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水调歌头教案 |
范文 | 水调歌头教案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 篇21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 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三。品读上阕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从“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 把《水调歌头》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 水调歌头教案 篇3一、目标阐述 1、知识和能力 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习,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 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 1、优美独特的语言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大胆的想象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飘逸的词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4、旷达的情怀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 教师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 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 (九)用一句话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课文学习结束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最后教师也说一句: 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习中不断成长。 (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 篇4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 朱阁(gé)绮户(qǐ) 无眠(mián)婵娟(chán juān)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教案 篇5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工具:课前把课文内容制成幻灯片、影片等多媒体。 五、教学设想: 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①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六、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报告。 (二)、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媒体呈现课题: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1、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1.阙(què) 2.琼(qióng) 3.绮(qǐ) 4.胜(shēng) 2、投影内容,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四)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五)品味、赏析词的内容.(重点)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邓丽君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3、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重点赏析 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六)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七)(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事先布置预习作业)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以引起学生想创作的心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八)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20xx年11月5日 教学后记: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