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范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本课是以“色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有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说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学生独立识字12个;

2、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本课第四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2、 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2、 初读质疑

3、 细读解疑

4、 总结延伸

设计意图;

新课改以来,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提高。学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非常明确的阐述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面的、综合的、持续的,突破了原来封闭的课堂教学发展论,就“语文课程”的解释隐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言语能力的层面、文化浸润的层面和审美熏陶的层面。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改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使阅读教学成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实施过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组教材、改良教学结构、突出学生实践”为突破口,进行“块状推进,整合优化”的实践,以期达到减少头绪、强化综合、丰富阅读教学内涵之目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在处理教材上“炼真金”,洞悉各类课文的个性,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大胆剪裁,精心重组,可以将课文转化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块式材料”,以专题性的块材料,替代以篇为特征的语言材料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头绪、构筑张力点,取点成面,也便于引导学生凭借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进行自主实践,探究性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意义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对学习意义探寻与创造的过程,成为积淀语言、培养习惯、发展智力、人文熏陶的过程。

在此理念指导下,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整体感知,了解全文,提出问题。

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感知大致把握后,为他们在部分中的学习搭起一个认知背景面,并为部分学习时紧密联系整体找下底座,使学生的学习更趋丰富。

教学前加强了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始初读,正确连贯的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该解决的问题,设定学习目标。当然学生所提问题很可能是离散的、肤浅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随即解决一些比较独立的单纯问题(如知识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筛选,使问题集中到与课文主要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焦点式的一、二个问题上。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颜色为什么会变?”“为什么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将抓住这些重点问题,以学定教。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 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这一方面的学习首先要围绕焦点问题展开,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体悟感情,实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从思想情感到语言文字的提升。

1、 创始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传神,充满童真童趣。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出示课件,画面上蓝色的天空下,大片金黄色的蒲公英,色彩鲜艳,给学生以美的震撼,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欲望。第四自然段是本篇的重点段,在学习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聆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感受到了发现后的惊喜后,和文中的“我”产生了共鸣,很自然的联系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情的变化,从“揪”到“不再随意揪”;从“寻开心”到“最喜爱”。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目观其形、耳闻其音、心通其义。

2、以读为本,深化感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通过默读、自读,引导学生找到重点语句,划出重点词语,把它们作为语言训练的依托点,引导学生组织、转化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表演。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提领而顿、促使学生主动读书。从自主性读,到感悟性读,再到评价性读,学生自然的感受到蒲公英颜色变化的原因,此时课文的语言已积淀于心,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背景。引导学生通过看课件、动作表演将语言文字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扎扎实实的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理解和运用、深处的思维和情感、表层的肢体活动”都得以多元协调的发展。

三、总结延伸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因此设计了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观察他们所喜爱的花草,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当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写景文章。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郑老师恰恰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朗读教学作为贯穿整堂课始终的主线,并适当辅以一些“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郑老师的朗读教学体现这样几个层次:

一、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比如教学“春天的五花山”时,师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问:这芽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冒”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哪个词更好?这让你感觉(生: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教学“夏天的五花山”,师同样抓住“浓浓的”、“涂”、“染”等词进行指导。

二、读好关键词,边读边想象

在教学“秋天的五花山”时,郑老师出示这句话: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师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红色、跳起舞来、跳跃)在关键词找出来后,老师相机板书:读好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 接着,老师根据学生的读标出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三、运用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

当学生明了这种抓关键词读书的方法之后,郑老师便将下面两句:“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让学生进行自学交流,最后回归秋的整体感受。

且先不谈这样进行朗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单这样一种教学的层次性,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对于一到三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很需要实实在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嫌办法“笨”,不要怕形式“老”。因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需要经历“模仿”、掌握“技巧”、强化“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掌握朗读方法,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小露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一篇童话故事。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由此我确立的目标是:

1、能在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明白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二、说教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对三年级学生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师生表演,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等。

3、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感氛围,是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4、迁移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说学法

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我以读书训练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积极地演、说、评、读,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跟着视频去学习,让学生去总结发现。

(二)形象演示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方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放出多媒体动画,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能够明白“蹦、爬、落”这三个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习第五节“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抓住一个“都”字,让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或者发挥想象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动物喜欢小露珠,学生很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观察很细致,想象力也很丰富。

