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不展开讨论。 2.重点难点解析: 【学生活动】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点拨】这是散文中常见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游七星岩心中未免有些怅然,想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这和下文心情一变乃至萌生爱意而“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形成鲜明对照,文章曲折有致。 (2)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 【点拨】作者在第8段用乐声来比拟泉声,用提琴、弹拨乐器、铜管、低音提琴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3)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也可看作是以时间顺序为主,如何评价学生的看法? 【点拨】应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均应肯定。一般说来,记叙性作品总要对时间、空间作出恰当的交代。如场景没有转换,就要用时间推移来表现事件的发展。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场景在转换,还应理解为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来组合材料。文章中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时间则写得相对较含糊。 3.各抒已见。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提示】本文佳词妙句比比皆是,语言典雅,富有节律感。学生大多会欣赏用词生动准确的句子、细致描绘的句子;比喻句、拟人句;阐发人生哲理的语句等。 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词何以准确;喻体和本体有什么相似点,比喻为什么巧妙;拟人句中,作者带有怎样的感情写山、写水,写一草一木。作者抒发人生感悟的句子集中在第8段。泉声汇聚成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他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意义。作者将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从泉声汇成的交响乐的阐述之中揭示出来了。 4.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那时,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离宫几个湖中都盖上了冰被,惟有这里依旧是泉水汩汩,半个澄湖清如故,水不凝,冰不封,尤其是清晨,热河泉雾蒙蒙,烟袅袅,蒸腾飞升。旭日喷薄云际,雾气中隐隐约约出现一条斑斓的影带,就像雨后七色长虹落在热河泉上……太阳升起后,热河泉雾消云散,整个港湾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朵朵白云像飘荡在湖水里,一群群红鲤,倒像红羽小鸟,在白云中自由飞翔。 (刘洪涛 《热河泉》) (1)请你说说,热河泉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特点的? (2)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热河泉,为什么? 【提示】(1)热河泉是温泉。 用周围冰天雪地和温泉一带热气形成的雾烟蒸腾相比,显示出热河泉的特色。(2)略 【教学总结】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游记,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分析课文。这种教法往往会让学生生厌,作为教师自己教着也觉得没趣。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三、仿文写意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我个人觉得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既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又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 《鼎湖山听泉》教案 8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和向往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欣赏文中的优美词语,积累和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课堂流程、具体实施 一、导入 同学们,听!(点击音乐录象)一股股淙淙流淌的泉水娓娓而来,泉声如摇铃击磐,清亮圆润,依稀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你们瞧!下过几天小雨之后的鼎湖山,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此时的鼎湖山更是别具一番韵致。今天,就让我们跟上作者得脚步去(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并欣赏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有山就有泉,泉是山的眼睛,那么清亮;泉是山的精灵,山因有泉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我们来欣赏这一幅灵动的山泉图吧! 1、聆听磁带课文录音第二自然段,把触发你想象的句子括出来,并在稍后为大家读一读,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那幅图画。 2、这是一幅有生命的画,这是有着伴奏的会唱歌的画,想来,那清纯悦耳、活泼欢快的泉声和着安详厚重的钟声,该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是一支有着大提琴伴奏的琵琶曲吧?这样美妙的音乐,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在绿和白山水间,该陶醉多少游客的心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着重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鼎湖山清亮充盈的泉水和清纯悦耳的泉声使作者情不自禁地留住自己的脚步,天色将晚,作者决定借宿在古老安谧的庆云寺,在这里继续饱览鼎湖山的美景,尽情享受鼎湖山美妙的泉声。 1、(引读第一句)入夜,山中——只有泉声——所以(出示第2句)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2、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如果有录音,播放泉声) 3、随着山势的变化,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请同学们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位,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 4、齐读/指名读/评读 5、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 )一样( )的,是( )。 (5)我仿佛还听见了:( ) (过渡):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6、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和作业:如果你喜欢画画,就用你手中的笔把鼎湖山的美景画下来;如果你喜欢朗诵,就请你找一段优美的音乐为课文配音;如果你喜欢当小导游,就请你把鼎湖山介绍给你最喜欢的人;如果你喜欢写诗,就请你写一首赞美鼎湖山的小诗;也许我所列举的方式你都不喜欢,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方式来表示。 