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水调歌头教案 | ||||||||||||||||||||||||||||||||||||||||||||||||||||||
范文 | 水调歌头教案范文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调歌头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 篇2第一课时时间: 一、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案 篇3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 离愁别恨 叹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谛 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教案 篇4教学重点: 懂、背诵这首词。 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 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水调歌头教案 篇5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教案 篇6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 朱阁(gé)绮户(qǐ) 无眠(mián)婵娟(chán juān)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