(三)内化积累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找出有哪些植物喜欢小露珠,并结合2、3、4自然段中的打比方说一说小露珠光彩熠熠像什么。再用第六段中的比喻句来说一说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变得怎样格外精神,学生能够在引导下准确说出“俊俏的小姑娘”指谁,“美丽的珠宝”指谁。

(四)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学生读后能够发现小露珠的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在引导学生理解“越来越”时,我尝试让一个学生起来重复读投影上的一段话,其他同学聆听和观察发现他几次读的过程中的变化,继而明白“越来越”的意思,再结合自身最近有什么变化来造句。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露珠要走了,请学生拿出纸写一写想对小露珠说的话。课文学习至此,学生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他们有的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说:“小露珠,我很喜欢你,你可不可以不要走。”还有的说:“小露珠你明天一定要快点来,你来的时候记得打电话给我,我好去迎接你。”学生的想象力也打开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比赛后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全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初战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获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了解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从而有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懂得在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法、学法

朗读理解法、重点词句突破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设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问,围绕重难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见解,深化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复习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以及赛马后田忌与齐威王的神情。设置问题“第二次赛马的情况如何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布置任务“讲述第二次赛马”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学习第二次赛马,并分析转败为胜的原因。

1、学生讲述经过、结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意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第二次赛马。根据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分析田忌与齐威王神情的变化,讲解“目瞪口呆”。

2、出示两次比赛的对阵图,让学生分析田忌是转败为胜的原因(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其他调换顺序的方法,这一设计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摆、推敲、比较、联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得出结论孙膑想出的这种出场顺序是田忌能赢得唯一办法,表现孙膑的善于思考,感受孙膑的智慧。

(三)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围绕重点,研读探究,分析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首先出示学习提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接着进行小组汇报孙膑想出这样的好主意的原因,弄清孙膑能想出好办法主要得益于他能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这句话 “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通过马速排行理解“快不了多少”是第二次比赛胜利的关键。通过这一设计我想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二是使学生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想出正确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汇报田忌和齐威王为什么没有想出这样的好主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去理解人物的心理。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在感悟语言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设计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领会这段的内容和人物的想法,并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拓展:

1、做齐威王的谋士。

同学们,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谋士,在第二次比赛中途对于田忌调换了马的顺序,你有所警觉的话,你有办法帮助齐威王取胜吗?设计这一环节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知道要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五)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和收获呢?(学生自由读文后发言)这一设计我想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水平,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并把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说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词语的组织运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六)教师小结:胜不骄、败不馁,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同学们,智慧是人生的向导,但智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今后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学习,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你们的成功之门。

(七)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 孙膑 齐威王

垂头丧气

20xx/12/1 10:24:47 得意洋洋

喜出望外 调换顺序 目瞪口呆

七、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我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能环环相扣,课堂中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理,并通过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课后谈出了自己的收获。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唯恐自己对上课时间把握不太好,造成压堂,所以对于有些问题不敢放得太开,以至于不能让学生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有些限制学生的想法。其次要注意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语言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以上的种种不足之处必须通过实践的不断磨练来弥补,通过日常的每一次备课、上课、反思来实现。我会把这节课当成又一个新的起始点,继续深入地钻研课堂教学,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瀑布》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作者运用准确的词、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点,描绘了鲜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讲没见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第二节讲远望瀑布所见到的样子,着重写其色彩;第三节讲仰望瀑布是什么样子,着重写其形状。

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它比第二单元要求要高,难度要大,体现出了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说理念】

这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其间,作者用了确切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给人的感受,因此,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这是文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一篇富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现代诗,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的好教材。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手法。大多数学生对瀑布是陌生的,对比喻句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讲清诗文中如何运用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理清思路。

本课对瀑布的描写,是让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追踪作者足迹读第一节诗,边读边思考:

①诗的第一节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诗的第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③诗的第一节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写瀑布?

