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题西林壁教案 |
范文 | 题西林壁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 篇1活动目标 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活动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 活动目标: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 --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故事《聪明的乌龟》。 2、小结活动情况下课! 题西林壁教案 篇2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题西林壁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题西林壁教案 篇4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案 篇5【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方法,而且学生喜欢诵读这种节奏感强烈的古诗。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法学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然后抽读。 3.自主识字 三、朗读感悟 1.板书题目,并解题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意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侧:从侧面看。峰:山峰。远近高低: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同:各种不同的姿态。诗句之意: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不清楚。缘:因为。只缘:只因为,就是因为。此山:这庐山。诗句之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庐山之中。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1)作者都是怎样观察庐山的?(位置:横看、侧看;距离:远眺、近观;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离、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观察时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样吗?(千姿百态) (2)“横看”是从哪个角度按什么顺序观看?看了什么?(“横看”是正面,从“左→右”或从“右→左”观看。这样看整庐山就是很高的连绵起伏的山岭。) (3)“侧看”看到了什么?(从侧面时又成了耸立陡峭的山峰。) (4)从“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的姿态一样吗?(不一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妙的姿态,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 (5)庐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面目?(应该有)为什么在庐山看不清庐山内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师: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3)中心:《题西林壁》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诵读背诵 指导朗读《题西林壁》:“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五、作业布置 诵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新词。 2.在情感上阅读和背诵Xilin Wall的古诗。 3.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诗人的心情,与人交流阅读的感受。 4.了解观察的不同地点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场景。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所学的读诗方法,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诗人的心情。 2.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掌握节奏和挫折。 教学中的困难:理解诗人的“当一个地方的球迷,看着观众”的思想,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学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介绍 老师: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歌颂祖国的伟大国土。你积累了什么样的古诗? 老师:北宋著名诗人写的《西林墙》一诗,在观赏后仍在歌颂着人们。今天我们要在黑板上学习这首古诗。 2.第一次认识 老师:请你们自己来读古诗,把那些不知名的诗画出来。, 名字已读。标准发音 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3.理解和理解 老师:这首古诗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在这一天,我们将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步骤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一)解诗题,认识作者 说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谈对“气”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诗歌清晰 读古代诗歌的名字。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谁来告诉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只有一个。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这么多的形状? 老师:你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东西。如果你现在就去面对... 填空:对,错? 老师: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它的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山脊,远处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复读”)的真相:“一”不认识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这座山:只因为我站在中间。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读书,多理解诗歌 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描述它? 老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生动地观察了这一奇异的场景。他对鲁山表示钦佩。你能用优美的语调说出你对自己的感觉吗? 生:以各种方式朗诵古诗,带来背景音乐。 老师:刚才,同学们很亲切地读了Xilin Wall的书名。但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为什么我说“我不知道真实的脸”?他不是说他是个“山峰”吗? 老师: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事实是什么? 老师: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复杂的事物,就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确理解。 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球迷在观众中,旁观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们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升华和膨胀 1、看成语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观看之后谈论感觉。 3.举生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真理。 5.想象一个诗人,以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