《鼎湖山听泉》教案 9一、揭题 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谁会用它来组词? 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觉得有两点特别好:首先,大家的发言没有重复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次,大家在组词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听”放在词的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字放的位置不同,组的词就多。以后我们知道了,组词的时候,可以把要组的词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词汇就丰富了,就美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2、譬如说刚才有同学说到的“倾听”“聆听”这些词就非常好。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3、写题 4、齐读课题 5、师介绍:鼎湖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你想,既然是听泉,主要听什么? 6、检查预习:预习了课文,你觉得鼎湖山的泉声怎样?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 二、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我们只是预习了课文,就感觉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如果我们用心细读课文,一定会对这泉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来读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节和第四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三、讲读第二节 (一)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作者白天听泉。他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1、(找句子)点出:淙淙指读 2、(找句子)点出:不绝于耳理解词意读词读句 3、(找句子)点出:清纯悦耳指读齐读句子 4、(找句子)点出:欢快活泼齐读句子 (二)教师小结: 在轻纱似的薄雾中,鼎湖山的泉水交错流泻,时隐时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在每一位游客的耳边、心头回荡。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四、讲读第四节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看第四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1、媒体点出: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2、请你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听听这是哪一种泉声?(播放媒体) 3、作者主要写的就是这四种泉水的声音。齐读这段话。 4、夜是那么的寂静,作者身处山中,耳边传来丰富多彩、不绝于耳的泉声,他不但在用心聆听,更在细细品味。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画面,请大家和作者一样细细品味。注意:我们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一会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播放媒体,师配乐朗读) 5、学生谈体会。 6、师相机播放乐器声,同时媒体出现: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7、读好这些词。 8、引说: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9、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10、把你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11、指读。 12、分角色读。 13、师通过提问.总结“这小提琴是谁拉响的?这琵琶是谁弹响的?这大提琴是谁拨响的?这铜管齐鸣是谁奏响的?(大自然) 14、引读: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泉声—— 五、.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鼎湖山听泉》教案 10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2、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文章写作思路,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可结合假期游历众说纷纭,教师做适当的肯定。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 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词语掌握: 肇庆 泓 泠泠 菩提 污垢 遐想 怅惘 翩飞 礼遇 柔曼 万籁俱寂 楹联 二、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等 5、学生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 寻泉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准备词语的抽测。 2、圈划文中描写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5、精彩再现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鼎湖山听泉》教案 11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体验泉声的美妙有趣。 2、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技能目标:能从网上查阅关于鼎湖山泉的资料,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Powerpiont电子幻灯片。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对五年级的学生,单从字面上感受不出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帮助他们从网上搜集资料,结合图片、录音或录像,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网络、录像、Powerpion电子幻灯。 教学准备: 1、有关鼎湖山泉水流淌的录像。 教学流程: 一、播放录音,激趣导入 1、聆听泉声。 2、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 3、这是鼎湖山泉水流淌的声音,你们想不想去游览一下,边欣赏边感受。 二、自学课文 1、在网上查阅有关鼎湖山泉水的文字资料、图片。 2、边读边思边找,鼎湖山的泉水是怎样的?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一)简介鼎湖山 1、过渡:刚才同学们上网尽情地游览了鼎湖山,那里的泉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播放鼎湖山风景图片,加以文字简介。 (二)游览景点 1、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自由选读,再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评议。 