从第一节的学习中,推测作者观察瀑布的过程。理清思路,了解诗的文路。

二、欣赏比喻句。

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瀑布的形象。教学第一节,设计填空题: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磅礴)。

教学第二节,设计填空题,瀑布好像(一道白银)。说明瀑布(色彩鲜明)。教学第三节设计填空题,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瀑布画面,出示填空题: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三、情境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教学时除教师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外,教《瀑布》我还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让学生背一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放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叶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

本文可从课题入手,提挈文章中心“奇”,展示全文脉络。设问“瀑布”的“奇”表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现在:声势磅礴、色彩明丽、形状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作者在生动准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文中几处比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咬”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比喻句子,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

(3)表情朗读,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诗,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诗,也就是饮这杯好“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这必须要善于朗读,由“细读”到“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断、章节,读出神韵。读瀑布的声音时,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气势雄伟,这里“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吹过松林/”注重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在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从而达到领会诗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四、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复朗读,自学质疑。

这首诗生字不多,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吟诵,并教给朗读方法:本文是首现代自由诗,呈长短句式,且抒

情性强,指导学生掌握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的特点,如:

第一节: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朗读时,结合语感,考虑朗读音步,指导学生运用“意群”为单位划分二、三节的音步,反复朗读,并完成直译,试讲诗意,鼓励学生质疑,初知诗中大意。

(二)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根据诗歌的教学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

(朗读)分词——解句——描述——欣赏——背诵

1.分词。

分词就是把一句句诗分解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意群。学生得心应手地解析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通过反复朗读,揣度上下诗句,学生对诗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进行准确划分。

2.解句。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设问:

(1)“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

(2)把“这”换成所指代的事物,说说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没法比喻)

(3)读下句,想想,没法比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4)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接着又将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

(5)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描述。描述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诗的意思”的提法。

4.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

5.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后一个环节是熟读成诵,学习积累。

【课堂作业】

作业练习的设计采取“易——难——较易——难”。

1.培养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本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短诗,课堂训练以朗读为主,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可听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读的方式有“读出惊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读出感叹的感情”,“通过读理解作者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的心情”,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受。

2.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1)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诗句的意思,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诗的内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顺序观察瀑布,全诗描绘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诵课文。

上面设计的作业,第一题是在通过课堂的指导,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技能训练,是“易”,通过了第一题的检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2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这时,学生已得到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因此第三题填空题,仅是课文现成的词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两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胜利在望,学生会有信心向难题冲刺,整个作业设计,主要想引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把老师的作业布置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说板书】

瀑布

山路上  听 瀑布的声音 浪涌,风吹

远瀑布的全身 一道珍珠的屏

近伟大,壮观 如烟,如雾,如尘

【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抓住特点,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声音、色彩、形状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绘,所以板书时要注意把作者的观察点,瀑布的声、色、形,这一比喻的本体列出,再把喻体分别突出,这样就把作者的观察点、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

三年级上册阅读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

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走进中外名人的世界。本文涉及到人物是伟人列宁,我在设计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名人讲起,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身边的名人,又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在让学生了解名人时,我既突破了以往介绍的惯例,既不是老师说,也不是让学生直接来介绍,而是采用了出示名片的方式,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说,避免了学生对名人了解甚少,而不会说或乱说的情况出现。

  (二)走进文本,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对它的喜爱。

1.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在这里,我是抓住了“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 。“惹人喜爱” 通过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及课件展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歌唱的画面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接下来的文本理解不经意地设好了铺垫。

2.这几个词的使用来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通过“每次、都要、仰望、 经常”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灰雀的喜爱。

  (三)披露文本,感受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以此,我利用课件导入场景,并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并通过教师参与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读。有了这一环节的朗读准备,便让学生来细细地研读课文,以当小侦探的形式,了解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并体验人物内心,接着抓住列宁自言自语的话,来感受列宁那种循循善诱及对儿童的保护的品质,也给大家展示了小男孩改正错误的过程。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引读: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儿去了呢?

