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经氓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诗经氓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氓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氓的教学设计 篇1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题解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 ⑴听录音。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 qiāng cú shāng 愆期 将子无怒 徂尔 淇水汤汤 ⑵自由朗读。⑶齐读。 ⑷背诵。 2、重点字词: ⑴将子无怒 将,愿,请。 ⑵泣涕涟涟 涕,泪。 古今异义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 爽,过错。⑹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 泮,通“畔”。 ⑻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 ——“婚变” ——“决绝” ⑵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⑶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温柔 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勤 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重 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可以进一步谈她的个性,有思想,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 老师总结: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 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4、归纳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⑴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 幸福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 痛苦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⑵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 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 凶暴——“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⑶作用: 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 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3)拓展延伸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宨淑女 / 君子好逑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 ——婚变 ——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诗经氓的教学设计 篇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落实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文本,欣赏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我”被遗弃的原因,培养学生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即“国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五经”,而风、雅、颂、赋、比、兴则被称为《诗经》“六义”。 (二)预习检测 1.《诗经》,又称为《》、《》,是我国__________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歌__________的源头,《__________》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儒家所说的“四书”是指《》、《》、《》和《》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和《》五部作品,再加《》则称为“六经”;《诗经》“六义”指的是、、、、、。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犹可说也(通,)(2)隰则有泮。(通,) (3)于嗟鸠兮(通,)(4)无食桑葚(通,) (5)匪来贸丝(通,)(6)将子无怒(通,)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泣涟涟涟(古:,今:鼻涕)(2)三岁食贫(古:,今:三岁的年龄) (3)子无良媒(古:,今:孩子)(4)将子无怒(古:__________今:将要;将军) (5)总角之宴(古:,今:宴会) (6)至于顿丘(古:__________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夙兴夜寐 ( )(2)二三其德()3.士贰其行()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译文: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__________) 译文: (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 6.把你在预习过程中有疑惑的词、句写在下面。 (三)交流讨论 1.《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分组讨论、展示) 方法: 氓: 女主人公: 3.你认为诗中女子是怎样的形象? (四)深入探究 1.你觉得诗中女子为何被弃,“付心郎”变为“负心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五)拓展延伸 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1.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2.研究本诗中水意象 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时的感情有何不同?“淇水”在诗中有何作用? 五作业 背诵全诗,并补写下列句子。 1.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4.《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 5.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 8.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1.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