2、读后交流,灵活机动教学25自然段。 景点一:观看飞流直下的瀑布,听泉声。 1、学生谈谈游览后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鼎湖山泉水的图片,泉水从山顶直流而下,从草丛石缝间涌出,配上泉水声。 3、多媒体出示鼎湖山泉水的文字资料,体会文章优美的词句。 (泉声: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悠悠扬扬) (泉水:涌流清亮、交错流泻) 4、配音让生朗读第2自然段。 把泉声流淌的美妙感觉读出来。要求大家大胆地想象,尽心体会。 景点二:半山腰的庆云寺点播视频 1、过渡:同学们欣赏了途中的泉水,累了吧!让我们循着钟声到半山腰观看庆云寺,好不好? 2、借助多媒体,欣赏古刹图片,观图练说。 3、图文结合,朗读第3自然段,感受庆云寺的规模宏大。 景点三:从草丛、石缝流淌的泉水、从山顶飞流直下的泉水自主上网 1、过渡:庆云寺环境优美、清净,作者决定留宿于此,留在半山腰的古刹中,作者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网上搜索:鼎湖山泉水。 3、在师的指导下,据生找到的图片,配上泉水声,感觉流淌于草丛、石缝、空谷的各种声响的美妙之处。 4、图文对照,找出文中描写各种美妙泉声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三)播放鼎湖山全景图 1、看泉听泉说泉。 2、学习播音,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泉水的不同流向,美妙的泉声向大家介绍。 (四)体验情感自制电子作品 1、总结交谈:鼎湖山之旅结束了,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板书,总结回顾,齐读鼎湖山泉水多么美妙!。 3、学生媒体制作:在教师指导下,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查得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一张鼎湖山泉水流淌的幻灯片。力求图文并茂,以便向别人介绍。 四、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电子作业 1、根据学生查找得到的图片、资料,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Powerpiont电子幻灯制作。 2、用Windows98画图窗口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鼎湖山泉水的山水画片。 作品路径: 飞流直泻的瀑布 10、鼎湖山听泉美妙无比 穿流草丛、石缝的泉水 多元评价: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第四小节主要描写作者夜宿庆云寺所听到的各种美妙的泉声及自己的感受,教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泉水流淌草丛、穿越石洞、飞流直下时的各种声响,自然感受鼎湖山的泉声美妙极了 2、理解清纯悦耳、悠悠扬扬、雄浑磅礴等同播放泉水流淌的声音。 3、出示泉水流淌草丛、石缝,感受泉水的欢快活泼。 4、出示:泉水飞流直下,感受泉水的雄浑、磅礴。 5、本课将朗读和背诵作为难点,教学中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精读了课文。最后请同学根据查得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一张电子幻灯片,力求图文并茂,并配上各景点的解说词,向家人、朋友介绍鼎湖山的泉声之美妙,师生合作电子幻灯作品展示。 《鼎湖山听泉》教案 12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2、4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进山观景听泉”和“夜宿古刹听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进入《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进山观景听泉” 1、从肇庆驱车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在游览的路上上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泉声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师适时点拨。 3、交流 预设:“淙淙”(引导体会声音响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绝于耳”(泉水多,还有那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文你有什么发现没有?) “清纯悦耳”(清脆、纯净、没有杂质很动听) “欢快活泼” 生:从“欢快活泼”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泉声是跳动着的,富有节奏,象一个边走边跳,边走边笑的孩子。 生:我也喜欢欢快活泼的泉声,特别是当泉声和钟声一起在山谷回响时的声音我觉得更美。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钟声和泉水声融合的“美妙的音响”,你听…… (播放钟声和泉声共鸣的音乐) 师:多么和谐,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彼此诉说,彼此融合,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将这两句再读一遍。 4、启发思考:这一段中,除了描写了泉声之外还描写了什么?这些和泉水有什么关系呢? 5、过渡:是呀,鼎湖山的泉水有情,它滋润了山中的万木,旺盛了古刹的香火,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作者决定“借宿在庆云寺”,于是有了“夜宿古刹听泉”(指板书) 三、学习“夜宿古刹听泉” 1、师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品味。” 这句话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我体会到山中的鸟儿啊,动物啊都睡觉了,游客也散去了,非常地宁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叫做“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夜里,作者是如何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呢? 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小节,从听、辨、品三个方面划出相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听、辨、品的,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交流 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板书:听) 用“泉声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 这么多的泉声,作者是如何辨识、品味的呢?(为了降低难度,可以给出句式:作者觉得()的泉声是()发出的,因为()。)你来说说。 “轻柔的” 生:作者觉得轻柔的泉声是小溪发出来的声音,因为小溪在草丛里流淌,速度不快,很平缓,让人感觉很轻柔。 师:作者将它比作像小提琴一样,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么?让我们边想象着那轻柔的旋律,边把这一句读一读。 “清脆的” 生:作者认为清脆的声音是从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师引导:石缝间落下来的水多么?不多,一缕缕,一道道,所以发出的声音很清脆。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么? 指名读。 “厚重回响的” 生“作者认为这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因为有无数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都连成了片,所以这个声音听上去很厚重。 