2.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 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3..读课文 3.5.7.9 自然段,请大家再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相机引导读 多 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从这句话你读出了列宁什么样的心情?惋惜,着急,担心,关心)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 爱。

4.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读 4.8.10 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 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列宁喜欢这只灰雀吗?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 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 3-10 自然段,

(四)深入体会,在此我又以课件再次带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想象灰雀在对谁唱歌,唱得又是什么歌,从而使学生明白,我们应该向列宁那样真正地爱鸟,美丽应与大家共享,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应该改正的道理。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幻灯片展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 11-13 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 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 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五、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 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绝招》这篇课文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小伙伴对小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

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小柱子的形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学生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课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这也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前后的不同。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和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讨论法、点拨法。虽然学生自学课文也有自己的体会,但游离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的是口号式的。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点拨促悟,达到学生自悟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文,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学中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受刻苦求知的道理,在感悟刻苦求知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说教学设计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样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整体把握,梳理脉络(这个环节设计符合学生先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导读赏析,品味语言(在这个环节中,带领学生明白小柱子两次比绝招前后的不同,体会小柱子之所以不同的原因,从感悟到刻苦求知的愿望。)

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都喜欢动画片中的谁?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来小结:同学们,这都是他们的绝招。你知道什么是绝招吗?

【如此导入,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你想看看其他人的绝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一群小朋友也有自己的绝招。赶快打开课文去看看吧。主意,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阅读时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培养学生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同学们读的真认真,这里有几个词语很难读,谁来试试?

【三年级,虽然向阅读教学过渡,但字词教学还是占主要成分。】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你可以快速的浏览。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快速度读了课文后,我问,你能用“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文章竟然读成一句话。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石榴》是国标本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二、说学生情况

《石榴》一课分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学生能初步理解生词在文中的含义;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了解了课文大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新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说一段话(机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如: 嫩绿 郁郁葱葱 (叶)

火红 热闹 (花)

咧嘴 张望 (果)

红白相见 晶莹透亮 (子儿)

虽然生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字词句教学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课时的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读生词,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音,为本课时阅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 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读出石榴生机勃勃的劲儿。

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运用朗读、想象、适当的表演等形式,最重要的运用了多媒体,出示了一些石榴叶、石榴花的图片。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展现美丽的石榴生长的画面,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石榴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书中的有关语句。

(二)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看看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模仿了写人的方法,也就是拟人。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用拟人的方法仿写几句话,从而达到对这一写作方法的巩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重点句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或读,或悟,或说,教师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渗透了“勤于观察”这一学习习惯的教育。

(三)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品一品石榴,尝尝一下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3、(机动部分)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用这种方法说一说其他的一种水果,如桔子,写出它的`颜色、形状、味道和气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

以“看石榴”——“说石榴”——“尝石榴”——“读石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优美、准确,初步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看图找找石榴子儿和玛瑙的相似点引导体会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体会其中的比喻手法。

机动部分旨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经历积累、感悟实践以后尝试运用。并自然地激发学生养成学会观察的好习惯。这一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使课内学得的观察方法迁移于课外,真正做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 总结全文,延伸教学。

最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总结全文,引导学生从部分回归整体,在畅谈感受中激发喜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

16、石榴

叶 嫩绿 郁郁葱葱

可 爱 花 火红 小喇叭

美 果 高兴地笑

(子) 色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味 酸溜溜 甜津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二、 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 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 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 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 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

六、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一个花姑娘,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 到荷花池。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 。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 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

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 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 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 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荷花冒出来的心情怎么样?

(三)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四)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3.荷 花

荷花 半开 全开 含苞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抓主要事件的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课文中叙述的"偷枣"这件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并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三、说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二年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抓住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即可。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关于比较句子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定式思维,只要是文章中用的那一句,总是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后,比较出句子的不同点,一句比较简明扼要,而另一句则用比喻等手法写得具体生动。课文中显然用第二句合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简明扼要也是非常需要的。有了这样辨证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新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既做到分步实施,又注重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事例"。

六、说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落实:

(一)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刺猬是怎样的感情?作者通过什么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在了解作者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之后,通过读句子,抓刺猬偷枣的动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按先后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子的经过,使学生对课文加深了解,培养学生概括、复述等能力。让学生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总起句,说说刺猬偷枣高明在哪?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练习,拓宽视野。

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明白每组的第二句更适合在这篇课文中,而第一句在别的条件下,也是可用的。这样辨证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信息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动物独到的本事,使学生能将今天的所学进行迁移,运用作者写作的方法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让学生学习思考板书的艺术。通过设计板书,让学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背诵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串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13个生字。会写11个字。认识多音字"落、调",正确理解"忧郁、文静、犹豫"等词语。

2.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情,学习关爱别人。回报别人的付出。

三、说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五、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3.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六、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引导学生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录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深刻体会掌声带给英子的巨大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想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运用三个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七、说教学理念和策略。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蕴藏的情感,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亲历情感体验。基于上述理念,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以情促疑,直奔重点。

1.鼓励学生自由说说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此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

2.教师评议并小结:我们在学习、生活当中经常会给予别人或者接受别人的掌声。当别人给予关心时要用掌声表示感谢;当别人自信不足时要用掌声表示鼓励;当别人表现出色时要用掌声表示赞美。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掌声中获得自信、满足、鼓励和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祝福。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一起去认识她。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伊始,以轻松愉悦的语调,深情的提问和交流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英子的世界。为后面的情感之旅铺设基调。这样的导入很自然地就切入了关键点"掌声",激起了阅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悄然无声地把学生很快地带到了课文中。

(二)对比体会,感受变化。

1.认识以前的英子。

课件出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感悟:从两个"总是"可以看出,过去的英子是怎么样的呢?(过去的英子不太爱说话,太孤独了,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以前的英子,好像不大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她总是最早一个来到教室,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为什么英子不大爱说话,又不大愿意跟同学们一起玩儿呢?(腿脚的残疾让过去的英子非常忧郁,很不自信。)原来的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文静、胆怯、自卑、忧郁)

交流后学生自由朗读,很自然地感受到残疾人会因受到的嘲笑和委屈而产生自卑的心情。

2.认识现在的英子。

(1)了解英子的变化及其原因:课件出示"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交流:英子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开朗、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同学们的掌声。)

(2)了解第一次掌声: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读有关句段,进一步体会--第一次掌声,大家为什么为英子鼓掌?他们可能会在心里给英子说什么?(第一次掌声,大家为了鼓励英子,为她鼓掌。他们可能会在心里给英子说:你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懦弱,你真勇敢,你一定行,我们大家都相信你……)

这样的课堂设计是为了紧扣"掌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设想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小英的,以及她情感的变化。出示课文中心句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含义。

(3)了解第一次掌声:第二次掌声,大家又为什么为英子鼓掌?他们又在心里给英子说什么?(第二次掌声,大家为了赞扬英子,为她鼓掌。他们可能会在心里给英子说:你讲得太精彩了,你终于成功了,你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

这样的课堂设计是为了由重点词拓展开,进一步感受"掌声",并挖掘文本空白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掌声"的内涵,使前后两次"掌声"有机结合起来。

(4)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掌声前后性格变化的比较,引出学生的质疑:掌声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三)以情导行,品悟真爱。

1.叩击"微笑着面对生活"。

正是这爱的掌声改变了英子的一生,使她由一个文静忧郁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瞧,英子来信了。(课件出示:英子的信)指生,读后交流:微笑着面对生活是什么意思?(对生活中的困难有直面的勇气和克服的信心!)从英子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呢?(从"永远"这个词中读懂了这两次掌声影响着英子的整个一生;这两次掌声,给了英子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两次掌声,就是同学们给英子的爱。)

通过以上交流和学习,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象到英子会怎样地微笑着面对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人人都需要掌声,在生活中,你给过别人掌声吗?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在交流中让掌声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互相分享。

2.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励他的话。

引导练笔,放飞思维,同时积累语言,实现情感、语言和思维同构共生!并让学生当堂进行交流评价。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的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实现学文明理、无痕育人的目的。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课文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他看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就摸清底细,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邺地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生动描写,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一个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地方官形象,热情的歌颂了他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品质。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抓住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细心体会人物品质,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西门豹惩治恶魔、破除迷信的巧妙之处。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抓住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细心体会人物品质,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西门豹惩治恶魔、破除迷信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西门豹惩治恶魔、破除迷信的方法妙在哪里。

二、说教法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西门豹惩治恶魔、破除迷信的巧妙之处。

表演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天真无邪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三、讲学法

入境体验法: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体验西门豹的高明,使学生在语言感悟中积蓄的情绪得以宣泄,提升人物形象。

四、讲教学程序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想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交流: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二)入境体验,升华语言的情感性

通过不同人物对西门豹的评价,多角度展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体验西门豹的高明,使学生在语言感悟中积蓄的情绪得以宣泄,提升人物形象。

(1)、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西门豹刚到邺地,看到的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当他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找到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两个根本原因。这两个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首先是要破除迷信,而迷信的根源是巫婆、官绅在捣鬼。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西门豹是怎样解决河伯娶媳妇这个最根本的

问题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讨论的内容。

(3)、西门豹调查了解邺地的实情之后,他是怎么说的?