生:而且落在了空谷里,有回音,所以说是厚重回响的。 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雄浑磅礴的” 生:作者认为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因为瀑布流的速度非常快,流量又特别大,从很高的山顶冲刷下来,跌入了很深的潭里,气势非常大。 4、作者一连用了4个贴切的比喻,以排比的形式向我们描绘了这四种泉水声,(指屏幕)我们该怎么读好它呢?指名说,你来试试。 5、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来用心细细地欣赏这几种泉声吧!(播放音乐) 6、 现在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的同学请举手!这样吧,我们第一组读出轻柔的泉声,一二两组读出一个清脆的泉声,一二三组读出个厚重回响的泉声,全班同学读出个雄浑磅礴的泉声。 7、人多力量大,真是首充满气势的交响乐啊!你们每个人都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动人的音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呢? 8、出示“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体会泉水的变化万千,流动的) 9、如果说“进山观景听泉”是作者用耳听的话,那么“夜宿古刹听泉”则是作者在用心去听、去辨、去品!(相机把听改为简笔画) 4、想象说话: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到枕边。作者躺在床上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有难度,提醒:愿望啊、赞美啊、心事啊)[ 四、理解“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 1、夜深了,出示“蒙胧中,那滋润着……流进了我的心田。”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A谁来说说,什么是“朦胧中”(1、作者陷入了沉思2、作者快进入梦乡了3还可以用“恍惚中”)? B理解“清泉滋润了万物,孕育出生机”。 C这是一个长句子,怎么缩句?为什么说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你是怎么理解的? (泉声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净化了我的心灵、洗去心头的疲劳、烦恼) 2、希望这汩汩的清泉也能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涤荡我们的,洗去我们的彷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怀着这美好的希望,把这句再读一遍。 3、同学们,作者不仅用心细细的去聆听、去辨识、去品味,还用笔写了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出示第4节),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把泉声的特点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的?(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方法) 你能试着用上这些方法,写写雨吗? 小练笔:《听雨》提醒:可以从四季雨声特点的角度写;可以从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角度写;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来写,只需要写一小节。 《鼎湖山听泉》教案 13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 投影出示: 《鼎湖山听泉》教案 1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 分钟)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二、组织学生讨论 1.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第l课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楹联怅惘污垢汩汩菩提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汩汩,怅惘万籁俱寂 3.背诵一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_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鼎湖山听泉》教案 15任务分析 学习本文,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赏析精彩的句子,并通过吟哦讽诵来进一步品味作品的妙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理解作者取材的精心,可写的景物很多,作者却把笔力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因此,本文教学的起点,也从“听”字入手。 教学目标 1、 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 “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欣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与常规的写景角度进行比较,从而看出本文写景角度的独特,并由“望”导入“听”,显得自然贴切。)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找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 泉声特点 产生的联想 第一次 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 进山后 第三次 补山亭 第四次 入夜、寺旁客房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圈点勾画。 3、交流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想以“听”字为抓手,通过找出四次听泉的地点、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 二、品味精彩段落 感悟人生哲理 四次听泉,有详有略,作者重点描写了第四次听泉,请同学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8节,要求: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投影打出例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3、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后小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由四次听泉直接切入到精彩段落的研读,让学生品味时教师可以给出例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三、花样朗诵: 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来朗读第8节,朗读时可以来点花样,就叫“花样朗诵”吧,花样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花样设计最新颖。 组织教学:朗读准备:四人小小组自行设计,方式:花样朗诵 请二到三个小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花样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全班齐读 (单元目标就是“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如何开展“吟哦讽诵”,要有具体的步骤,其实从整体感知时的自由朗读,到研读精彩片段时的大声朗读,到品味时的品读,吟哦讽诵是一以贯之的,在此基础上再来个“花样朗诵”,就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四、拓展:赏泉水 听泉声 留对联 1、明确任务: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创作一副对联来赞赞鼎湖山的泉。 