(4)、“我也去送新娘”这句话含义深刻,你是怎么理解的?

(5)、下面我们就具体地去看看西门豹是怎样去“送”新娘的?

让学生自主交流文中的语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西门豹惩治恶魔、破除迷信的巧妙之处。

(学生通过朗读,从语言文字的对比中捕捉语言的变化,深切体会西门豹的内心世界,充分感悟到西门豹轻话重说,缓话急说的巧妙所在,同时领略作者描写的传神所在。这样的训练从语言入手,体验情感,超越文本,提升语言,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6)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

(观看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动画片段后)

看到西门豹巧妙惩治恶人的精彩一幕,漳河边上站的人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自由发言。

( 通过不同人物对西门豹的评价,多角度展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体验西门豹的高明,使学生在语言感悟中积蓄的情绪得以宣泄,提升人物形象。)

(7)表演,综合提高。

在表演前先组织学生感情朗读,并指名复述。然后再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头子及卫士等角色,到讲台前表演。要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语言和动作。其他学生则是观众,要在表演前后作出评价。

(这样的表演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天真无邪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三)作业超市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救新娘 假话真说巧妙

投巫婆 直话曲说 将计就计

惩官绅头子 重话轻说 为民除害

吓官绅 缓话急说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新词。积累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 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的想法:对于选读课文的处理,我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课文安排在相应的单元主体课文学习之后,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来学习。二是作为期末复习的阅读训练来学习。前者,通常是结合主体课文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比较着学习,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训练材料的学习,我通常让学生自己在读课文前,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或兴趣提二到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今天,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第六主题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是写景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也是写景文,而本课无论从语言特点,还是表达方法上,都是孩子们模仿写作的范本。

下面,我就简单地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环节和说教学反思,来阐述我的设计与想法。

说教材:

《五花山》是我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这是一篇写景文章,文章描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语言优美,适宜学生积累、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从而让学生心中升起对美的喜爱与向往。

三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目标是:“初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开始学习略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乐于与别人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读懂课文的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结合自身语言积累,发挥想象进行小练笔:写一写五花山冬天的景色。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丽。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说教法、学法:

写景文章重在品味语言美,体验自然美,教师富有启发性、韵味性的引导可谓是整堂课的生命线。我设计的教法:变序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学法有:以读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即聚焦关键词朗读品悟、读好关键词,想象朗读,借助关键词,积累语言,最后,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表达。

说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走近五花山

通过填数字、填颜色词、填形容词、填动词等完成成语填空:()山()水,以“游山玩水”引出五花山。

二、初读课文走进五花山

1、激励学生带着质疑自主读文,理清文络。

2、利用质疑,变序教学。具体方法是:引读课文,了解得名原因;抓关键词,体会“五颜六色”。

三、抓重点段赏读五花山

此环节设计以下落点,并通过多元朗读、配画美读等方法实施教学:

落点一:聚焦“五颜六色”,欣赏五花山。第一步是默读课文,寻找中心句;第二步借助中心句,反复引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表达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落点二:聚焦春夏“绿”,欣赏五花山。这一落点的实施,主要运用对比读法、配画美读法。

四、妙笔生花描写五花山

通过展示五花山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积累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先说后写,进行小练笔,写写五花山冬天的景象。

说教学反思:

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虽然力争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都能得到相应训练,但还是疏漏不少:

1、说的训练不够。在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品悟中,分号作用的复习与“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的说话训练还是被忘掉。

2、读的层面不够。尽管努力关注全面,还是受时间的限制,没能给更多的孩子展示读的机会。

3、教学预设不够。由于课前对学情的估计不足,在有的朗读感悟环节时间,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以时间有所拖延。导致最后,原本预设可以有一到两名学生的练笔能当堂展示而未果。抑或是,原本就该把小练笔直接安排在课后练习当中。

总之,诸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