2、指导:老师先举一例,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3、组织学生写,后小小组交流推荐,被推荐到的同学把下联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评价,评选出优秀对联若干副。 (写对联要求较高,既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写对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锤炼字词的能力。) 五、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教学反思: 在聆听了鼎湖山的美妙泉声后,我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面对着刚刚升入初三的莘莘学子,开始上新学期第一节的语文课:整体感知(找游踪,理思路)——深入研究(理解作者在泉声中悟出的道理)——品味赏析(感知语句的优美)。 然而,教学开始不久,就出了问题:“理清思路”这一环节并不如我设想时那般顺手,用四字短语概括极费时间,思考归纳交流的过程也较枯燥。不仅学生没有兴趣,就连我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怎么办?开学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没劲,今后的语文课还如何上得下去?在让学生再读课文时,我不禁眼睛一亮:作者写作既从“听”字入手,为何我教学时不也从“听”字入手呢?文中四次听泉,感受各不相同,特别是第四次深夜听泉,不仅听出了层次,还听出了人生哲理。想到这儿,我耳边仿佛传来了鼎湖山泠泠淙淙的泉水声。好,就以这四次听泉为抓手,然后让学生重点吟哦讽诵第8节,吟哦讽诵时,要来点花样,就叫“花样朗诵”吧。 第二节课在另一个班教学时,第一个环节我就改成:“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四次听泉的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 泉声特点 产生的联想 第一次 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 进山后 第三次 补山亭 第四次 入夜、寺旁客房 与第一节课相比,交流的过程明显轻松多了,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在重点品味赏析了第8节后,我就说:“下面进入‘花样朗诵’环节,以小小组为单位,由各组自己设计朗诵的花样,5分钟后开始比赛,看哪一组表演得最精彩。”于是,全班兴奋起来,小小组组长负责安排,5分钟后: 师:哪一小小组先来表演? (有好几小组的组长都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你们想请哪一小组先来表演? 生齐:俞星妍小组。(俞星妍是他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大家都想先听为快。) 师:人心所向,我们就掌声有请俞星妍小组。不过,在花样朗诵之前,我们要先请俞星妍谈谈他们组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开头到“分出许多层次”女声齐读,因为这是总写;接下来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每一句最后两个字画外音延长,因为要读出层次感,读出余音袅袅的感觉;听出感悟男生读,因为悟出的道理比较深邃。 (接下来俞星妍小组就开始朗诵表演,但朗诵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轮到其他同学读时,他们忘了该谁读,俞星妍只好自己接下去,且齐读时参差不齐,效果不佳。) 师:他们组读得如何呢?我们暂不作评价,下面我们再请一组。 (杨奕小组开始表演,明显他们组的设计比前一小组更为精巧,层次感更强,读完后,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同学们的掌声表示杨奕小组的表演已经得到了你们肯定,那么他们小组的表演好在哪呢? 生1:他们组利用了男女生声音的特点,如殷宇航的声音清脆如黄莺出谷,所以安排她读清脆一句,高越的声音较柔和,就让她读柔曼句,杨奕的声音浑厚,就读后两句,交响曲一句齐读,读出了一种气势。 师:高,他能从音色音质的角度来评价。还有要说的吗? (俞星妍举起了手) 师:我们听听俞星妍怎么说? 俞星妍:我觉得他们还赢在了团结合作上,我们组虽然分好了工,但没有协调好,不能及时接下去,而他们组的成员合作意识强,每个人都发挥得很好。 师:俞星妍从小组成员合作的角度作了评价,并进行了自我批评,指出了她们组的问题所在,所以我们设计时,既要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又要考虑到每个同学的特长,还要注意组员间合作,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还有好几个小组要求表演,但铃声已响,这一节课在学生们高涨的热情中结束。 同样的教学内容,一节枯燥沉闷,一节生动活泼,说明什么问题?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教学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有着独立个性、处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的人,“要摆正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要尊重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氛围,课堂教学就将发挥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见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在第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即这是开学第一节语文课,学生还未调整好,注意力还没能从假期的休息中完全回到课堂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进行教学的第一环节即整体感知,找游踪,理思路,用四字短语概括自然就显得过于老套,难以吸引学生了,尽管设想上是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高度的概括能力,意图是好的,但忘了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通过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见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既然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就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如“花样朗诵”环节,与其一切由老师统筹安排,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小小组组长是设计师,在听取组员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花样,并进行合理的分工,这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一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学生四人小小组自然就能“四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了,一旦束缚被解,灵感就汩汩涌出,思维的火花就在合作中碰撞出来,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在学生的自主中展现。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